亞歷山大帝的身世
腓利二世有很多妻子,都是政治婚姻,亞歷山大帝的母親奧林比亞絲是他第三個妻子,但是第一個生下兒子來,後來腓利二世又娶了其他妻子,奧林比亞絲一直努力的護衛亞歷山大的繼承權。
腓利二世和奧林匹亞絲初識於正在舉行神秘儀式的大神殿中,奧林匹亞絲應當是信奉一種拜蛇與弄蛇的特殊信仰,她這種神秘信仰,使亞歷山大的身世蒙上種種傳說,因為蛇在古埃及是太陽神的轉世,所以便傳說亞歷山大帝其實是埃及法老之子。
根據史料,腓利二世的確猜疑著亞歷山大的身世,不過,他還是將亞歷山大以王儲身份帶大。
腓利二世後來又娶了克麗奧帕德拉,這舉動使奧林匹亞絲陷入瘋狂的嫉妒,也使亞歷山大帝和腓利二世在婚宴上 發生激烈的爭執。當克麗奧帕德拉的叔叔要參與者同聲祈禱腓利二世和克麗奧帕德拉能生下合法的王儲,意味亞歷山大非合法王儲,亞歷山大暴怒的把杯子丟向克麗奧帕德拉的叔叔。
這不只說出大家懷疑著亞歷山大的身世,也說出他們對奧林匹亞絲的藐視,因為與克麗奧帕德拉相較,克麗奧帕德拉出身馬其頓的菁英階層,奧林匹亞絲卻是外族人。
關於這部分,電影中都有述及。
婚宴後,奧林匹亞絲回到她祖籍伊匹魯斯,亞歷山大調往伊利里亞。
腓利二世最鐘愛克麗奧帕德拉,而她後來也果真生下了兒子。
亞歷山大的馬
亞歷山大的馬這個故事並非來自亞歷山大侍從隨官等第一手史料,而是來自「亞歷山大傳奇」,它是根據亞歷山大時代私修史書的材料再寫出來的,而這些私修史書又根據認識亞歷山大多年的克利塔朱斯所寫的作品,因此算是轉了三手,所以僅供參考。
亞歷山大求學期間得到了名駒布希法拉,牠陪著他一路到了印度。這匹馬非常難駕馭,每個人都怕牠,只有亞歷山大發現這隻動物其實只是在蹬踩自己的影子,於是把牠牽離太陽安撫牠,最後騎上了牠。
這匹馬布希法拉一路跟隨亞歷山大直到印度,不過,牠死亡的戰役跟亞歷山因箭受重傷的戰役不是同一場戰役。
亞歷山大帝與特洛伊戰爭
巴洛克時期 亞歷山大朝見阿基里斯之墓
這部分歷史電影中沒有交代,但跟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戰爭、以及亞歷山大帝對自己血緣的認定密切相關,所以在這裡提一下。
亞歷山大帝到亞洲,立刻去「首義者」墳墓獻祭。首義者,是希臘和特洛伊戰爭中,第一批登陸、第一批死難的希臘人,而後他進特洛伊城,找到當時的希臘英雄阿基里斯的墳,向他獻祭。
然後,他和他的摯友希法斯辛,繞著阿基里斯和佩托克勒斯的墳墓進行一場賽跑,因為阿基里斯和佩托克勒斯生前是孟不離焦的好朋友,一如亞歷山大和希法斯辛C
這近似儀式的舉動,表明亞歷山大帝對自己希臘血緣、祖先歷史的認定,以及跟好友之間的關係。
電影因此才著墨,當亞歷山大帝的母親被父親羞辱時,便護衛自己說她是阿基里斯的後裔,而父親腓利二世也才不時表達出他對阿基里斯的不以為然。
當然,導演個人作了更多的演繹,將父母衝突變成理性與激情的衝突。此外,他也將伊底帕斯神話引入,來詮釋亞歷山大帝深入亞洲、印度,以及他和妻子、和好友之間的張力,都源自伊底帕斯情節的非理性。
亞歷山大帝和埃及太陽神
另有一段電影中沒有描述、但一樣跟亞歷山大身世相關的史料,是描述亞歷山大帝征服埃及後,曾去參拜位在利比亞沙漠中錫瓦的阿蒙神廟。阿蒙就是埃及的太陽神,如前所述,亞歷山大帝一直被懷疑他是埃及法老之子。在史料中,描述亞歷山大去參拜神廟,是一種很強的「慾望」,「慾望」這字眼,有「宗教性」的含意。
儘管阿蒙是埃及的太陽神,但傳到希臘,已經成為「宙斯」的意思,因此亞歷山大帝才會說自己是宙斯之子。
不過在史書中,亞歷山大一再因有人污辱他的血緣、懷疑他的血緣而暴怒,他甚至因此殺死了朋友。他透過在希臘,阿蒙轉成宙斯的含意,等於承認了弔詭的「雙重血緣」。他是阿蒙之子,也是宙斯之子,因而是腓利二世之子。
亞歷山大到神廟中,除了被祭司封為「法老」,也就是「阿蒙之子」,他還問了幾個很關鍵的問題:其一是、他是否會統治世界?其二是、殺父親的兇手是否都已伏法?這第二個問題彷彿是要消除他對母親可能是兇手的疑慮。根據史料,兩個答案都是肯定的。
這史料顯示,亞歷山大帝對自己是否有合法性,的確有著不安。
當然這部分在電影中,再度透過「伊底帕斯」神話,將它焦點化成亞歷山大帝對母親為了他的王位而殺死父親的良心不安。
所以,亞歷山大殺了他忠心將領兼好友克里塔斯,史料中提及的是因為克里塔斯污辱了他「阿蒙之子」的雙重血緣神聖血統,但電影中變成污辱他的父親母親。
亞歷山大帝對抗波斯的戰役希臘羅馬時代
龐貝農牧神宮鑲嵌畫 波斯之戰
文藝復興時期楊布勒哲爾
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之戰
