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2
發新話題
打印

一代霸王(成吉思汗)

一代霸王(成吉思汗)

與大自然搏鬥
蒙古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經濟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大。水草豐美時,牛羊肥壯;天降大災時,牲畜會因缺乏糧食而大量死亡,牧人的生計亦難以維持。蒙古人經常跟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鍛煉了不畏艱難的個性。


離不開戰爭的民族
蒙古人在與其他部族的戰爭中,訓練出團結合作的精神和作戰的技能。為了抗擊他人的掠奪或擴張自己的放牧場地,他們需要經常與敵人作戰。戰爭成為蒙古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環,他們也成為了慣於征戰的武士。


成吉思汗的顯赫戰功,正是憑藉堅毅勇武的蒙古騎兵所建立的。



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技」和遊牧生活的習慣,都使蒙古人成為勇猛能耐的戰士。

男兒三技
生長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男子,自小就接受騎馬、摔跤和射箭這三項通稱為「男兒三技」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騎馬是為了牧放、遷徙的需要;摔跤可以強健體魄、提高格鬥技能;射箭則是狩獵和對抗外族侵犯不可或缺的技能。蒙古人深信小孩從小熟習「男兒三技」,長大後就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殘酷的戰場中,掙扎求存,勇往直前。


快速集結的騎兵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精於馬術和經常四處遷徙。故此,他們可以在瞬間集結成騎兵,快速向敵人發動進攻,令敵人難以防範。



TOP

馬背上的民族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過著艱苦的遊牧生活,他們騎射技藝精湛,而且驍勇善戰,屬於馬背上的民族,可謂:「上馬為兵,下馬為民」。

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
遊牧民族主要依靠畜牧業為生,無論在物質或文化上,都比定居的農耕民族貧乏和落後。因此,他們需要與農耕民族作物資和文化的交流,甚至通過戰爭獲取所需物資。

12世紀中葉的政治形勢
12世紀中葉,蒙古高原部落林立,紛爭戰亂不止,故此,蒙古高原的民眾都渴求統一與和平;同時,南方的中原地區,金國正與南宋對峙,局勢動盪不安。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吉思汗以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華,順應歷史的潮流,改革蒙古舊制,充分利用遊牧民族的善戰優勢,統一蒙古高原,侵略金國,繼而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

TOP

出身於貴族家庭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生於公元1162年,父親也速該是蒙古族乞顏部的首領。雖然鐵木真出身於貴族家庭,但他的少年時代卻是極其貧困,飽受欺辱,甚至終日躲避敵人的追殺。

孤兒寡母的生活
鐵木真年幼時,父親被世仇塔塔兒人毒殺,乞顏部隨之瓦解,鐵木真也喪失了以往優越的貴族生活。他的母親訶額倫夫人帶著鐵木真兄弟,過著釣魚、捕鼠、採集野菜為生的艱苦生活,同時又要躲避其他仇敵的追殺。

逆境中磨練鬥志
艱苦而危險的生活環境,磨練出鐵木真堅毅果敢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鬥志,結果,這個「深沉有大略」的蒙古少年,迅速成長為一個傑出的部落首領。


鐵木真九歲時,父親也速該帶他到弘吉剌部相親。按照蒙古族傳統的習俗,雙方訂親後,鐵木真須留在岳丈家過一段日子。也速該便自行返回乞顏部。
也速該在歸途中,正逢塔塔兒部舉行飲宴,於是,他便留下參加宴會和祝賀塔塔兒部。由於也速該先前曾打敗塔塔兒部,懷恨在心的塔塔兒人竟在酒中下毒。也速該回家後毒性發作,臨終囑託友人接回鐵木真。
部族離散
也速該死後,泰赤烏部乘機掠走乞顏部的人口及牲畜,乞顏部貴族也各自帶走了部下,鐵木真母子頓時陷於極其貧困的境地。


兄弟相殘
喪失牲畜和部下的鐵木真,與母親、兄弟一起過著狩獵和採集野菜的艱辛生活。一天,爭強好勝的鐵木真與異母兄弟別克帖兒發生爭執,並與弟弟合撒兒一起射殺了別克帖兒。

