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為何稱老鼠為「耗子」?典藉找到因由
中國歷史當中,老鼠也有重要角色。
鼠年伊始,老鼠是中國十二生肖之首。在現代生物科學來說,牠是是哺乳動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在生活層面上說,全世界約有三千多種老鼠,無論室內、野外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足跡。至於中國人,尤其北方人,都會稱牠為「耗子」。為何這樣?翻查工具書,「耗子」的解釋只能找到「耗子即是老鼠」,卻沒有說出因由。事實上,我們也可從典藉及故事歷史來找出處。
「耗子」的由來,可由五代十國時期講起。五代時期軍閥割據,戰爭頻繁,統治者為獲取經濟軍事資源,紛紛變本加厲搜刮百姓,苛捐雜稅立了許多稀奇的名目。據《舊五代史·食貨志》載,賦稅除了正項,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家吃鹽要上「鹽稅」、釀酒要「酗稅」、養蠶要「蠶稅」等等。
不僅如此,還有附加名目的「雀鼠耗」,顧名思義與雀鳥及老鼠有關。官府規定,民眾每繳糧食一石,加損耗兩鬥。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皆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後漢隱帝期間,「雀鼠耗」加倍,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敢怒不敢言,便怨氣發洩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
《梁書·張率傳》載,南朝齊、梁文學家張率性情寬厚,「事事寬恕,於家務尤忘懷」,有次派遣家僮給家中送去三千石米,到了家裡稱竟然少了一多半!張率於是就問家僮為什麼少了這麼多,家僮回答道:「雀鼠耗也。」張率聞言大笑道:「壯哉雀鼠!」這些麻雀和老鼠竟然厲害得可「消耗」一千多石米!而張率笑過後,並沒有追究家僮「落格」的行為。後人於是將正稅之外附加的錢糧戲稱為「雀鼠耗」。 「耗子」的「耗」即由此而來。
到了宋代,學者葉夢得所著《石林燕語》卷三記載一則後唐皇帝李嗣源的故事,他有一次進糧倉察看入糧的情況,主吏故意量重為輕,考慮到藏糧的損耗,李嗣源動了惻隱之心,遂下詔:「自今石取二升為雀鼠耗」,即每石多收二升作為「雀鼠耗」。針對這通詔書,葉夢得評曰:「明宗知恤吏矣,不知反墮其計中,遂為民害。」李嗣源不知道主吏欺瞞,本為憐恤主管糧倉的官吏,沒想到反而害百姓,因為這二升「雀鼠耗」仍然要從百姓身上出。李嗣源首創的「加耗」之舉,遂成為禍害百姓的惡政。
「耗子」的典故,也在其他文獻中找到。清代的《燕京舊俗志·歲令篇》載,道教中有一顆大耗星,主破財,因此古代民間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要祭祀倉神的配神「大耗星君」,祈求它不要使糧倉中的存糧損耗過多,這節日叫「填倉節」:「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勳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尚有配享之神四尊:一老者,兩壯者,據稱為掌管升鬥之神;另有一面目獰惡者,則係為流年星宿中之大耗星君,所以配享此君者,系傳掌管倉中之耗子。」由此可知,大耗星君的職責是掌管糧倉中的耗子,因此人們才會把它作為倉神的配神來祭祀。
大約從明清時期開始,民間出於對苛捐雜稅的痛恨,將「耗蟲」之「耗」和「子鼠」之「子」組合在一起,稱老鼠為「耗子」,希望它們嘴下留情,不要「耗」得太多,以免「雀鼠耗」全都轉嫁到百姓頭上。到了清代《點石齋畫報·倉神附體》說明「耗子」,這個稱謂中的「耗」即由「雀鼠耗」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