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裹屍布是由於被認為是那塊曾經包裹耶穌屍體的布而得名,並因為留下了“耶穌”的軀體與臉的印痕而聞名於世。根文獻記載,耶穌裹屍布首次出現的時間是1357年(注:一說1355年),這塊亞麻布現身於法國Lirey的一個教堂。信徒認為這塊布就是那塊“帶有圖案的布”——早期的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Eusebius)曾提到過這塊布,說這塊佈在公元30年落入以得撒(Edessa)教王Abgar五世之手。人們由此推斷,這塊布應該在公元944年被帶到君士坦丁堡,並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期間失蹤
1898年,一個名為Secondo Pia的律師拍下了首張為世人所知的裹屍布的照片
文字記錄中,裹屍布首先是由一個名為Geoffrey deCharny的法國騎士所有,他後來死於1356年的普瓦捷戰役(Battle ofPoitiers)。然後幾經易手,在1453年落入意大利皇室薩沃家族(House ofSavoy)手中。被放置在法國尚貝裡(Chambery)的時候,於1532年在一場火災中受損。到了1538年,被移到意大利北部的都靈,那時候裹屍布經常在大街上巡遊展覽(這也是都靈裹屍布名字的來由)。以上這個雕刻在銅上的畫面,記錄的就是1578年首次公開展出裹屍布時的情景
裹屍布上的臉
從Secondo Pia拍攝的底片上可以隱約看到一個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的人的軀體及面部痕跡,科學家開始對這塊14英尺長的亞麻布產生了興趣。
首次電視露面
在1973年,裹屍布第一次在電視上,由教宗保羅六世講解介紹。此外,同在1973年,裹屍布由一個專家委員會進行秘密調查,取得了布料和表面塵埃的樣本。該調查結果刊登於3年之後,指出了布料上存在以色列和土耳其特有的花粉。這表明這塊布曾經出現在這兩個國家
首次詳細檢驗
在1978年,人們對裹屍布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詳細檢驗,包括對裹屍布進行了攝影燈照明、低功率X光、窄波段紫外光照射;數十條膠帶壓在裹屍布上並移除(注:以粘取表面物質,見圖);布的一邊被拆開縫線,並插入一個裝置以檢驗布的內層;底邊同樣被拆開並檢驗

更多研究參與了1978年那次檢驗的攝影師Barrie Schwortz向Discovery News(《探索》新聞)透露:“我們左Y賞射線、紫外線、光譜成像及拍照研究裹屍布的每一寸細節,但任然不能解開我們的疑問:“到底這些圖案是怎樣產生的? ”
耶穌裹屍布是中世紀的產物”
1988年,一塊從裹屍布上取下的樣本被送去三個研究室(注:英國牛津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瑞士聯邦技術研究所)進行碳放射年代鑒定,並於1989年在Journal Nature (注:國外著名的科研雜志)上公佈了結果。鑒定表明:“耶穌裹屍布是中世紀的產物”。其中一個名為Edward Hall 的研究員告訴JournalNature的記者:“有人買來亞麻布,塗上圖案後再鞭打(注:意即使布看上去更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