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Sony Ericsson 駛向終站.與你細數十一年種種

Sony Ericsson 駛向終站.與你細數十一年種種

                                                                                                                                                              

Sony Ericsson,雖然一直未能成為市場上首位的手機製造商,但畢竟憑著旗下融合音樂、攝影元素的美形手機產品,在世界舞台迄立十年,香港有一定年資的手機用戶對這合資品牌必不感陌生。
    上年十月,正值 SE 成立十週年,想不到慶祝活動欠奉,傳出的反而是這品牌即將步向終結的消息- Sony 宣佈以 10.5 億歐羅洽購 Ericsson 在 SE 內的 50% 股份,正式將 SE 併入旗下品牌之一。
    步入 2012 年, 股份交易完畢,往後的手機產品將在 Sony 名下推出,今日就讓我們好好回顧一下 SE 過去十年多的經典系列、演變歷史吧!
起步時期:兩界巨人合組
回到 2001 年時,當時流動電話開始成為潮流,價格、大小開始平民化,漸漸多人使用。亦因為如此,在當時的手機廠競爭已相當激烈。Ericsson 在該年之前還是僅次於 Nokia、Moto 的全球第三大手機製造商,可惜因為 Philips 廠房一次大火,致使晶片供應短缺、個多月間的生產幾近停頓,使 Ericsson 錄得了五十年來的首次虧損,慘被擠出頭三。
    而另一邊廂的 Sony,是眾廠中較遲在手機範疇起步的,雖然不乏新作,但要擠身當時鬥得如火如荼的世界舞台談何容易:在 2000 年,Sony 的手機產品市佔率尚不足 1%。但若果大家有留意的話,Sony 早在多十年前建立了 Walkman、VCR 影帶、PlayStation 等知名的消費者電子品牌,早已贏下多場勝仗。

▲ 在雙方欠缺決定性的反彈因數情況下,2001 年 10 月,Sony 和 Ericsson 終於宣佈合資組成 Sony Ericsson,各持 50% 股份,並在半年內發表上圖的綠色液體球商標

Sony Ericsson 的成立初衷,就是將 Ericsson 作為通訊界手屈一指的技術,結合 Sony 在消費者電子界別中著名的行銷策略,讓兩間公司的手機銷售額獲得提升。
    不過,在成立初期,SE 的成績完全與這目的背道而馳,在 2002 年,SE 的手機銷售總額,竟然比兩間公司合併前的總和還要低,令人大跌眼鏡。Ericsson 在當時甚至公開表示,若然虧損情況持續,他們將會選擇撤資、退出流動通訊市場。
    SE 品牌起步時的疲弱,與「新產品」的設計仍保留濃烈舊品牌風格有莫大關係:

▲ 例如上圖所示的 Ericsson T68(左)和作軟件小升級、機身色調修改後在 SE 名下推出 T68i(右),整體機身設計、硬件配置與 T68 一模一樣,當年 SE 更讓手持 T68 的舊客戶到客服中心升級為 T68i,實難以吸納新客人
成熟時期:建立自家品牌作風
倖而,即使 SE 在 2002 年中仍未錄得盈餘,但 Ericsson 不單未有放棄,反而與 Sony 一同宣佈在往後會斥資更多在 SE 的新品開發中。SE 在 2003 年總算守得雲開見月明,在當年的 10 月終錄得正數盈利。
    SE 之所以賺得比以往兩年更多,自然與其產品有莫大關係。在同年所發表的 T 系列新型機種,不論設計、系統都是 SE 近年來的經典,被用於往後幾年的多件新品中。

▲ 像 T610 一樣顏色鮮豔為主、機身設計修長、屏幕和鍵盤中間有一方向桿、背部中央配備鏡頭以及 SE 招牌綠球的設計,在往後數年都有採用,連吸納 Walkman 元素創作出的 W 系列,其最基本設計亦是取材於此,讓人一眼就認出是 SE 的作品

全盛時期:Sony 技術因子逐漸滲入
SE 在 2003 年往後幾年的發展都相當不錯,由 2004 年直至 2007 年,都可以算為他們的全盛時期。在 SE 品牌發展的同時,我們看見 Sony 在背後的努力相當大,相反 Ericsson 方面除了提供硬件、技術支援外,對 SE 增長所付出的貢獻實在不大顯眼。
    在這段期間,我們看到了 Sony 在 SE 手機上出盡了渾身解數。首先,在 2005 年,Sony 率先發表名為「Sony United」的品牌計劃,將自己最強項的音樂、攝影元素都放到了 SE 品牌的手機上,銳意將 SE 打造成多媒體娛樂的最強品牌。

▲ Sony Walkman 在 80 年代創造了隨身音樂的神話,而來到 2005 年,揉合 Walkman 品牌、支援 MP3 格式播放的 W 系列在當時可以算是音樂手機的表表者,以上的 W800i 就是系列中的首部
除了音樂播放外,SE 手機當時的拍攝質素亦是業界中首屈一指的。早在 2007 年的 Cyber-Shot 系列推出之前,談到拍照專用的機種,SE 機絕對是不可不提。

