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最深到底有幾深?
18、19世紀,近代海洋科學考察開始興起。 18世紀以后的海洋探險逐步開展了對海洋環境和資源的初步觀測,如測溫、測深、采水、采集海洋生物和底質樣品等,因而可以稱為海洋考察更確切。但這一階段的海洋考察,其研究內容是零星的,涉及的海洋空間也是局部的。直到17世紀人們還普遍認為只有表面海水是咸的。1673年,波義耳發表了他研究海水濃度的著名論文,指出所有深度的海水都含有鹽分,從而改變了當時認為只有表面海水是咸的流行看法。 1772年,拉瓦錫通過化學分析,發現海水中含有多種碳酸鹽、鈉鹽、鎂鹽等成分。到1865年,人們已經從海水中分析出了27種元素。
18世紀,著名的庫克船長進行了三次探險航行。他在南太平洋發現了社會群島,并到過南極圈以南和白令海。他是第一個精確測量經緯度的探險家。 1839一1843年,英國人羅斯爵士領導了著名的環繞南極的探險航行,當他航行到南大西洋時,用繩子測得了2425英特(4432.9米)的深度記錄。羅斯也因此被稱為大洋精確測深第一人。在19世紀,進行海洋測深的器具主要是麻繩和鉛錘。麻繩的伸縮性較大,影響測深精度,所以,后來麻繩又被鋼絲繩所替代。1854年,美國海軍見習官布魯克發明了可以精確確定重錘觸底時刻的裝置(即在測深的末端加上能分離的重物,當繩端觸底時自動脫落),從此以后,測深的精確性才有了保証。這種比較原始的測深方法,在几千米深的大洋每測一次深度就得花几小時,所以直到1923年全世界僅僅積累約1.5萬個大洋測深記錄,人們還認為大洋底的形態是平緩而單調的。由于缺乏深海拋錨技朮,大洋測流比測溫和采水更困難。因此,深海直接測流的資料很少,當時主要利用航海日記資料來了解海流知識。據此,弗蘭克林1770年發表了灣流圖。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海軍軍官默利廣泛收集了以往的航海日記資料,編纂出版了大西洋海面風場和海流圖,于1855年出版了《海洋自然地理》一書。書中對他所編的風場和流場做出了解釋。他根據海洋中溫度和鹽度不均勻的事實認為,密度差異是形成海流的一個原因。該書被公認為當時海洋學的一本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