母親的教誨
鐵木真兄弟回家後,遭到母親嚴厲訓斥,指責他們是除了自己的影子之外,就沒有朋友了。她又以一支箭容易折斷,五支箭合成一束卻不易折斷的道理,教誨鐵木真兄弟要團結。母親的訓誨令鐵木真感到無比慚愧,自此以後,他學會了團結的重要性,於是厚待兄弟、部屬,使大批將領和人才都願意投向他,忠心為他效力。


鐵木真被擒
掠奪乞顏部人口、牲畜的泰赤烏部貴族,時刻都想殺掉鐵木真以絕後患。一天,泰赤烏部騎兵突襲鐵木真營地,鐵木真隻身躲入深山的樹林中,靠捕鳥、食樹皮渡過了九日九夜。他後來因為饑餓難耐,被迫下山,終被敵人擒獲。

冷靜脫險
一天,鐵木真乘夜幕降臨,敵兵防守鬆懈之際,用木枷打倒守衛者,機智地躲在河水中,並在別人的幫助下,成功逃脫了敵人的搜尋,返回自己的營地。


單騎追馬賊
盜竊他人的馬匹被草原民族視為最令人痛恨的行為。一天,幾個盜馬賊將鐵木真母子僅有的八匹馬盜走。鐵木真狩獵歸來,得知馬匹被盜,便囑咐弟弟們照顧母親,然後隻身騎馬追趕盜馬賊。

博兒朮「安答」
鐵木真一連追趕了三日三夜,正當人困馬乏時,他遇到了一位正在與牛角力的年輕勇士博兒朮。勇敢的博兒朮為鐵木真提供了食物和馬匹,兩個人更結為「安答」(即結拜兄弟),發誓彼此忠誠,互助終生。他們一起追趕盜馬賊,奪回了馬匹。此後,博兒朮一直追隨鐵木真,成為蒙古最重要的開國功臣之一。

TOP

孛兒帖被俘

報奪妻之辱
當鐵木真正在積蓄力量,尚未稱汗的時候,蔑兒乞人突然前來襲擊,並搶走了他的新婚妻子孛兒帖。為了報奪妻之恨,力量弱小的鐵木真只好向脫里汗和札木合求助。在他們的支援下,鐵木真擊敗了蔑兒乞人,奪回妻子,將敵人的妻女擄為奴婢,並獲得了大量戰利品。
勢力的壯大
擊敗蔑兒乞人是鐵木真的第一次戰鬥,這一戰不僅為他贏得了聲譽,也使離散的乞顏部貴族和其他部落的勇士,紛紛投奔到鐵木真的麾下,進一步壯大了他的勢力。


蒙古本部稱汗

脫里汗與札木合

鐵木真認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恢復祖業,只有得到其他部落的協助,才能逐漸壯大自己。當時,克烈部是草原上的強大勢力,於是,鐵木真憑藉著父親也速該與克烈部首領脫里汗的「安答」關係,謀求支援,並拜脫里汗為義父。此外,他又尋求往日的「安答」札木合支持,開始重整自己的勢力。

統領乞顏部
鐵木真重新結集舊部,一些乞顏部的貴族重新回歸到他的麾下,再加上他結交了一班勇敢忠誠的那可兒,鐵木真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公元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乞顏部可汗。

十三翼之戰

與札木合決裂

鐵木真與札木合原以兄弟相稱,互相幫助。但當鐵木真力量強大後,卻引起札木合的嫉妒與怨恨。當札木合的弟弟因盜馬被鐵木真的部下殺死時,札木合便以此為藉口,迅速糾集泰赤烏等13個部落,與鐵木真率領的十三翼人馬交戰,兩位「安答」從此決裂。

雖敗猶勝
這場「十三翼之戰」是鐵木真獨立指揮的第一次戰役。雖然這場戰爭以鐵木真失敗告終,但由於札木合殘忍地烹殺俘虜,引起了部眾的不滿。一些原與鐵木真為敵的部落貴族紛紛投奔鐵木真。十三翼之戰中鐵木真雖然戰敗了,但力量反而強大起來。


