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撞地球,可能是「后羿射日」神話原型。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大致成書於距今約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它原本只是古代一本卜筮工具書,當中也記載許多古代風俗習慣,還有一些歷史事件,像是「帝乙歸妹」、「高宗伐鬼方」。然而,許多記載至今卻仍不得其解,如履卦說的「虎咥人」也就是老虎咬人,雖然出土商周青銅器中,有許多如「虎食人卣」的紋飾與相關器物比對,但履卦描繪的具體的背景或故事是怎樣,目前仍是謎。
現藏於法國巴黎池努奇博物館的「虎食人卣」
另一方面,《周易》中也有些古代天文事件記載,像豐卦爻辭從「六二」的「日中見鬥」,到「九三」「日中見沬」、「九四」「日中見斗」 ,推斷可能是描繪古代一場日食過程。「斗」指的是北斗星,而「沬」是鬥杓後的小星。「日中見斗」意思為-日正當中時竟然能夠見到斗星或沬星,這是因為太陽被遮蔽而令天空黑暗所致。
台灣一個科普數碼整合平台發布過一篇文章,表示一些歷史學者未有留意到《易經》一個「明夷卦」,並推測這掛可能講一個關於古代一場彗星撞地球災難事件。
《易經》(局部) 解釋明夷掛的部分
古今的易學家都將「明夷」解釋為諸如「光明受到剷除」的亂世,或意指天下黑暗。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指的可能講商紂之無道。但當科學學者細讀經文,指出明夷初九說為「明夷於飛,垂其翼」。而事實上,古代經典中的「XX于飛」句例相當多,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鳳皇于飛」,先秦《詩經》也有〈葛覃〉「黃鳥于飛」、〈燕燕〉「燕燕于飛」、〈東山〉「倉庚于飛」等等不能盡錄,都是形容甚麼鳥在飛。
所以,按推斷,「明夷于飛」講的就是「明夷鳥」在飛,至於「明夷」是甚麼鳥,學者一直未有結果。不過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與「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放在一起看,就可以發現「明夷」和「鳳凰」鳥的出現,分別是兇災與吉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徵兆。
朱熹《周易本義》伏羲八卦次序
結果,科學學者《左傳》的一段記載,找出了「明夷于飛」的答案:昭公五年,談到叔孫豹初生時,父親叔孫得臣(即莊叔)為他的一生筮了一卦,得到了明夷之「謙」的變掛,也就是明夷卦初九爻變。當時叔孫得臣請教卜楚丘,卜楚丘答:「明夷,日也。日之數十。」明夷傳統解釋為黑暗、黑夜,但為何變成光明與希望的「日」?
既然明夷是一種鳥,又代表十個太陽,那麼這很可能與后羿射日神話,十個太陽,以及「日中烏見」的天文異像都有關聯。中國遠古傳說有指,太陽裡住著金烏,月亮則有蟾蜍。太陽中的金烏或叫赤烏、三足烏,「金烏」也可說是古代「太陽」的代名詞。金烏即是太陽,而太陽有十個。另一方面,根據《開元占經》,在天文異象的佔驗中,「日中烏見」也就是太陽中的金烏出現而又讓人看到,代表的是國家將有大災難。
根據台灣著名地球科學學者趙豐的《「羿射十日」事件始末報告》研究指,后羿射日神話描繪的就是古代一場彗星撞地球的天文事件。那麼,明夷卦就很大機會是古代彗星撞地球的最早記載。這也可能是後來的后羿射日神話原型。
畫家描繪「后羿射日」
一旦上古曾有過一場嚴重的彗星撞地球事件,巨大的流星火球有如「小太陽」從天而降,所到之處一片焦土。古人便以「明夷」,即光明消失、太陽隕落來形容這些「小太陽」或「神鳥」。同時事件也造成大災難,因此明夷就代表世界黑暗、災難、飢荒的一卦了。
再了解一下明夷卦,上六經文還說:「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和彗星撞地球的景像相當的類似,而彗星撞地球事件在中國歷史中的唐朝。從卜楚丘順口講出的「明夷日也,日之數十」,可大約猜測,這場發生於上古的災難,到了春秋時期的卜人也能口耳相傳,只因事件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後人對明夷卦的解釋,也只停留在黑暗、亂世等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