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2
發新話題
打印

天生橋

天生橋

第一次見到天生橋,是在廣西樂業縣的布柳河。那天一早,我和朱學穩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專家),還有幾位樂業的洞穴探險高手,乘竹筏去看一處喀斯特奇觀——仙人橋。我們順著布柳河漂流而下,河水清澈,河谷幽深,河谷兩岸的高山上到處是茂林翠竹,一路上還能聽到布谷鳥的叫聲。這樣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悅,氣氛輕松。


布柳河天生橋
好像一架雙筒望遠鏡
這是廣西樂業縣布柳河上的一座天生橋,當地人稱之為仙人橋。橋拱跨度177米,拱高87米,橋身長280米,橋寬約19米,按照專家的分類,這應該算是巨型天生橋。樂業縣的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十分發育,地上峰林峰叢遍布,地下暗河溶洞處處。既然這裏喀斯特地貌典型,溶洞普遍發育,那麽作為溶洞塌陷後的殘留——天生橋出現在這裏就不奇怪了。這座天生橋除了規模宏大、氣勢奪人,它的造型也很獨特,若是遠看此橋與其他天生橋也相仿佛,但若坐船從橋拱之下仰頭觀看,便能看到其奇特之處——橋形如同一架雙筒望遠鏡。這橋原是一條溶洞的一段,溶洞的頂蓋有兩處塌陷,露出了兩塊天空,很像雙筒望遠鏡的兩個鏡片,兩個鏡片之間沒有塌陷的部分就形成了這座橫跨布柳河的天生橋

TOP

布柳河天生橋:它讓我體驗了天空的深邃,大地的神奇

第一次見到天生橋,是在廣西樂業縣的布柳河。那天一早,我和朱學穩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專家),還有幾位樂業的洞穴探險高手,乘竹筏去看一處喀斯特奇觀——仙人橋。我們順著布柳河漂流而下,河水清澈,河谷幽深,河谷兩岸的高山上到處是茂林翠竹,一路上還能聽到布谷鳥的叫聲。這樣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悅,氣氛輕松。

很快氣氛就變了,竹筏好像進入了一處溶洞中,光線一下子暗了下來。原來仙人橋到了。我們進入了一個洞穴的大廳中,河流穿廳而過,只見一根根鐘乳石像冰淩一樣懸吊在大廳的頂部,大廳下有一堆巨石堆在河旁,還有燕子從廳中飛過,我們的竹筏停了下來。現在我眼前出現的就是喀斯特奇觀——仙人橋。“仙人橋是當地人給這座橋起的名字,這類橋有個通名——天生橋。”朱學穩教授說。他穩穩地坐在竹筏的椅子上,對眼前的巨大天生橋無動於衷,因為他已經來過多次了。我卻被這座天生橋吸引了:我看到這橋不僅僅是溝通河流兩岸的一個通道,還是眼前這座大山的一部分。我記得當時的感覺是:一座山被挖空了,還挖出了兩只大大的眼睛,兩只眼睛之間的鼻梁就是這座天生橋——仙人橋。我們好像鉆進了一個巨人的腦殼中,通過他的兩只眼睛向外觀看:我看到了藍天白雲,還看到鷹在天空中盤旋……

我已經忘記了自己是來看一座橋的。這座橋把我們吸引到這裏來,不是為了讓我們看橋,而是讓我們看它怎樣重新劃分空間,怎樣把天空和大地重新組合起來。這座橋已經不是為了過河所需,不是為了從河的左岸到達右岸,如果為了這樣的目的,它沒有必要這麽高大,這麽宏偉。

人類造橋,是為了過河;大自然造的橋似乎能引人思考,給人帶來新的體驗。仙人橋給我帶來了怎樣的感受呢?在這裏我體驗到了天空的深邃,大地的神奇……

有人說:一座橋會把天、地、人、神聚攏到一起,它承接天空,拯救大地,護送人旅,召喚神靈。現在我對這話有了體驗,這就是我見到布柳河天生橋時的收獲吧。

武隆“天生三橋”
世界罕見的景觀
“天生三橋”所在的重慶市武隆縣,是中國喀斯特地貌發育十分廣泛的地方。這裏有眾多的溶洞,有中國最深的豎井,天坑、地縫也是這裏聞名的景觀,但最值得一說的還是天生橋。“天生三橋”說的是這裏最有名的三座天生橋——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它們連續分布在一條名為羊水河的峽谷中,組成了一個天生橋群。這三橋的最大特點是高大,凡看過此三橋的人,未見有人表達過失望,觀者無不被這三座大自然造出的石橋所震撼。有人說這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其實就現有的資料看,此三橋從橋高、橋拱高度、橋拱跨度、橋面厚度等方面在世界上也是居於前列的,而且這樣高峻雄偉的幾個天生橋能夠分布得如此集中,形成天生橋群,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罕見的。也正因為這樣,武隆的天生橋群成功地進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天龍橋
不僅僅是高大
天龍橋橋高235米,拱高84—123米,拱孔跨度20—75米,橋面厚度150米,橋面寬度147米。天龍橋是“天生三橋”中的第一座,它的特點除了高大外,其南邊還有一個穿洞,其實那也可以看做是一座還沒有發育好的天生橋。因此天龍橋不僅高峻壯麗,還復雜多樣,充分展現了武隆天生橋的魅力。

