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定軍山之戰仍不失為一次經典的戰地爭奪戰。 面對憑險據守的敵軍,黃忠等人不急不躁,先後施展"反客為主"、"以逸待勞"等計策,積極創造機會去調到對手。 最終成功拿下要隘定軍山。 反觀夏侯淵,其死可謂不冤。 本來,無論是曹操還是張郃,都曾屢勸夏侯淵,不要"專恃勇武"輕易出戰。 然而,同張飛一樣,夏侯淵也有自己的性格缺憾--急躁。
大敵當前,他放棄有利的陣地"慍而致戰",最終換得兵敗身亡的悲慘下場。決戰漢水-劉備與曹操的巔峰對決
兩番序戰之後,終於迎來了雙方主力對決的那一刻。 儘管曹操帶了三十萬大軍前來,但最終還是敗得很慘。 漢中全丟了不說,還搭上了自己的一顆大牙。
曹操大軍竟被"渾身是膽"的趙雲單騎嚇退
曹魏陣營不是沒機會打贏這一仗的。 當前來劫糧的黃忠被張郃、徐晃擊退之後,曹操趁勢率軍壓了上去。 緊要關頭,如山而來的大軍卻被單槍匹馬立于營門的趙雲所"嚇退"。 自此以後,曹魏陣營就再也得不到上天的眷顧了。 在漢水河畔,由於另一"五子良將"徐晃不聽王平之權,機械地照搬韓信"背水一戰"的遺策,到頭來自取其辱。 並不甘心的曹操下令全軍沿漢水下寨之後,又經常在三更半夜被對岸傳來的戰鼓聲吵得睡不著覺,身心具憊,被迫後退三十裡安營。 決戰開始沒多久,曹軍又被滿地的軍器馬匹所吸引,顧不上去追佯裝失敗的敵人,再次敗下陣來。 這以後,更是一敗再敗,直至最後完全退出漢中。
原本,曹操是有很大機會將漢中納入囊中的。 無奈,收復張魯之後,曹操中了諸葛亮"借刀殺人"之計,回兵去救合肥。 事後來看,大可不必如此。 因為凡"用兵貴專",曹操若挾勝利之威,拿下西蜀不是沒有可能。 而在合肥前線,事實證明瞭張遼足以擋住東吳大軍。 然而,曹操卻慮不及此,匆匆引軍而去,致西蜀轉危為安不說,還大大削弱了漢中前線的防禦力量。 即便如此,若張郃、夏侯淵等人認真貫徹持久防禦的作戰方針,起碼漢中不會丟得那麼快。 畢竟,時間和地利在曹魏一方。 無奈,這兩個人先後因"沉不住氣"而連失陣地。 他們或是被對手刻意製造出來的假像所迷惑、或是執迷于局部失利而將戰爭主動權拱手讓出,最終一敗塗地。 再看蜀漢一方的戰鬥表現,堪稱經典。 他們或勇闖曹營或單騎卻敵、一會施疑兵襲擾曹操、一會先佯敗再反攻,怎麼打怎麼順手,最終在漢水之濱鞏固了定軍山之戰的成果。奇正相生-山地作戰的致勝法寶
山地作戰,易守難攻。
無論是金戈鐵馬的冷兵器時代,還是在飛機大炮的現代戰爭中,山地作戰都是一項較為複雜的作戰形式。 在山嶽環境下,受制于地形崎嶇,道路稀少,部隊處於被分割的狀態,重裝備更是難以施展,這就使得戰鬥態勢天然的對防守方有利。 然而,在《三國演義》的第六十九至第七十二回,作者以藝術的手法告訴我們,中國古代軍人是如何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用兵尚謀! 山地作戰尤其如此。
這裡,不能不提一個反例。
在崎嶇的山地環境下,金人無法發揮其騎兵優勢
在定軍山之戰的一千年後,又一場山地攻防戰再次在在這一地區上演。 只不過交戰雙方從魏蜀變成了宋金。 富平大戰失利之後,宋軍名將吳階退到漢中憑險據守。 激烈的戰鬥隨即在和尚原、仙人關一帶展開。 令金人萬萬想不到的是,他們所發動的多次進攻均被對手一一瓦解。 曾有人總結,金人之所以未能贏得這場漢中爭奪戰的勝利並進而南下巴蜀,原因在於其所重裝騎兵在崎嶇山地不僅發揮不了集團衝鋒的優勢,"人皆披甲"的步騎兵反而在仰攻山頭時盡數暴露在對方弓矢的殺傷範圍之內...... 這種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 金軍戰鬥失利,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統兵將領在戰鬥中只知死打硬拼,而不注意在謀略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