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大不同!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大不同!

看過清朝辮子戲的朋友們不知大家有沒有註意這樣一個細節,清朝士兵的服飾上有兩種不同的標誌,一種服飾上印著“兵”字,一種服飾上印著“勇字”。那麽疑問就來了,兵和勇到底有什麽區別呢?為啥士兵的服飾上印著這兩種不同的標誌呢?下面我就為大家詳細解釋下什麽是“兵”,什麽是“勇”。雖然一字之差,但是二者的身份地位卻大不相同。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於清王朝來說,入關純屬偶然,如果當年李自成沒有縱容劉宗敏搶了陳圓圓,或許清軍幾輩子都別想入關,不管怎麽說,總算是進去了,但是剛剛入關的大清王朝馬上就意識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統治這麽大的地盤,八旗軍這十幾萬人不夠用,原來在關外統治那塊巴掌大的地方,十幾萬軍隊再加上一些漢人軍隊完全夠用,閑著沒事再打打大明搶個劫啥的,隊伍相當威猛,可是入關之後,才發現自己攤上大事了。

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南明政權天天嚷嚷打回去,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軍隊還在各地流竄,雖然住進了北京城,但是並不意味著穩定了全國的政局,於是清王朝只好在八旗軍的基礎上完善綠營兵,招募大量漢人,收編漢人軍隊為自己打頭陣,八旗軍入關不久,就迅速墮落,康熙征伐三藩等戰役根本指望不上八旗兵,只能依靠綠營兵,綠營兵本來是給八旗兵打輔助的,後來卻變成了主力部隊,後來八旗軍和綠營兵都成為了清王朝的正規軍,而他們身上就印著兵字。

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逐漸腐化,鴉片戰爭之前,八旗兵指望不上,好歹還有綠營兵可用,但後來綠營兵覺得自己的身份地位提高不少,竟然也驕傲了,逐漸淪落到上不了馬,拉不開弓的地步,這下清王朝可真沒指望了,況且當時又正值多事之秋,太平天國起義,撚軍起義,天地會起義不斷,洋人還對清政府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清王朝只好打破滿漢之分,重新重用漢臣,將大清的命脈全部交給了漢臣,讓他們自行招募兵勇,來充實軍隊,後來挽救大清王朝的三駕馬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無一不是漢人。

而曾國藩建立的湘軍,李鴻章建立的淮軍也成為了清王朝後期主要的作戰力量。而他們由於是鄉勇出身,本該戰時招募,戰後遣散的,因此他們身上就印著勇字,其實在湘軍和淮軍之前,清王朝也在各地設置了鄉勇,來輔助地方軍隊作戰,但是身份地位大不如正規軍,不僅沒編制,而且工資發放都是地方自籌,後來太平天國起義,清王朝只好依仗這些鄉勇作戰,這才改善了他們的待遇。使其成為了清王朝後期的正規軍。而那些八旗子弟則在驕奢淫逸之中挖空了大清朝的根基,天天以會吃會玩為傲,最後親眼看著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被推翻,卻無能為力!實在是可悲至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