翦除東部仇敵

殲滅世仇

塔塔兒部與乞顏部是世代為敵的部落,而泰赤烏部又與鐵木真夙怨極深,故鐵木真回復乞顏部地位後的首要任務便是殲滅這兩大仇敵。在克烈部的支援下,鐵木真聯合金朝共同消滅了塔塔兒部。這一勝利,不僅使鐵木真在蒙古部落中贏得了為父親復仇的美譽,同時也得到了金國的封賞,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鐵木真又消滅了泰赤烏部,把世仇全部除去。

奠定統一草原的基礎
鐵木真消滅東部的兩大敵對部落,不僅進一步增強了自己的威望,更使他獲得了水草充足的呼倫貝爾草原,成為日後連年征戰的重要資本,為統一蒙古草原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攻滅中部克烈部

彼此矛盾激化
鐵木真勢力的壯大與克烈部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但當鐵木真力量進一步強大時,卻引起克烈部首領脫里汗父子的恐懼。另外,鐵木真也由於長子朮赤向脫里汗求婚被拒,感到十分不滿。

用計襲敵營
公元1203年,脫里汗父子在札木合的挑撥下,計劃設宴殺害鐵木真,但陰謀不慎敗露,結果雙方發生大戰,鐵木真戰敗退走,但他並沒有氣餒,整頓軍馬準備再戰。其後,鐵木真得知克烈部內部分裂,便乘機運用詐降戰術,派騎兵奔襲脫里汗大營,成功消滅克烈部。

至此,除了西面的乃蠻部外,鐵木真已大致掃滅了草原上的群雄,統一蒙古草原的時機亦已成熟了。

征服西部乃蠻族

改革軍制
克烈部滅亡後,鐵木真在蒙古草原上唯一的強敵,就只有西邊的乃蠻部了。臨戰以前,鐵木真按千戶制組編、整頓軍隊,並成立精銳的護衛軍,把軍隊改革成一支紀律嚴明、鬥志旺盛的武裝力量。

自大懦弱的乃蠻汗
自恃強大和懦弱無能的乃蠻部首領太陽汗,一直認為鐵木真人少馬瘦,可以輕取,於是他聯合汪古部突厥人夾擊鐵木真,但汪古部人卻將此消息告知鐵木真,還協助鐵木真征討乃蠻。

乃蠻的滅亡
公元1204年,鐵木真採用疑兵戰術誘敵,進而親自率領先鋒部隊與乃蠻部決戰,最終征服了乃蠻部。而先前投奔了乃蠻部的札木合,也被部下執送鐵木真處死,至此,鐵木真完成了統一蒙古各部的大業。


尊號「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國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召開「庫里爾台」(部族大會)會議,正式成為蒙古各部的大汗,號稱「成吉思汗」(「成吉思」具有「海洋」、「強大」的意思),建立蒙古國。

確立制度
蒙古國地域遼闊,人口、部族眾多,語言及文化不盡相同。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套比較嚴密、完備的統治體制。包括更全面地推行千戶制,將全蒙古部眾分配給宗親和功臣;擴建護衛軍組織,加強大汗的力量;建立司法制度,頒布「大札撤」法典;創制蒙古文字等等。這一系列措施,使蒙古國完全由大汗及宗親、功臣直接控制。蒙古各族的政局從此更為穩定和團結,經濟、文化等方面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TOP

連年征戰
公元1206年,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後,除了確立制度,推行各項安內措施外,更不斷擴張勢力,先後對鄰國(金國、西夏)發動戰爭,又西征中亞花剌子模國,為日後元朝的建立及蒙古帝國版圖的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繼承者擴張國土
成吉思汗死後,其繼承者繼續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先後吞夏滅金,又遠征歐洲及波斯,震驚歐洲各國。直至公元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統一了全中國為止,連同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內,蒙古帝國的版圖已橫跨歐、亞大陸,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帝國。

蒙古與金的臣服關係
12─13世紀,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是統治華北一帶的強國。在成吉思汗向金國開戰以前,金國一直是蒙古的宗主國,金人長期欺壓和迫害蒙古人,令蒙古人十分忿恨。
發動對金戰爭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認為自己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對抗金國,於是向金國發動戰爭,向金人報復,結束了蒙、金的臣服關係。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屯兵金國的中都(今北京)城下,金宣宗遣使求和,向蒙古人奉獻金銀、緞匹、奴僕和馬匹等,戰事因而暫時止息。次年,金主遷都南京(今開封)。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終於攻陷中都。
金政權在遷往南京後,又苟延殘喘20年。到公元1234年,當時的蒙古大汗窩闊台聯合南宋夾擊金國,終於結束了金朝的統治。

