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2
發新話題
打印

尋找楚長城

尋找楚長城

談到中國最古老的長城,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當屬楚長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修築的長城。但它的具體位置、形態、修築年代等,多少年來一直充滿了爭論。本文作者稅曉潔耗時十多年,幾乎走遍了傳說中楚長城的全線,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查閱了浩如煙海的地方誌、古籍和考古資料,試圖穿透籠罩在其上的重重迷霧,對被羅哲文先生所說的中國長城系列中“永遠的謎”——楚長城,做出自己的探索

在河南境內,在湖北陜西交界處,一條條或石砌或土堆的殘墻矗立在無人的山野之中,默默無聞,毫不起眼,任憑歲月打磨掉它們曾經的光彩,任憑風雨將它們侵蝕得日漸滄桑。直到有一天經過專家學者考證,它們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顯赫一時的“楚長城”,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用或好奇或膜拜的眼光重新打量起它們來。

TOP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訪華期間參觀北京慕田峪長城時,好奇地向陪同他的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詢問:“這是不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董耀會答道:“不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是楚長城。”

那麽,楚長城是什麽樣子?它在哪裏?既然被稱為“最古老”,它的歷史又可以追溯到何時呢?

現在,提到長城的樣子,一般人腦海中浮現出的,那些有著青磚城墻、巍峨敵樓、雄偉關城的長城,多為明長城;而提到長城的歷史,目前人們廣為所知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抵禦北方的“戎狄”,下令修築的秦長城。但你是否知道,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北方修建萬裏長城的同時,曾下令拆毀齊、楚、魏、趙、燕等國在各自邊境上修築的互相防禦的“長城”,以利國家統一。也就是說,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就已有“長城”被修建。而其中最古老的長城,有專家考證,很可能當屬楚國修築的楚長城。

東漢人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誌》中有這樣的文字:“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即楚長城最早被叫做方城。而在《左傳》中最早記載楚長城發揮作用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僖公四年夏(公元前656年),在齊桓公率七國聯軍伐楚之戰中,楚國使臣屈完以“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阻退諸侯之師。除此之外,在《史記》、《國語》、《戰國策》以及酈道元的《水經註》中都能找到記錄楚長城的文字,但因地面遺跡留存不多,很長一段時期內找不到關鍵的考古證據,因此對上述這些楚長城的文字記載,也有許多專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關於楚長城是否存在?具體位置在哪裏?形制究竟是怎樣的?學者們一直充滿了爭論。

湖北省竹溪縣錦雞寨地處與大山余脈相連的獨立山體之上,現存建築屬明清時期。寨墻用塊石砌築,依山而建,寨門朝北,進門有一弧形碉堡,殘存二層,高約7米,有方形瞭望孔,均內大外小,長寬約0.5米。它是否為後人在楚長城的基礎上重修加固、再次利用,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TOP

2003年的一天,我為漂流漢江做前期調查時,開車行駛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通往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的公路上。行至兩省交界處,眼前赫然出現了一段“長城”,它是典型的明長城制式,兩翼是厚重的青磚城墻,城墻上築有連綿的垛口,中間是一座雄偉的關城,城門洞上題著的卻是兩個魏碑體的大字——“關埡”。305省道從門洞中貫穿而過,其上一輛輛汽車川流不息。

《詩經·小雅·出車》有文:“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有學者考證,這段文字就是關於我國“長城”的最早記載,並言明北方長城的作用在於防範遊牧民族的侵掠。從公元前7至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征戰不斷,於是各國紛紛在自己的邊境築起長城以自衛。關於先秦時期各國長城的具體位置、修築年代等,目前還存在著諸多爭論,我們在圖中標明的修築年代和位置,也只是其中的一家之言。

TOP

我對這段明顯是現代仿作的長城產生了興趣,於是停車細看,卻發現這裏赫然被標註為“楚長城”!門洞邊豎著一座碑,上面寫道:“……關埡為楚國邊塞,兩山夾持,一道中通,為楚長城之險要關隘……”落款為“竹溪縣人民政府,公元二〇〇〇年九月”。修築於公元2000年的“楚長城”,怪不得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我想,這又是一座牽強附會的“人造古跡”吧。

