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死後被追尊為「武帝」。
出身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陳壽《三國志》說曹操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但後人一般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而認為這是一種粉飾之詞。他的父親曹嵩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祖父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關於曹操的姓氏,有一說認為曹嵩本姓夏侯,後來因為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與曹操同族;按照這種說法,夏侯惇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但此說則無法解釋夏侯氏與曹氏的親緣關係。
早年曹操年少時就機警過人,並通權謀機變,但是他以俠義自任,行為放蕩不羈,不規規矩矩地謀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認為曹操並沒什麼奇特之處。只有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何顒,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橋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見橋玄對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顯赫時,橋玄已經去世。公元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禮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結果被許劭接納,曹操才逐漸知名。據說有一天曹操問起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起初許劭不肯回答,曹操堅持,許劭便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事的愛好。他身手矯健,曾經偷偷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能夠越牆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著作傳世。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基礎。
公元174年,曹操二十歲,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所謂郎官,名義上是當時朝廷從貴族大臣子弟中選拔出來,擔任宮廷宿衛的優秀人才,實際上是學習做官,熟悉朝廷事務和增加閱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職。因此,稍後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尉,即縣尉——由於洛陽是東漢的首都,以故它有四個尉官的設置,北部尉是其中之一——是縣令的輔官,掌管治安捕盜工作,相當於現代的警察局長。)洛陽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後的第一個行政職務。曹操上任之後,在官署門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無論何人,只要犯了禁律,都將受到「棒殺」。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處死。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轉而稱讚他做得好,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後來因為一個親戚犯法被誅,曹操也連坐免官。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不過偶有成效,而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就不再進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