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段明顯是現代仿作的長城產生了興趣,於是停車細看,卻發現這裏赫然被標註為“楚長城”!門洞邊豎著一座碑,上面寫道:“……關埡為楚國邊塞,兩山夾持,一道中通,為楚長城之險要關隘……”落款為“竹溪縣人民政府,公元二〇〇〇年九月”。修築於公元2000年的“楚長城”,怪不得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我想,這又是一座牽強附會的“人造古跡”吧。
沿著新修的水泥地面,我在這段短短的“長城”上隨意走走,不料卻有了新發現:極目四顧,關城兩邊盡是連綿的土壟,儼然是殘墻形狀,其上青苔斑駁,很多老樹已經把根深深地紮進墻中,土墻還不僅一道,而是有好幾道,依稀圍成一座甕城的形狀。難道這座遺址不是牽強附會的憑空建造,而是真的有據可依?我不由收起了小覷之心,轉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竹溪縣文化館,我得知這裏珍藏有已故文物工作者尹知樂先生留下的楚長城遺址手繪圖,老先生在其中標明“楚長城”由“竹溪、竹山、丹江口,到鄧縣、淅川、鎮平、內鄉、南召、欒川、嵩山、魯山……”研究長城的權威專家羅哲文先生在其所著《長城》一書中,也持類似觀點:“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它的西頭從今天湖北的竹山縣開始,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縣,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葉縣,往南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總長將近一千裏。從地理位置看,這一道長城正好處在當時楚國的都城郢都的西北和東北面,對於防禦較為強大的諸侯鄰國秦、晉、齊、韓、魏的進攻是恰當的。”這些資料,都成了我其後“尋找楚長城之旅”最初的、也是最基礎的指引。
歷盡艱辛,
第一次尋找楚長城之旅
在失望中落幕
2006年初,我來到陜西省白河縣,據傳在縣境內的山嶺上殘留有很多段古長城。因為這裏與湖北竹山縣接壤,在戰國時代時而屬於秦時而屬於楚,成語“朝秦暮楚”原本說的就是這一帶,所以要尋找文獻中提到的從竹山縣開始的楚長城,是繞不開這個區域的。
上山采訪前,我經人介紹拜訪了白河縣縣誌辦的主任艾文仲。艾先生畢業於陜西師範大學歷史系,20年前編修《白河縣誌》時,對山上的古長城做過詳細的調查。他告訴我,這裏確實有“古長城”,它大致是沿著陜西與湖北兩省邊界的大巴山支脈伸延,隨著山脊的起伏轉折,或隱或現於群嶺密林之中,略呈自西南往東北的走向。艾先生說,這條古長城的總長度約300余公裏。

在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鷂山與龍頭山之間有一條土壟,它長約數十公裏,高不過兩米,寬約2米至3米不等,淹沒於荒草之中,當地人稱之為“土龍”。2008—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考古調查和局部發掘工作,初步認定,這就是楚長城的一部分,且修建年代不晚於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