▲ 這是我們網站在 2005 年時以 W800i 拍攝的測試試相,雖然只有 200 萬像素,但相片的成色、銳利度,即使對比起現在的智能手機們亦毫不失禮
在 2007 年,SE 再特化旗下手機的攝影能力,以 Sony 旗下數碼相機 Cyber-shot 之名推出手機,歸入 K 系列以及後來的 C 系列。

▲ K800i 就是在港推出的第一部 Cyber-shot 手機,除了配備當時規格不錯的 320 萬像素 AF 鏡頭,而且設計更參照了 Sony 原版 Cyber-shot 數碼相機,推開鏡頭蓋即可轉換至拍攝模式,相當方便,現在這種設計已經相當罕見了
除了揉合 Sony 品牌的消費者電子產品技術外,SE 在 2005 年起的另一拿手招數,就是實行「置入式」的行銷手法,在不同的媒體,例如遊戲、電影上都可見到 SE 手機的出現。這種做法和潛意識催眠效果相同,目的在於將 SE 的手機被觀眾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有效令 SE 的銷售額在數年間不斷增長。


▲ 例如以上 PS2 的 Metal Gear Solid 4 中,遊戲角色亦使用現實中有推出過的 SE 手機。除此之外,SE 品牌手機在 Sony 影業旗下的電影亦是常客
晚期:智能手機實驗中
Sony Ericsson 在 2003~2007 年間增長迅速,讓她得以擠身全球第四大手機製造商的位置。不過,這已是 SE 到達的最高高度,而且面前等著 SE 的道路更相當難走 - 因為步入 2007 年,Apple 發表 iPhone,手機市場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要形容 SE 在這最後幾年於智能手機上的表現,四個字「跌跌碰碰」相信是相當貼切的。在採用現在的 Google Android OS 前,SE 就先後嘗試過 Windows Mobile 6、以至 Symbian 等平台,結果當然未盡人意。


▲ 現在 Sony 的主力智能手機系列 - Xperia 的鼻祖 Xperia X1,其實是一部採用 Windows Mobile 的機種

▲ 而採用 Symbian 的表表者,當然要數擁有 1200 萬像素鏡頭、採用 S60 系統的經典 SE 機種 Satio
Satio 的機形相當漂亮,功能亦十分接近現時的智能手機,可惜它推出時,Symbian 系統已被收歸 Nokia 旗下,在欠缺有如 Ovi Store 的 App Store 支援下,SE 的 S60 機種擴展性相對較低,不太賣座。而亦因為如此,SE 在 S60 機種上的投資,在推出到 2010 年時的第三部 - Vivaz Pro 就宣告終止。
    在嘗過 Windows Mobile、Symbian 的失敗之後,SE 最終在 2010 年時轉投原先並非首選、但明顯正在崛起中的 Google Android 系統。但礙於當時 Android 系統尚未完全成熟,SE 努力所換來的評價平平。

▲ SE 由 Xperia X10 開始轉至 Android 陣營。雖然美其名叫旗艦機種,但 X10 渾身都散發著實驗氣味,甚至連 Multi-Touch 都未可使用。有人甚至質疑 SE 為了讓生產線保持運作,在 X10 未完成之前就將之推出市場
SE 在 Xperia X10 之後還有不同的版本如 X10 Mini、X10 Mini pro、X8 等,但在 X10 的極劣評價後,SE 的品牌聲譽跌至史上新低。
      直至 2011 年,Android 結構、Apps 陣容以及 SE 的技術開始成熟,SE 的新 Android 手機機種,亦即大家現在熟悉的 Arc、neo、Play 等,終於都回復 SE 的正常出品水平,只是叫好不叫座,顧客們的心已不可以輕易挽回 - SE 的 2011 年度銷售,最終以三億多美元的巨額虧損告終。
總結:展望將來
SE 好不容易在 2011 年總算重拾正軌,殊不知就在這個時間步向終結。但從很多種意義上來說,即使往後正名為 「Sony」,「Sony Ericsson」 並非「死」了,而是浴火重生。


▲ 從最膚淺的角度看,SE 的招牌小球往後仍會出現在 Sony 出品的手機之上,充滿「飲水思源」的感覺,首部以 Sony 品牌推出的 Xperia S 就是如此
而就如大家所見,Sony 在 SE 發展中,佔了一個最為重要的角色,技術、宣傳都完全包辦;反觀 Ericsson 除了開首時的合資與硬件,近五年來對 SE 的新開發項目付出不大。
    在將 SE 變為旗下品牌後、在未來將被改稱 Sony Mobile。至於品牌正名後是成是敗,在新一年、新領導、新機種的多種因素影響下,Sony 的自家手機發展或正站在一個不錯的起跑點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