TOP

武隆天生橋:溶洞的廢墟,橋的堅強

像布柳河的仙人橋一樣,中國大多數規模宏大的天生橋,都與洞穴有關,它們是洞穴殘留的一部分。洞穴的形成又與喀斯特作用有關,喀斯特(karst)這個詞本來是一個地名,是科學家最早進行這種地貌研究的地方。喀斯特一詞意譯的話,可譯為:巖溶。巖溶有時是動詞,指溶蝕作用,即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侵蝕作用;有時是名詞,指一種地貌現象,即可溶性巖石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巖溶地貌,如溶洞、天坑、石筍、鐘乳石等。區分它是動詞還是名詞,要根據上下文確定。可溶性巖石主要是指碳酸鹽類巖石,我國的西南地區分布有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巖石,所以我國西南地區,主要是雲、桂、川、黔、渝等地是巖溶地貌分布最廣泛的地方。

解釋完巖溶這個詞,就可以說天生橋的分類了。天生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巖溶天生橋;一類是非巖溶天生橋。喀斯特意譯為巖溶,下文中喀斯特與巖溶兩個詞不再做區分,視為一詞。


黑龍橋
是橋還是洞?
黑龍橋的橋面寬度達193米,也就是說黑龍橋的橋洞長193米。黑龍橋的其他數據如下:橋高223米,拱高90—141米,拱孔跨度16—49米,橋面厚度107米。那麽黑龍橋是一段洞穴,還是一段橋呢?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專家給出的答案是:黑龍橋是一座天生橋。

TOP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專家張壽越教授在一篇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天生橋,或稱喀斯特橋。”在張教授看來,天生橋大都是喀斯特橋,兩者近乎於等同。雖然我國大多數天生橋都是巖溶天生橋,但確實有許多天生橋不是巖溶橋,如浙江、福建一帶的丹霞天生橋:浙江衢州的爛柯山,天臺山的石梁瀑布等。

占中國天生橋大多數的巖溶天生橋,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說巖溶天生橋不能不說重慶市武隆縣的三座天生橋。武隆這個坐落在烏江岸邊很尋常的一座縣城,實際上是中國喀斯特這頂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這裏有許多喀斯特地貌景觀之最:有中國最深的豎井,中國唯一的沖蝕型天坑……中國乃至世界最壯觀的天生橋應屬於武隆的“天生三橋”,這是分布在武隆縣羊水河上的三座天生橋,它們已經進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但武隆天生橋是攝影師的鎩羽之地。其雖為世界之最,但攝影師很難拍出它們的風采。迄今為止,我看到過許多攝影師拍武隆天生橋的圖片,但都沒有拍出我見到“天生三橋”時的那種感覺。


青龍橋
世界上最高的巖溶橋
青龍橋是“天生三橋”中的第二座,它是三座橋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中國和世界巖溶天生橋中最高的。青龍橋橋高281米,拱高96—110米,拱孔跨度13—58米,橋面厚度168米,橋面寬度124米。橋下修建了一座人造石橋,好似綠葉一般,為了襯托紅花——青龍橋的高大

TOP

雖然武隆是攝影師的傷心地,但卻是地學家的聖地。當攝影師一個個鎩羽而歸時,正是地學家激情澎湃之時。看一下地學家對武隆天生橋的評價吧,就知道了此言不妄。如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專家朱德浩、陳偉海、黃保健是這樣贊美武隆“天生三橋”的:“在1.5公裏的範圍內連續出現三座規模巨大且屬於同一地下河洞穴系統的天生橋,在世界實屬罕見……在橋的總高度、橋拱高度和橋面厚度這3個天生橋最重要的數量指標上皆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說,武隆天生橋是地球上一處無與倫比的巖溶天生橋的天然博物館。”

我看到武隆“天生三橋”時,最突出的感受是它們極為高大。我知道橋高超過200米的天生橋國內外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過,武隆三座天生橋的高度都超過了200米。三座天生橋的拱高平均都超過100米,這也是國內外其他天生橋難以超越的。