亞歷山大帝征服波斯與印度,打了都不只一場的戰役,電影中波斯王大流士和亞歷山大帝的那場戰役,蠻多細節,諸如出現月蝕、大流士曾派人來談和、將領帕米爾尼奧基於兩軍人數懸殊建議接受談和條件、但亞歷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米爾尼奧,我會這麼做,但我是亞歷山大。」、以及打仗的策略等等,基本上都如史料述及。
大流士一路逃竄,後來被其部下背叛,殺了他、讓他血流不止的任由馬車拖拉,最後栽倒在水邊。絕大部分史料中都說,亞歷山大帝追到大流士時,大流士尚未死,亞歷山大看到他悽慘的樣子潸然淚下,大流士則將他當成一個可敬的對手,讓他繼承了這個國家。
亞歷山大與同性戀
只有一個史料提及亞歷山大在波斯其間有了一個美貌孌童,名叫巴哥亞斯,在希臘和馬奇頓貴族之間,同性之間的友誼是非常重要非常高貴的,不過,這同性情誼跟孌童隱含的性取向並不相同,因此孌童在史料中的出現,意味亞歷山大有了某些改變。但亞歷山大有情婦在先,有王后與侍妾在後,因此亞歷山大性取向主要還是異性。
亞歷山大帝面對異文化的方式
亞歷山大帝攻下一城後,喜歡任用本土總督的政治性統御策略,到了波斯,已開始變成文化衝突。
在波斯期間,亞歷山大做出了一個日後將跟馬其頓、希臘將領迭起衝突的重要抉擇,那就是亞歷山大對待波斯文化的態度。馬其頓、希臘將領一直認為攻打波斯,除了是基於波斯強敵壓境的威脅之外,也有以希臘文化解放波斯的理想。
沒有想到,亞歷山大帝卻穿著波斯服飾,擁有波斯侍妾,使用兩種印章—希臘帝與波斯帝印章,甚至鼓勵將領跟波斯後宮嬪妃結婚。亞歷山大這麼做,是為了讓波斯人易於接納他,但這卻使亞歷山大帝和希臘、馬其頓將領們開始疏離。
電影中表達方式,就是他跟部下倡言「蠻族」文化十分浩大精深、遠非亞里士多德能瞭解,而他好友希法斯辛也跟他說:你好像一直在逃離家鄉,想把波斯當成自己的家。當然,電影是藉此導引亞歷山大帝的伊底帕斯情節。
但純就史料來看,這其實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遭遇後的難題。亞歷山大喜歡征服,卻對守城等行政完全沒有興趣,因此尊重文化、禮遇被征服的君王貴族後裔,一直是他的政策。
但衝突是存在的,反對亞歷山大帝這種政策的將領也不在少數,衝突最高點是在亞歷山大對服從禮(proskynesis) 的堅持。這個禮節是波斯臣民對君王或神祇表現尊敬的禮儀,但希臘人很反彈,他們覺得行這種禮是徹底失去希臘人的自由與尊嚴。他們只有在面對神才會用這個字。
當亞歷山大開始融入波斯文化,也意味他開始如亞洲地域之人一般,把自己尊榮為神。將自己尊榮為神,和追溯系譜到宙斯之子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已超越了希臘人對理性與自由的熱愛。
亞歷山大自稱為神
巴洛克時期 勒布朗
波羅斯被帶到亞歷山大面前
亞歷山大儘管征服了印度,但還沒有離開印度時,印度已經此起彼落發生叛亂,希臘諸城也是。
很可能是為了要讓希臘諸城邦永遠的承認他的統治地位,他要求希臘諸城邦把他當成神,並在奧林匹亞大會上宣布。這成為希臘諸政治領袖諷刺的把柄,斯巴達人達密斯就說:「嗯,如果他想當神,就讓他當神吧!」雅典的狄摩尼西斯說:「他都可以是宙斯的兒子,如果他想要,他也可以成為波西頓(海神)的兒子!」雅典演說家西波里德斯說:「希臘被迫將統治者奉為神,將僕役尊崇為英雄(指的是希法斯辛)。」(亞歷山大帝向錫瓦的阿蒙神廟求取神諭,問:『能否把希法斯辛奉祀為神?傳回的答案是『應謚為英雄』)
這些諷刺會出現,是因為希臘以前從沒有人在死前就被奉為神。但這勒令影響深遠,以後希臘化諸王,都開始接受神聖的尊榮,羅馬皇帝也繼續採用這個習慣。
而很多史家從亞歷山大帝去參拜阿蒙神廟之舉中,相當懷疑亞歷山大帝在東征途中,已開始懷疑自己或者真的是神。
希法斯辛死於疾病, 亞歷山大非常的傷心,亞歷山大帝於返回巴比倫後死亡, 官方說法說是死於疾病,但他死後不久,就以很多謠傳說他是被毒死的。他死後希臘開始分裂,他的屍體被據地為王的將領爭奪,後來被托勒密得到,因此亞歷山大帝是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埋葬。
他臨終遺言是:「強者為王。」
母親奧林匹亞絲在亞歷山大死後,企圖繼續參政,七年後(BC316)她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