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歷代最巨大爛尾工程 罹害3000人 工程卻幾乎沒動

歷代最巨大爛尾工程 罹害3000人 工程卻幾乎沒動

這項「超偉大」工程應彪炳史冊,可是《明史》沒載,靠後世筆記及著作找答案。

南京江寧區湯山鎮陽山一處,屹立了三塊巨大無比的石塊,稱為「陽山碑材」,當地人稱之為「孝陵碑材」。碑材利用該處山體中,十分完整又巨大的棲霞石灰岩 (limestone) 開鑿出來,分為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底部已鑿空。如果按碑式壘起,高達70米,有20至30多層樓高;總重3萬噸。


陽山碑材今貌

這項本是明初的巨型工程,但要強調這只是碑材,還未完成,工程也可說是幾乎只是開始了一丁點。不過,後人也不禁想像,「孝陵碑材」如果真的立起碑上來,絕對是「天下第一碑」,也應該成為世界一大奇蹟。清代詩人袁枚看過此碑材,也驚嘆:「碑如長劍驚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材大由來世莫收,此碑千載空悠悠。」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產生了疑問,這個在明代的工程是誰下令搞的?為何要搞這如此巨大工程?工程的計劃如何?為何只是在碑材階段至今?


陽山碑材今貌

按照常理,這項「超偉大」的工程,必定是國家重點工程,應該彪炳史冊,可是找勻《明史》卻沒有任何記載,其他官方記載也沒有。不過,我們在後世一些筆記及著作中,可以找到答案。在明代嘉靖年程敏政編纂的《皇明文衡》中,記載了永樂年間的翰林學士、後任內閣首輔的文學家胡廣的《遊陽山記》中等到答案:當明成祖朱棣繼位,為了紀念父親朱元璋,在永樂三年,徵集工匠在陽山開鑿碑材,為建孝陵功德碑之用:「永樂三年秋八月,皇帝因建碑孝陵,斷石於都城東北之陽山,得良材......」


《皇明文衡·遊陽山記》局部

此外,清初學者葉奕苞的《金石錄》以及晚清南京著名文人甘熙的《白下瑣言》也有對於這個工程有點記載。據指,明成祖徵集全國數萬名工匠,要求限期完工。工程初期,規定每個石工每天要交三斗三升石屑,由監工負責驗收。工匠累死或者因完不成任務被殺掉的人多達三千。還說南京湯山陽山碑材附近有個「墳頭村」,就是埋葬工匠屍體的地方。不過這項工程僅開工一年半,就莫名其妙地停工。此後再沒人提起。當地流有的民謠詠:「東流到西流,鎖石鎖墳頭,東也流,西也流,石碑難搬走,劉伯溫活轉也搖頭,除非山能走。」

為何工程進行不下去?按照推斷,這顯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早前專欄提及北京故宮保和殿「雲龍石雕」,那原材料是一年重達300噸的巨石,於明嘉靖年間,用牛拉滾木的方法運這塊石頭。這一大石,只是長約10米、闊約3米、厚約2米,由北京市郊採石場運到紫禁城,已經需動用民夫2萬,用時28天,耗銀11萬兩。更何況是比「雲龍石雕」大很多倍,重達千噸的「孝陵碑材」。


保和殿雲龍石雕

再者,滾木方法在北京的冬天,地面結冰時才能使用。位於南京的孝陵碑材,即使在冬天也不具備結冰的氣候條件,即便是能結成冰面,也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壓力,冰面必定破碎。更何況巨石重量及壓力太大,一般木材必不能承受如此重量。即使能運到南京,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如何使六千噸的碑材豎立?即使現今使用現代器械,也是艱鉅,更何況古代。


明成祖朱棣畫像

所以,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為何明成祖偏要試做?據後人推斷,成祖其實根本沒打算將碑豎立起來。事實上,朱棣也應該明白,這個巨碑,如沒有神助,單靠人力絕對立不起來。這僅是一場「騷」而已。

按照史載,朱棣在朱元璋死後,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變」,趕走自己親侄子建文帝,奪取了天下。朱棣心裡必定清楚,靠武力得到皇位,並不能從政治上解決皇位道統問題。於是按推斷,他以大手筆,為父親朱元璋陵,創立一個舉世無雙的功德碑,給天下人知道,他才是父親最孝順的兒子,最有權利來繼承大統。

石碑多大,對父親感情就有多深。大臣心裡也明白,這僅僅是朱棣表示孝心的需要,並不真認為要把這塊石碑運出去豎立起來。當這樣的效果依時達到了,便立即放棄這項工程。這個勞民傷財但沒有絲毫建樹的項目,正史上自自然然沒有任何記載。而現實中,朱棣為父親另立的「大明孝陵聖德神功」立了起來,只是規格小得極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