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一出生他就處於非常尷尬的地步。在齊國、楚國、秦國、魏國的四面包圍下,他一個都打不過,讓他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只能十分憋屈的成為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為差勁的存在。
從公元前403年開始,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所滅,韓國歷經173年。如果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算起,那韓國就擁有著近200年的歷史。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200多年裡,韓國先後遷都4次,先後擁有過5個國都。
一,從韓原,遷往平陽
韓國國君的先祖,一開始是晉國的大夫,被晉國分封到韓原(今陝西韓城)。但隨著晉國王室的不斷衰弱,尤其是三家分晉開始後,晉國王室更是形同虛設。
當時韓氏的老大韓貞子,為了能夠更好的搶奪晉國的資源和地盤,於是便帶領這族人,將自己的大本營從韓原遷往平陽(今山西臨汾)。
平陽依山傍水,又靠近晉國的核心區域,十分有利於跟趙氏、魏氏搶奪資源,因此這一遷都,是韓國發展必走的一步。
二,從平陽,遷往宜陽
大約在公元前424年的時候,韓國將都城遷往宜陽(今河南宜陽)。宜陽位居中原,在當時,趙、魏、韓三家分晉已成定局,韓國的下一步計劃便會是逐鹿中原,因此遷都宜陽,是有利於他們接下來對中原地區的爭奪。
雖說韓國在宜陽的時間只有十多年,但是這十多年的時間,是為韓國接下來的中原爭霸奠定下不少基礎的。
三,從宜陽,遷往陽翟
公元前408年,韓國將國都從宜陽遷往了陽翟(今河南禹州)。這地方,地處伏牛山脈和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貫穿其中,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
而在歷史上,陽翟也曾經是夏朝的都城。而韓國之所以遷都到陽翟,一方面是因為此地本來就比較繁華,又曾經是夏朝的國都,而另一方面是因為,陽翟靠近鄭國,有利於韓國對鄭國的各種謀劃。
沒辦法,在當時韓國的周邊,秦國、魏國、楚國、齊國,都是他惹不起的存在,他只能從周圍挑選一個軟柿子捏。鄭國於是就這麼的,成為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墊腳石。
四,從陽翟,前往新鄭
公元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這才擁有躋身戰國七雄之一的資本。對當時的韓國來說,新鄭(今河南鄭州)西高東低,西部大多為山地丘陵,東部大多為平原,再加上鄭國的多年經營,這讓新鄭成為中原地區十分繁華的城市。
人口密集,工商業繁榮,這無疑是國都的最好選擇。而韓國的遷都新鄭,也正式開啟了韓國的強盛。
但不管韓國再怎麼遷都,也無法改變他國土狹小,發展空間嚴重受限的事實,也早早的埋下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