武隆“天生三橋”中的第二橋——青龍橋下有一座人造小橋,就跨越橋下河流的功能而言,橋只要這麽大就夠了。但是青龍橋要比這座橋高幾十倍,體積大幾百倍。長江上有橫跨長江的大橋近百座,把這些橋的高度與青龍橋比一下,就知道青龍橋的高峻了。南京長江大橋的凈空高度為24米,凈空高度最高的是蘇通大橋,為62米。人做事有功利目的,自然卻能做無功利目的之事,所以能做到盡善盡美,恢弘壯麗。

在武隆我註意到“天生三橋”中的最後一橋——黑龍橋與其他兩橋不一樣的地方:它很幽深曲折,也就是說橋下的橋洞很長,達193米,這已經超過了橋拱的高度(90—141米),也遠遠超過了橋拱孔的跨度(16—49米),這樣使得黑龍橋看起來很像一段洞穴。那麽問題就來了:黑龍橋到底算是一座橋,還是算做一條洞呢?

短小的巖溶洞穴有個名稱:穿洞。天生橋和穿洞有何區別?為什麽不把黑龍橋叫做黑龍洞?專家們早就註意到了這個問題,並且給出了解決的方案。澳大利亞的巖溶地貌專家Jennings提出這樣的區別標準:即陽光是否能到達整個通道。能,即為天生橋,否則就是穿洞。黑龍橋雖然有193米的橋洞長度,也就是橋面的長度,但是由於拱高90—141米,因此陽光還是能夠照進橋下的橋洞內,因此黑龍橋是一座天生橋,不是一條穿洞。

許多巖溶地貌奇觀都與洞穴有關,巖溶作用通過地下水系統在碳酸鹽巖層的層理和裂隙中先是一點點地創造出洞穴通道,這是洞穴的童年;接著洞穴不斷地擴大並樹枝狀地延伸,這時巖溶過程中的化學溶蝕作用強烈,碳酸鹽巖不斷地被溶蝕,洞穴通道進一步擴展,同時又不斷地沈積,在洞穴中生成美麗的石筍和鐘乳石等,這是洞穴的壯年期;接下來洞穴進入了老年期,洞穴開始出現崩塌,產生天窗、天坑等景觀。當洞穴通道走到了生命的黃昏階段,洞穴系統開始解體,這時候崩塌開始起主導作用。張壽越教授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解釋崩塌的原因:“一是洞穴原來是在全充水的條件下形成的,巖石在水中受到的浮托力占頂板支撐力的40%,由於某種原因洞中的水減少,浮托力消除;二是靠近地表河流的洞穴因河水季節性的變化,時而幹涸,時而重新淹沒,這導致了巖石裂隙的擴張和洞頂的坍塌……”

天生橋大多是溶洞崩塌後的殘留部分。因此說到天生橋,讓我想起兩個詞:一個是“廢墟”,一個是“豬堅強”。“豬堅強”是網友們給一頭生命力極其頑強的豬起的名字,汶川大地震後它被埋在廢墟下36天,被刨出來時,它還活著。天生橋是“橋堅強”,它的同類都堅持不下去,都死去了,消失了,最後只有它在溶洞的廢墟中留了下來。


人造小橋愈發襯托
天生橋的高大
這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九洞天的一處天生橋。此橋雖然不如重慶武隆的“天生三橋”高大,但它的跨度卻勝於“天生三橋”,橋下有公路通過,很像都市裏的立交橋。有趣的是,在此橋之下有人造的水泥小橋一座,兩相比照,越發顯得天生橋的高大。

TOP

水城天生橋:我全面體驗過的一座天生橋

張壽越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說道:“就現有的公路可跨越的天生橋而言,我國最高的,也是世界最高的,當屬貴州省水城縣金盆鄉的幹河天生橋。該橋橋面高出幹河河床135米,橋面長30米,寬35米,橋跨度50—60米,拱頂厚度15米。”

貴州水城天生橋
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橋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的這座天生橋,橋高135米,跨度60米,頂拱厚15米,橋面長30米,這座橋有一個前面提到的那些天生橋所沒有的特點——橋面上有一條公路,能夠通汽車。

TOP

為什麽說幹河天生橋是有公路跨越的世界上最高的天生橋呢?因為張教授把它與世界上另外兩座有公路跨越的著名天生橋進行了比較,一座是被譽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跡之一的美國弗吉尼亞州錫德溪上的天生橋,其跨度30米,高66米,橋拱厚12—16米,美國的交通要道第11號公路從橋上通過;還有一座是斯洛文尼亞天生橋國家公園中的大天生橋,其橋長20米,寬35米,水面至拱頂高度15米,拱頂厚度15米。這兩座天生橋的數據顯然無法和中國貴州省水城縣的幹河天生橋相比。

