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科學家海底鑽洞 首次觸及地震帶

科學家海底鑽洞 首次觸及地震帶

科學家在地震多發區的海底鑽出一些1.4公里深的洞,並繪製出震區內部壓力的3D圖像,從而進一步佈置地震或海嘯的預警系統。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科學家正在向日本附近的一個地震發生區下方進行鑽探。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名為「南海海槽地震區試驗」(NanTroSEIZE),目前已完成第一步,鑽出一些1.4公里深的洞。

在過去的100年,日本南海海槽震區發生了破壞力極大的地震和海嘯。科學家的最終目的是將相關設備置於海底以下6公里處,這些設備可能充當早期的預警系統。

在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舉行的年度會議上,科學家公佈了南海海槽地震區試驗第一步的發現。

自去年9月以來,科學家在南海海槽地震區鑽出八個深度不同的洞,鑽頭穿過存在大量斷層的地區。

從鑽孔中取出鑽心的三維掃瞄顯示,隨著菲律賓構造板塊向日本所處的歐亞板塊下面俯衝,岩層的一些壓力出現下移。與研究人員預料的一樣,絕大多數壓力線位於板塊移動的方向。其中一個鑽心掃瞄結果顯示,強壓力線角度高達90度。

基於這些壓力線繪圖,科學家可以設定有關海嘯可能破壞程度的參數。據信,海嘯很有可能在這一地區發生,既由於承受的壓力過大,受阻的上板塊猛烈朝上斷裂,向上方的海洋釋放積累的能量。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之一、密歇根州大學研究員哈羅德•托賓(Harold Tobin)說:「事實上,所有的大地震,八級、九級或更大的地震都是在海洋發生的,因此,我們必須潛入海洋,研究板塊之間的邊界、實際存在的斷層,它們都是大地震的製造者。」

他指出,南海海槽地震區位於日本東南海岸,是1944年Tonankai地震和1946年Nankaido地震(震級均超過八級)的震源,在結構上與2004年大海嘯震源類似。

目前,南海海槽地震區試驗的第一步只是觸摸了一下表面而已。托賓博士說:「今年晚些時,我們將進行一些較淺的鑽洞,然後在2010年或2012年鑽兩個深約6公里的洞。我們能夠獲得穿過斷層區的鑽心,同時將相關設備置於這些鑽洞中。」

日本政府計劃在南海海槽地震區鋪設一條海下電纜,以幫助測震儀、測斜儀及其它設備獲得的數據傳回大陸,以便科學家進行實時分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