酷的復仇戰爭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一支龐大商隊前往花剌子模,但商隊人員竟被花剌子模官員劫殺。於是,成吉思汗在公元1219年親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復仇。

成吉思汗先消滅西遼,掃清了西征的障礙,接著攻打花剌子模。凡抵抗蒙古軍的城市,城陷後居民都會被蒙古軍屠殺,工匠則被擄回蒙古本土。
與札蘭丁大戰
在西征的過程中,連連報捷的蒙古軍一度被花剌子模的王位繼承人札蘭丁所重創,損失慘重。其後,成吉思汗親自引兵快速追擊,並採用圍剿的戰術,切斷敵人逃路,最終獲得了勝利,兵敗的札蘭丁隻身逃往印度。
蒙古國的擴張
幾年間,蒙古軍擊滅了花剌子模,摧毀了許多中亞城市,兵鋒所及,南達印度河流域,西至裡海西南岸一帶。


華北地區的形勢
公元1083年,党項族在今日甘肅省一帶建立了西夏國。13世紀初,西夏與金、宋形成了相互對峙的局面。從地理位置來看,位於蒙古國南面的西夏,與金國互為犄角,令蒙古國兩面受敵。

蒙古與西夏的戰爭
成吉思汗為免後顧之患,在攻打強敵金國以前,先後數次對西夏用兵,迫使西夏國王納貢稱臣,解除了攻金時兩線作戰的威脅。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為了報復西夏國王拒絕出兵協助蒙古西征,於是大舉攻伐西夏。次年,西夏國王被迫投降,西夏滅亡。


分封諸子
成吉思汗西征後,將新佔領的土地分封給兒子朮赤、察合台和窩闊台,而蒙古本土則按幼子保守故土的傳統習俗由拖雷繼承。

不斷擴張的國家
窩闊台繼任大汗後,繼續奉行成吉思汗的對外擴張政策。公元1234年,攻滅金國。公元1235年,派朮赤次子拔都率軍西征,大軍一度深入歐洲,震驚歐洲各國。拔都在這次西征得來的大片領土上,建立了欽察汗國。公元1253年,第四任大汗蒙哥派遣弟弟旭烈兀統兵西征波斯,奠定了伊兒汗國的基礎。

大元帝國的建立
蒙哥汗死後,忽必烈奪取了汗位,並於公元1271年定國號為「元」,是為元世祖。他在公元1279年滅南宋,統治了全中國。包括四大汗國在內,蒙古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大陸,成為當時世界上一時無兩的大帝國。




[ 本帖最後由 骨總 於 2008-6-9 14:50 編輯 ]

TOP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從他一生的戎馬生涯中,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政治才華。
能屈能伸、深得人望
成吉思汗在力量弱小時,懂得暫時依附他人,在戰爭中壯大自己。他堅持論功行賞的原則,賞賜將士時,只以戰功為標準,而不論出身貴賤,這種做法使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將領。
遊牧國家制度化
成吉思汗建立了千戶制和護衛軍組織,使蒙古軍隊完全聽命於以大汗為首的黃金家族,革除了遊牧民族分散不團結的弊端,增強軍隊的戰鬥力。
發揮遊牧民族優點
成吉思汗根據遊牧民族行軍迅速、驍勇善戰等特點,制定了一系列相配合的戰略、戰術,諸如長途追擊、出奇制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等策略,使蒙古軍所向披靡。

獵人與戰士
狩獵是遊牧民族獲取食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人遊樂和練兵的重要活動。蒙古人狩獵的方式,對成吉思汗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成吉思汗箴言》中曾有過這樣的一段記載:「所有士兵不僅是狩獵的優秀射手,也必須是戰場上的英雄」,可見蒙古人既是獵人,也是戰士的特質。

