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元仁宗復辦科舉 漢人蒙古人分左右兩榜

元仁宗復辦科舉 漢人蒙古人分左右兩榜

科舉始於隋朝,是朝廷用來選拔官員的制度,經歷唐、宋兩代之後,到了元朝一度停廢。

元朝前期,科舉長期停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對中原統治已長達半個世紀。在這一時期,凡納土歸降者,均命其為當地長官,依照金朝的官制授予官職,其中許多漢人儒士和官吏、地主等成為蒙古統治區的政權主宰者。

這些官員在自己管轄的境內,掌控著軍政大權,甚至可以任命其下屬官吏。到元朝開國之初,忽必烈更定官制時,客觀上沒有迫切需要另辟取仕的途徑。到了元仁宗時,才下詔恢復科舉,並以朱熹集注的《四書》為所有科舉考試者的指定用書。

元朝一共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的共計1139人。1315年是第一次開科取士,因為在延祐年間舉行,史稱「延祐復科」。宋代科舉採用三級考試制度:解試、省試、殿試;元代仍沿用此制,但名稱則改為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會試時,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的錄取名額相同,鄉試分別各為75人,會試分別各為25人。殿試之後,同宋代一樣,唱名賜第、放榜。所不同的是,元代是作兩榜,張掛於內前紅門的左右兩邊。元代尚右,於是以蒙古人、色目人為右榜,漢人、南人為左榜,各有榜首,因此每科考試都有兩名狀元。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