看了張教授這篇文章,我記住了幹河天生橋這個名字。有一次我去貴州,和同事劉乾坤還有四川大學的冉玉傑教授開著一輛SUV車奔向了水城縣金盆鄉,我們要去看看幹河天生橋。

金盆鄉是少數民族苗族和彜族的聚居鄉,一路上經常遇到身穿民族服裝的苗族、彜族老鄉,在老鄉的引導下,我們來到幹河天生橋旁。

有一處觀賞幹河天生橋的好地方,地勢較低,正好能看到遠處高聳的天生橋。此橋是東西方向的,太陽要落山了,夕陽照射在橋拱的一側,景色壯麗。

晚上我們住在一家鄉村小店裏,第二天一早我們就起床,又來到了天生橋邊,這次我們決定下到峽谷裏面,去橋下看看。我們在幹河的河谷中沿著一條小路一直走到天生橋下,站在河床的卵石上,我仰望那橋:它懸在高空中,跨越的好像不是河流,而是天空。橋下的幹河並沒有幹涸,有一條小溪在亂石的縫隙中汩汩流淌,我還拿出錄音機錄下流水的聲音。

又在小店住了一夜。早晨從村裏出來,我們順著一條鄉間公路一直走著。老鄉說這條路從橋上通過,我們想去看看。據說過去橋上可以通行卡車,現在為了保護天生橋,已經禁止了卡車通行,但是農用的拖拉機和行人還是可以通過。走了半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橋上,路從橋面上經過,如果不去兩邊看,看不出橋上的路與別處有什麽兩樣,橋的兩邊都沒有橋欄,也沒有任何提示:兩邊就是深淵。只是橋的一側是一些起伏不平的巖石,這些巖石是此橋所在的這塊巨石的一部分,這巨石橋又是地殼這塊更大巨石的一部分。


據中外巖溶地質學家考證,水城天生橋屬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橋。來到橋下,可以看到河谷裏有一條小溪在亂石中潺潺流淌,這條小溪怎麽會有力量切開這道峽谷?顯然曾經有一條大河在河谷中奔流,這條河谷和橫跨其上的天生橋都是它的作品。

TOP

當我戰勝恐懼接近了橋邊,卻不敢站起身向下望去,只好趴下,爬到橋邊一塊凸起的巖石上,探頭向下望去。135米的拱高(大約50層高樓的高度)這回有了切實的體驗,感覺很高很高,有點兒站在摩天大樓之巔的感覺。

奇怪的是,橋的另一邊竟然生長了一些樹木和灌叢,我忽然這樣想:一個外鄉人順著這條路走到這裏,他並不知道兩邊就是135米的深淵,假如他向路邊的樹木和灌叢走去,一腳踏空,他做夢也不會想到:他落入了一個深達135米的深淵……

正想著,剛好一對老鄉夫婦肩扛著鋤頭從橋上走過,還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我真想問問他們,有沒有人從橋上失足落下,但他們已經走遠了。

現在想來:諸多天生橋中,水城縣的幹河天生橋是我全面接觸,留下記憶最深的一座橋。
烏恰天門:誰也想不到它是世界第一

新疆烏恰縣的東南方向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天然的石拱門,稱為烏恰天門;也有人稱之為阿圖什天門,因為這個天然石拱門所在的大山位於烏恰縣和阿圖什市的交界處;還有人稱之為希普頓石拱門,因為1947年,英國探險家艾瑞克·希普頓發現了它。

這座石拱門在山下看像一彎新月,當你爬到山上來到它的腳下時,就會發現這座拱門十分高大,那麽它到底有多高呢?據測量這座拱門高達360米,據說這個數據是1990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派人測量的。這是目前有資料顯示的世界類似拱門中最高的。


非巖溶的天生橋
我國大多數天生橋是巖溶作用形成的,巖溶作用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碳酸鹽巖)進行的化學溶蝕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機械崩塌為輔的地質作用。在可溶的碳酸鹽類巖石分布地區,天生橋一般為巖溶天生橋,在其他性質巖石的分布區,天生橋被稱為非巖溶天生橋。位於新疆阿圖什市和烏恰縣交界處的烏恰天門,或稱阿圖什天門或希普頓石拱門高達360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高的天然石拱門。其實它也是一座天然形成的橋,但一般不叫天生橋,而叫拱門,二者主要用生成的原因來區別。天生橋一般是流水的巖溶作用或水流的機械侵蝕造成的;而拱門大多數產生在幹旱區中,是因為風化和風蝕作用所致。

TOP

 13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