圍獵與戰術
蒙古軍狩獵時,主要採用合圍的方式。士兵散開,從各個方向敲鼓擊鑼,將動物趕往預定的圍獵區,獵手不得放跑一頭野獸。蒙古人將狩獵時已經熟習的偵察、行軍、合圍、追撲、射殺、信號傳遞等技能,應用到戰場上,自然能夠發揮自如。


快速機動的騎兵
騎兵是蒙古人最主要的兵種。故此,快速機動、攻其不備,就成為蒙古軍隊的主要戰略。蒙古人馬術精湛,馬匹訓練嚴格,而且每位蒙古士兵往往擁有2─3匹馬,可以輪流騎乘,再加上蒙古人飲食習慣簡便,故此,蒙古騎兵具有速度快,可長途奔襲的特點,往往能令敵人措手不及。

來如天墜的突襲
快速機動,攻其不備是成吉思汗最常運用的戰術。如成吉思汗派哲別攻打金國時,騎兵能在一晝夜間行進500華里。由此可見「來如天墜,去如電逝」的蒙古騎兵在戰爭中的威力。



成吉思汗的得意謀略
善用聯盟、孤立敵人,從而將敵人逐一擊破,是成吉思汗的軍事生涯中運用得最多的計謀,尤其在統一蒙古各部落時,這一策略顯得更為重要。

成功的戰例
成吉思汗為了集結舊部,重振旗鼓,於是跟脫里汗結盟,以打擊其他部落,使自己得到喘息和壯大的機會。又如他消滅塔塔兒部時,就曾經聯合金國。此外,在攻打花剌子模時,成吉思汗曾企圖與西夏結盟。而他的臨終遺言也指示了聯宋滅金的方略,這些都是善用聯盟,孤立敵人的成功事例。



不殺工匠
成吉思汗為了加強自己的軍力,也不忘利用和吸收敵人先進的武器,以及生產技術。在對外戰爭中,不殺工匠是蒙古軍的傳統。

學習敵人的長處
蒙古人攻打中原時,學到了如何製造先進的武器。西征花剌子模的蒙古軍在屠城時,也不忘將各種手工業工匠帶回蒙古草原,引進敵人的新技術。蒙古軍因而掌握了花剌子模的先進攻城器械,還組織了500人的炮兵部隊,大大提高了戰鬥力。而各種手工業工匠的湧入,對蒙古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蒙古地區的生產力。

TOP

兵民合一的千戶制
公元1204年進攻乃蠻部前夕,成吉思汗便以千戶制組編軍隊,使蒙古軍成為一支組織嚴密的武裝力量。蒙古立國後,成吉思汗開始全面推行千戶制。他把全國分為95個千戶,任命88位功臣為千戶之首。他又封「四傑」為萬戶,分區管轄各千戶。在千戶之下有百戶,百戶之下又有十戶,層層隸屬。千戶制下的屬民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則被徵調從軍或負擔徭役。
千戶制的優點
千戶制的實行,不僅糾正了以往遊牧部落組織鬆散的缺點,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還杜絕了各部落貴族復辟的可能性,保障了大汗的統治地位。



最精銳的部隊
護衛軍(蒙古語稱作「怯薛」)是由負責守衛統治者的「那可兒」演變而來,他們是蒙古軍中最精銳的武裝力量。蒙古立國後,成吉思汗將護衛軍擴大至1萬人。護衛軍平時負責警衛和服侍成吉思汗,戰時則隨成吉思汗出征。

護衛軍的組成與待遇
護衛軍是從各級那顏子弟中,挑選一些敏捷強健,以及身材高大的年輕人來充任。護衛軍的首長則由重臣博兒朮等人擔任。把貴族子弟選為護衛軍,用意是把他們當作「質子」,以利於大汗了解和控制分布各地的那顏。護衛軍的待遇優厚,在成吉思汗身邊服役的護衛軍成員,地位比在外地的千戶那顏還要高,並享有各種特權。



成吉思汗重視和尊重人才的態度,招攬和籠絡了各類人才,使他們甘於為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效力。

唯才是用
成吉思汗非常重視人才。他用人時只重視個人的才能,絕不計較他的出身背景、部落族屬,他甚至能放下私人恩怨,任用自己的敵人。如「四傑」之一的木華黎、「四狗」之一的者勒蔑、哲別等,都是來自別的部族,甚至是來自敵對的部族。

