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消滅六國,統一中國。但嶺南和閩浙一帶的百越尚未歸順。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又發動了南下平定百越的戰爭。
據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記載:“(始皇)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之嶺,一軍守九嶷(今湖南江華境)之塞,一軍處番禺(今廣州)之都,一軍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軍結餘幹(今江西餘幹境)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
餘幹“當吳、楚之交會”,“地當閩越襟領也,且北距大江,西隔重湖,兵爭出入,常為孔道”,古代是戰略要地。 《史記》載楚昭王時,吳由此伐楚取番。漢建元六年,淮南王安上書:“越人欲為變,必先由余幹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晉末盧循之亂,鄱陽太守虞丘經餘幹進襲豫章(今南昌),斷絕盧循糧道,結果盧循敗亡。隋末,操師乞以鄱陽襲據豫章,林士弘失豫章,退保餘幹,以伺豫章之隙。明初,太祖朱元璋攻克江州,饒州守將吳宏歸附,朱元璋就立即親臨饒州,並任命吳宏繼續駐守饒州,正是認識到該地“險阻可憑,足為要會” 。
據《餘幹縣志》,“餘乾之水”,指當時潼湖、族湖、錦湖三個水口。
潼湖,在今餘幹白馬橋鄉潼口村一帶,臨信江。族湖,在今餘幹瑞洪神口與三塘鄉洪崖山一帶,古稱西湖口,臨鄱陽湖。相傳楚王負芻二年(公元前226年),東南一帶水患不斷,睢浩奏請祭祀江神。楚王准奏,並特遣禮官制以金箕玉斗、馬牛白羊至鄱陽湖邊致祭,但無濟於事。當地一老翁告訴禮官:“若祭當就湖之祖”,禮官忙問:“祖在何處?”老翁回答:“幹越西湖口。”於是禮官又攜帶禮品至西湖口作亭致祭,不久水退。亭名族湖亭,故又稱“族湖”。錦湖,在今萬年(萬年縣城有錦湖公園),當時屬餘幹。
在餘乾水口駐紮的秦軍經過一番休整之後,溯餘水(今信江)而上,先封住了閩越人出入。然後再越武夷山,直入今福建境內,一路勢如破竹,征服了東甌(今浙江溫州)和閩越(今福建),並設置閩中郡。但其它幾路大軍在南越和西甌卻遇到頑強抵抗。因糧餉接濟不上,秦軍中途被迫停止進攻。於是“使監祿鑿渠運河”,令史祿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然後大軍順漓江、賀江而下。開鑿靈渠,疏通糧道後,越人退闢叢林,與秦軍周旋,夜襲秦營,他們利用當地山青林密、河谷縱橫的地形,不斷襲擊秦軍,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極度疲憊。 《史記·秦始皇本紀》:“越人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屠睢一死,軍心渙散,越人趁機反攻,秦軍又退至五嶺之線(大庾、臨賀、始安、桂陽、揭陽五嶺)。秦始皇繼續增派兵將,直至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終於平定百越,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為了開發嶺南,秦始皇又命令攻占嶺南的軍人,隨軍的被秦所亡六國的貴族、官吏、賈人和一萬五千無夫之女,就地屯墾,在嶺南安家落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