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據史記記載,匈奴族為夏桀的後裔。他們以遊牧和打獵為生,而北方草原降水稀少,氣候寒冷,生存環境惡劣。迫使匈奴人為了生活而南下劫掠,而且受環境影響匈奴人都很善戰,可以說是全民為騎兵。而秦國自戰國中期就開始在邊境築起長城,來抵禦不善於攻城的匈奴人。這說明當時的秦國還沒有禦敵於千裏之外。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想去攻打匈奴,他認為當時秦人是最善戰的軍隊。當時大秦有精良的鎧甲,有無敵的戰車,而且秦兵的騎射技術也很高明。再加上當時秦軍,實行的還是軍功籌爵制,從打六國的時候延續下來的,也就是你立了功,你就可以封爵,就可以有私人土地,這在古代對於一個普通士兵來說,是相當有誘惑力的。
因此,士兵為了建功立業,而去奮勇殺敵。可是這次計劃被李斯以國家初立,財力物力都損耗嚴重不宜遠征而放棄。秦始皇於是下令,將原來燕,趙,秦的長城進行了修繕,並且把它們連接了起來,這便是萬裏長城的雛形了。
這樣,一直到了秦始皇32年。秦國和匈奴都經過了20年的休養生息,匈奴已經成長為可以威脅秦國都城的強敵。為了消除這一威脅,秦始皇任命驍勇善戰的蒙恬為大將軍,組建了北伐軍,帶領三十萬人馬去攻打匈奴。
雖然匈奴人基本以騎兵為主,機動性非常強,這個時候的匈奴騎兵,遠遠沒有宋朝時期,蒙古人的騎兵裝備精良。
雖然蒙恬帶領的大軍中大部分都是步兵。但是,他們有著秦弩這個殺傷力極強的新式武器。所以,依靠先進的遠程武器,在蒙恬優秀指揮下,秦軍依然是節節勝利,一路北進,依次收復了現在的內蒙古河套一帶。
可是,隨著戰線的拉長,後勤補給越來越艱難,運輸路上耗費的糧草已經數倍於所需。而大軍已經耗費了數年的糧食,又因為帶出數量巨大的軍隊而導致土地無人耕種,打下了草原又有什麽用;相反匈奴人卻是不用考慮作戰成本,他們上馬為兵,下馬為民,不用訓練,沒有補給問題,也不用考慮耕種土地。
因此,秦始皇改變了作戰策略,改為利用崇山峻嶺來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從此,匈奴人要想侵略秦朝邊境就要放棄來去如風的騎兵改為攻城戰,而秦軍就可以在當地墾荒,不用考慮補給問題來防守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