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旋臂的恆星
自400多年前望遠鏡發明至今,天文學家看過各式各樣恆星,但始終都有新發現,而最近的一項發現,更讓天文學家們嘖嘖稱奇。美國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Carol Grady等人利用位在夏威夷的日本8.2米昴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發現一顆特別的恆星,一顆擁有旋臂的恆星。 天文學家以前也曾看過旋臂結構,可是都是在由數億顆到數千億顆的恆星所組成的螺旋星系;而在個別恆星周圍發現旋臂結構,這倒是頭一遭。這顆編號為SAO 206462的恆星相當年輕,距離地球約400光年,位在南天的豺狼座方向。新觀測的旋臂結構其實是環繞在恆星周圍的氣體塵埃盤,或稱拱星盤(circumstellar disk),盤寬達2倍冥王星軌道,相當於224億公里,極可能是因為有新行星正在拱星盤中形成,才會構成這樣的旋臂結構。
Grady表示:先前經由電腦模擬顯示,拱星盤中的行星,其重力會擾動氣體和塵埃而產生這樣的旋臂結構。但是,直到現在,才首度證實電腦模擬的預測結果。從理論模型得知:拱星盤中只需存在單一行星,就可以讓恆星兩側各產生一條旋臂。不過,SAO 206462周圍的結構,並不符合這樣對稱的旋臂對,所以,很可能其實是有2顆行星,每顆行星在其中一條旋臂裡。
這些天文學家認為:大約在恆星誕生數百萬年之後,它們周圍的塵埃盤應該就會開始出現各式各樣有趣的形狀。天文學家已經看過環狀、草皮狀、環縫等,現在則多了螺旋狀特徵。這許多結構特徵都是行星在拱星盤中移動的結果。不過,Grady等人仍持小心謹慎的態度,認為或許還是有行星以外的其他因素可以產生這類結構,行星不是唯一的選擇,只是可能性比較高的因素罷了。因此,他們必須蒐集更多的證據,或甚至得等到偵測到行星的存在,才能完全證實行星產生旋臂的理論是否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