沿著新修的水泥地面,我在這段短短的“長城”上隨意走走,不料卻有了新發現:極目四顧,關城兩邊盡是連綿的土壟,儼然是殘墻形狀,其上青苔斑駁,很多老樹已經把根深深地紮進墻中,土墻還不僅一道,而是有好幾道,依稀圍成一座甕城的形狀。難道這座遺址不是牽強附會的憑空建造,而是真的有據可依?我不由收起了小覷之心,轉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竹溪縣文化館,我得知這裏珍藏有已故文物工作者尹知樂先生留下的楚長城遺址手繪圖,老先生在其中標明“楚長城”由“竹溪、竹山、丹江口,到鄧縣、淅川、鎮平、內鄉、南召、欒川、嵩山、魯山……”研究長城的權威專家羅哲文先生在其所著《長城》一書中,也持類似觀點:“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它的西頭從今天湖北的竹山縣開始,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縣,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葉縣,往南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總長將近一千裏。從地理位置看,這一道長城正好處在當時楚國的都城郢都的西北和東北面,對於防禦較為強大的諸侯鄰國秦、晉、齊、韓、魏的進攻是恰當的。”這些資料,都成了我其後“尋找楚長城之旅”最初的、也是最基礎的指引。
歷盡艱辛,
第一次尋找楚長城之旅
在失望中落幕

2006年初,我來到陜西省白河縣,據傳在縣境內的山嶺上殘留有很多段古長城。因為這裏與湖北竹山縣接壤,在戰國時代時而屬於秦時而屬於楚,成語“朝秦暮楚”原本說的就是這一帶,所以要尋找文獻中提到的從竹山縣開始的楚長城,是繞不開這個區域的。

上山采訪前,我經人介紹拜訪了白河縣縣誌辦的主任艾文仲。艾先生畢業於陜西師範大學歷史系,20年前編修《白河縣誌》時,對山上的古長城做過詳細的調查。他告訴我,這裏確實有“古長城”,它大致是沿著陜西與湖北兩省邊界的大巴山支脈伸延,隨著山脊的起伏轉折,或隱或現於群嶺密林之中,略呈自西南往東北的走向。艾先生說,這條古長城的總長度約300余公裏。

在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鷂山與龍頭山之間有一條土壟,它長約數十公裏,高不過兩米,寬約2米至3米不等,淹沒於荒草之中,當地人稱之為“土龍”。2008—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考古調查和局部發掘工作,初步認定,這就是楚長城的一部分,且修建年代不晚於戰國時期。

TOP

聽到這個消息我頗為振奮,但艾先生隨即又給我潑了一瓢冷水:“這段‘古長城’絕不是楚長城。從縣誌和當地一本清代的民間筆記中,我推斷它是清代修築的邊墻,是在18世紀末期清廷鎮壓白蓮教起義的歷史背景下修建的。”

我頗為失望,但又不肯死心,因為這畢竟只是艾先生的一家之言,於是決定還是去實地看看。在白河縣的東壩村,熱情的村民們指點我,要看古長城,有兩個地方比較完整:一處要向東走,走去竹山方向的“大路”,能看到很長的一段古城墻;另一處是向南,不過很多年沒人走了,完全沒有路,雖然只能看到不長的一段長城,但有城門,城門上還有字。我決定向南,去找那段有城門的長城,因為文字的記載往往能說明很多問題。

我和同伴沿著古舊的石板路向山脊進發,小路越走越窄,漸漸隱沒在樹林草叢之中。漢江南岸的大巴山區氣候濕潤,少了人的侵擾,樹木異常繁茂,即便是在冬天,我們的視線和腳步也總是被枝葉遮擋。我們沿著無路的山脊,在樹叢中穿行,又突然遇上降雪,地上又濕又滑,苦不堪言。但令我稍感安慰的是,在山脊上艱辛跋涉的兩天中,我們發現了兩段殘長城的遺址。

終於在第三天中午,我們找到了村民所說的城門,城門兩邊有副石刻的楹聯“天開北闕人皆仰,馬放南山鶴不驚”。文字是楷書。我感到非常失望,楷書是漢末才由古隸演變而成的,看來這段長城與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楚國無關了。歷經艱險後終有所得的欣喜被這副楹聯擊得粉碎。

經河南省南陽市、平頂山市、駐馬店市等17個縣市基層文物部門同誌的共同努力,初步調查出1026座疑似楚長城遺址。經考古調查確認,河南的楚長城遺址可以分為北線、東線和西線:北線自伏牛山主峰堯山沿南陽盆地北部邊緣的伏牛山支脈向東,在今天的平頂山市魯山縣、葉縣、舞鋼市與南陽市南召縣、方城縣等地均有分布;東線自平頂山舞鋼市石漫灘水庫東端龍頭,折轉向南,分布於駐馬店市泌陽縣東部的五峰山、塔山、白雲山、銅山一線;西線雖然調查了大量的山寨、古城址和烽火臺等遺跡,但長城墻體分布線路還需進一步的調查和考古發掘資料的補充、核實。

TOP

下山後,我整理思路,想起了一個細節:我們找到的幾段殘“長城”,憑肉眼觀察,似乎能看出墻體分好幾個層次,而且最上層的墻體明顯窄於其下寬厚的墻體,像是在原有舊墻基礎上修築而成的。看來我在山上下的結論草率了些,會不會是後人利用了前人的勞動成果,在“楚長城”的墻基上修築的這些石墻呢?

