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人民幣超日趕英,首次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據國際支付提供商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系統(SWIFT)數據顯示,今年8月人民幣使用量份額急升0.45個百分點至2.79%,以0.03個百分點擊敗使用份額2.76%的日圓,首次登上全球支付貨幣第四位。SWIFT技術應用部主管Astrid Thorsen稱,人幣當月大幅貶值,是令其使用量激增的原因。
根據SWIFT的報告,由於人民幣貶值,刺激人民幣在8月份最後一周於貿易及投資的使用量急升,更首次超越日圓,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然而,全球最大支付貨幣仍為美元,份額為44.82%,遠遠拋離其他貨幣,第二位的歐羅和第三位的英鎊,則分別佔27.2%和8.45%。
SWIFT的報告亦表示,8月份使用人民幣支付的海外交易數量按年升50%;按月亦升20%,首次在1個月內超過100萬宗,相信數字急升,與人行為完善中間價報價機制,於8月將人幣大幅貶值有關。
人民幣使用量與日俱增,報告顯示,現時有100個國家,合共約1000多家銀行,能利用人民幣與中國和香港作支付,數量比兩年多前增加約20%。目前,約70%的人民幣支付在本港進行,但有十多個清算中心近年在全球各地相繼成立,中國亦已和歐洲央行、英倫銀行等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有利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貨幣應用量主要來自貿易和投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兼最大貿易國,人民幣超越日圓並不意外;惟中國並未完全開放資本帳,加上英國作為歐洲金融中心,英鎊在資本市場上有一定地位,相信人民幣要追上英鎊成為第三大支付貨幣,尚有一段距離。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估計,人民幣可能在3年內追上英鎊。他續指,8月份人幣使用量超越日圓,部分原因是市場炒貶值和人行干預匯市,雖然難料短期能否企穩第四位,但人民幣國際化「先結算、再儲備、後計價」的策略有效,預料當人民幣納入國基會的特別提款權(SDR),以及中國股樓債市加速開放後,人民幣使用量便可拋離日圓,追上英鎊。
滙豐亞太區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稱,人民幣已成為國際支付領域中的亞洲領導貨幣,顯示本港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龐大發展機會,相信中國計畫通過「一帶一路」和各項金融改革,加強與國際在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連繫,繼而進一步開放資本帳,對擴大人民幣在國際使用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