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共十大元帥:劉伯承

中共十大元帥: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共產黨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曾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9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南京市市長。有「川中名將」、「軍神」的稱號。

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開縣(現重慶市開縣)。
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
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參加四川討袁(世凱)軍。
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歷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
1916年3月在攻佔豐都時右眼中彈致殘。
1923年在討伐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前敵指揮官,取得了龍泉驛等戰鬥的勝利,被譽為川中名將。
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任與朱德等發動瀘州、順慶起義,任起義軍四川各路總指揮(後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15軍軍長),率起義部隊與四川軍閥作戰,策應北伐戰爭。
1927年8月1日——與周恩來等人發動南昌起義。
1928年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30年8月——從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兼長江局軍委書記。
1932年10月——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37年——任八路軍129師(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29師)師長,被授予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組織夜襲陽明堡機場。建立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中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
1940年8月—12月——與彭德懷一同領導百團大戰。
1947年6月——與鄧小平率領12萬軍隊進攻大別山,被認為是國共內戰的轉折點。
1948年11月起,與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中原部隊進行淮海戰役。
1949年4月,與總前委其他領導人一起指揮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解放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的廣大地區。同年冬,指揮西南戰役,解放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四省。1949年12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
1951年1月——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主張「治軍必先治校」。
1955年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7年9月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
1966年1月起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任第二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
1982年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1915年12月,劉伯承在涪陵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參加了第二次反袁戰爭,即護國戰爭。1916年3月,在攻打豐都的戰鬥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右眼受重傷。當德籍沃醫生為他摘除右眼球時,為保護腦神經,未用一點麻醉藥。他扶著柱子,滿頭大汗,沒坑一聲。沃醫生不禁為之動容:「你不是軍人,而是軍神!軍神!真有三國關雲長刮骨療傷的氣概!」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