我們繼續到與白河縣緊鄰的旬陽縣調查,與白河縣艾文仲先生不同,旬陽縣博物館、縣誌辦、文化局等單位的工作人員們,對這一帶古長城的看法要謹慎得多,他們不肯給出什麽結論,只給我們看《旬陽縣誌》。《旬陽縣誌》記載,旬陽境內的長城均為石長城,大致可分三類:與白河縣交界地區的修建年代較晚,是清嘉慶五年(1800年)白河知縣嚴一青為防禦白蓮教起義軍入境而築的“界墻”;時代較早的部分,疑為清初李自成余部郝搖旗、李來亨等,在鄖陽西部山區擁立“韓王”,堅持抗清時所築;時代最早的部分,有可能為戰國中期以後,楚國為遏止秦國、確保滅庸國分得的上庸而築

稅曉潔等人為了考察楚長城遺跡,頻頻出沒於荒野、深山等人跡罕至的地方,條件往往非常艱苦,於荊棘之處前行,在無路之處開路,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有時為了獲得準確的一手數據,他們還需要攀援在陡崖之上的殘墻上進行探查和測量

TOP

於是又是一次又一次地實地走訪,在曾經秦、楚兩國的邊界,也就是今天陜西、湖北兩省的省界,秦巴山區高大連綿的山脊上,我們找到了大量的古老石墻,這些石墻時斷時續,似乎真能連成一條長城。但是關於楚長城的說法卻都只停留在“有可能”,缺乏考古證據。

後來,我找到了一份比較確切的考古資料:2001年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十堰市博物館和竹山縣文化館、竹溪縣文化館等單位組成的湖北省“楚長城”遺址考古調查隊,對竹山、竹溪兩縣境內古長城遺址(事實上也就是陜西與湖北交界處的這段古長城)進行過一次考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這個範圍內的長城遺址中,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物質遺存不明顯,被竹溪縣當作楚長城的關埡遺址附近的古城墻,修建年代不會早於明代。

這樣的考察結論,讓我深感意外,也又一次陷入了迷茫——關於楚長城的傳說很多,但為什麽一直找不到確切的證據?是尚未找到?還是根本就不存在?難道所謂的“楚長城”竟是一個偽命題?只是後人對史籍的一種誤讀或者演繹?
柳暗花明,
河南用考古學的方法
確認了楚長城

2009年冬,我們懷著滿腔疑惑,過漢水往北,奔赴河南省,繼續調查。

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先生2000年時,曾到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考察當地的“楚長城”遺址。董先生是一位奇人,曾經年累月徒步長城,出版過多部有關長城的專著。多年前,因為“徒步長江”,我得以結識董先生。聽說我在調查“楚長城”,董先生推薦我去找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文化館的尹彩春先生。

與一般人印象中的長城不同,楚長城是以人工修築的墻體連接山險、關堡為主體工程,加以烽火臺、兵營、城址等重要組成部分,與古道路、古河流等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戰略性軍事防禦體系。從外形上看,既有斷續分布的山險墻

TOP

尹彩春先生認為,楚長城是以列城為基礎,以古道關隘為重點,與山嶺相連結的軍事工程。所謂列城即是一系列依地形排列的防禦性小城,以為屯兵警哨之所,它的遺跡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小山寨。楚長城的特點是虛實結合,虛的是山嶺、深谷;實,指的是列城、關門和連接墻。尋找楚長城,必須要打破腦海中長城必須是很長一段實體城墻連在一起的概念,一般說,凡是山嶺、古山寨、關隘、連接墻是在一條線上的,都可能為楚長城。尹先生還介紹說,經南陽、平頂山、駐馬店等17個縣市基層文物部門同誌的共同努力,初步調查出1026座疑似楚長城遺址。

我們請尹先生帶著去實地尋訪,以縣城為中心,開著越野車跑了一個星期,考察了幾處遺址:南召縣的雲陽鎮東、西花園村山寨明顯的甕城;口子埡關口的據險設關;魯陽關及其附近的青石板古寨明顯的連接墻;雲陽小學院內的楚王行宮遺跡等。

按圖索驥,我們繼續往東。從南召縣到方城縣,到葉縣,再到舞鋼市。我驚奇地發現,我們一路所見的“楚長城”遺址中有許多看上去都是古山寨的形式,直到進入平頂山境內的葉縣和舞鋼市,才找到一些不同的感覺。


又有連綿的連接墻,還有一些看上去則頗像一座座的“山寨”

TOP

 10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