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武隆是攝影師的傷心地,但卻是地學家的聖地。當攝影師一個個鎩羽而歸時,正是地學家激情澎湃之時。看一下地學家對武隆天生橋的評價吧,就知道了此言不妄。如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專家朱德浩、陳偉海、黃保健是這樣贊美武隆“天生三橋”的:“在1.5公裏的範圍內連續出現三座規模巨大且屬於同一地下河洞穴系統的天生橋,在世界實屬罕見……在橋的總高度、橋拱高度和橋面厚度這3個天生橋最重要的數量指標上皆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說,武隆天生橋是地球上一處無與倫比的巖溶天生橋的天然博物館。”
我看到武隆“天生三橋”時,最突出的感受是它們極為高大。我知道橋高超過200米的天生橋國內外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過,武隆三座天生橋的高度都超過了200米。三座天生橋的拱高平均都超過100米,這也是國內外其他天生橋難以超越的。
武隆“天生三橋”中的第二橋——青龍橋下有一座人造小橋,就跨越橋下河流的功能而言,橋只要這麽大就夠了。但是青龍橋要比這座橋高幾十倍,體積大幾百倍。長江上有橫跨長江的大橋近百座,把這些橋的高度與青龍橋比一下,就知道青龍橋的高峻了。南京長江大橋的凈空高度為24米,凈空高度最高的是蘇通大橋,為62米。人做事有功利目的,自然卻能做無功利目的之事,所以能做到盡善盡美,恢弘壯麗。
在武隆我註意到“天生三橋”中的最後一橋——黑龍橋與其他兩橋不一樣的地方:它很幽深曲折,也就是說橋下的橋洞很長,達193米,這已經超過了橋拱的高度(90—141米),也遠遠超過了橋拱孔的跨度(16—49米),這樣使得黑龍橋看起來很像一段洞穴。那麽問題就來了:黑龍橋到底算是一座橋,還是算做一條洞呢?
短小的巖溶洞穴有個名稱:穿洞。天生橋和穿洞有何區別?為什麽不把黑龍橋叫做黑龍洞?專家們早就註意到了這個問題,並且給出了解決的方案。澳大利亞的巖溶地貌專家Jennings提出這樣的區別標準:即陽光是否能到達整個通道。能,即為天生橋,否則就是穿洞。黑龍橋雖然有193米的橋洞長度,也就是橋面的長度,但是由於拱高90—141米,因此陽光還是能夠照進橋下的橋洞內,因此黑龍橋是一座天生橋,不是一條穿洞。
許多巖溶地貌奇觀都與洞穴有關,巖溶作用通過地下水系統在碳酸鹽巖層的層理和裂隙中先是一點點地創造出洞穴通道,這是洞穴的童年;接著洞穴不斷地擴大並樹枝狀地延伸,這時巖溶過程中的化學溶蝕作用強烈,碳酸鹽巖不斷地被溶蝕,洞穴通道進一步擴展,同時又不斷地沈積,在洞穴中生成美麗的石筍和鐘乳石等,這是洞穴的壯年期;接下來洞穴進入了老年期,洞穴開始出現崩塌,產生天窗、天坑等景觀。當洞穴通道走到了生命的黃昏階段,洞穴系統開始解體,這時候崩塌開始起主導作用。張壽越教授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解釋崩塌的原因:“一是洞穴原來是在全充水的條件下形成的,巖石在水中受到的浮托力占頂板支撐力的40%,由於某種原因洞中的水減少,浮托力消除;二是靠近地表河流的洞穴因河水季節性的變化,時而幹涸,時而重新淹沒,這導致了巖石裂隙的擴張和洞頂的坍塌……”
天生橋大多是溶洞崩塌後的殘留部分。因此說到天生橋,讓我想起兩個詞:一個是“廢墟”,一個是“豬堅強”。“豬堅強”是網友們給一頭生命力極其頑強的豬起的名字,汶川大地震後它被埋在廢墟下36天,被刨出來時,它還活著。天生橋是“橋堅強”,它的同類都堅持不下去,都死去了,消失了,最後只有它在溶洞的廢墟中留了下來。

人造小橋愈發襯托
天生橋的高大
這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九洞天的一處天生橋。此橋雖然不如重慶武隆的“天生三橋”高大,但它的跨度卻勝於“天生三橋”,橋下有公路通過,很像都市裏的立交橋。有趣的是,在此橋之下有人造的水泥小橋一座,兩相比照,越發顯得天生橋的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