籠絡與尊重
成吉思汗分配戰利品時,凡有功勞的人都會得到厚待。他在分封萬戶、千戶時,也充分考慮到功臣的利益。在成吉思汗身邊服役的護衛軍成員,不僅享有各種特權,而成吉思汗還曾告誡子孫要尊重護衛軍,以便籠絡他們的感情。



蒙古國建立前,成吉思汗曾為軍隊制定了《札撒》,作為戰爭中的軍令。如在戰場上不得搶奪財物、戰利品;統帥下令兵馬退卻時,若違反退卻命令者斬等等。
札撤大典
蒙古建國後,成吉思汗根據《札撒》軍令、蒙古社會的習慣,以及成吉思汗個人治國、練兵、整理社會秩序的訓言來處理國家事務。後來,這些條文、訓言被人以蒙古文記錄下來,形成《札撤大典》。《札撤》的進一步完備,對於整頓蒙古社會秩序,鞏固大汗的統治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札撤大典》一直是蒙古族的重要法典。

TOP

開放的對外態度
隨著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及不斷對外擴張,蒙古國版圖日漸擴大,民族之間的交流機會也隨之增加。文化相對落後的蒙古族,對其他民族的科技文化採取了兼容並蓄、廣泛接受的態度,這大大促進了蒙古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高了蒙古民族的文化水平。

促進東西方交流
蒙古人的大舉西征,使中西交通路線空前暢通,間接推動了科技、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中原地區與西方世界的科技傳到蒙古草原,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傳到了西方,大大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往。


各種宗教並存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前,草原上既有信奉原始薩滿教的部落,也有已接受西方景教的部落。隨著蒙古國的對外擴張,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也相繼傳入蒙古社會。成吉思汗對於各種宗教信仰採取相容的態度,例如他曾邀請道教的全真派長老邱處機講道。然而在成吉思汗時,傳統的薩滿教在蒙古社會仍有重要的影響力,直至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佛教支派喇嘛教才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主流宗教。

宗教與政治
為達到「因其俗而柔其人」的統治目的,蒙古統治者除在重要場合舉行薩滿教法事外,也親自參加一些景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而各大城市中也多建有佛寺、教堂和清真寺。


對工匠俘而不殺
為了滿足生活上的需要和提高作戰能力,蒙古人在戰爭中不殺工匠及手工業者。蒙古人會把工匠擄回蒙古草原,並設立手工業機構讓他們從事生產,為蒙古統治者製造奢侈品或新式武器。據史料記載,當時蒙古國的首都哈喇和林城中,即有大量的手工業匠人和各種作坊。

引進草原的新技術
蒙古人重視各種手工業和技術,使中原與西方先進的種植技術、織造技術、武器製造技術、天文曆法及醫藥學等,陸續引進蒙古草原。這些外來的先進技術,不僅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加快了蒙古草原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


打破文化壁壘
蒙古軍的西征和建立四大汗國,打破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屏障和壁壘。在一些西方傳教士、商旅的遊記,以及中原使者的筆記中,可以了解到當時蒙古各大都市商賈雲集、中西貨品俱備的繁榮景象。

外來文化的烙印
在今日的內蒙古地區內,出土了不少帶有異域風格的精美絲織品和器具,體現出外來文化對蒙古草原生活的影響。同時,中國人發明的火藥等,也在此時傳到西方,促進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蒙古文字的出現
蒙古部落早期並沒有文字,凡事都是口耳相傳,或者刻木為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後,任用畏兀兒人塔塔統阿教授皇子,以及諸王、貴族中的青年識字,逐漸形成了用畏兀兒字母拼寫的蒙古文,並用這種文字書寫公文、詔書等。

創立八思巴
由蒙古帝國版圖日漸擴大,民族繁多,國境內往往出現數種文字並行的情形,這對推行政令極為不便。直到元朝建立時,忽必烈命喇嘛教僧人八思巴創立了蒙古新字,稱為「八思巴文」,作為官方通用的文字,然而畏兀兒體蒙古文仍在民間通行。

總括而言,蒙古文字的創立與使用,推動了蒙古社會的發展,使蒙古族成為一個具有共同語言文字的民族共同體。

TOP

 9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