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版主
從漢川出發的革命軍
武昌起義爆發後,北洋軍向革命軍反撲,炮轟漢口,城內中彈起火 午夜時分,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瑞澄聞炮喪膽,從督署后牆鑿洞逃遁。次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義勝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軍先後佔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復。這是孫中山領導革命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的勝利。消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為之震動。 武昌起義槍聲一停,湖北軍政府即於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於原來的起義領袖被捕、被殺、受傷或逃匿,群龍無首,加上革命黨人沒有認識到掌握領導權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祗有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才能號召組織政府,於是擁戴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推舉湖北咨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為總參議。黎元洪料想革命不會成功,推托不肯上任。革命黨人便組織謀略處,擔負軍政府的領導責任。五天以后,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見清王朝大勢已去,才宣誓就職。他上台后,謀略處即被撤銷,軍政府被改組,立憲派分子及官商士紳紛紛擠進革命政府。以黎元洪為首的舊官僚、立憲黨人控制湖北軍政府的局面。 湖北軍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又公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規定主權屬於人民。共和國的理想在中國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此外,軍政府發布各種文告,號召各省起義,促進了革命的繼續發展。在外交政策方面,軍政府宣布所有清政府以往與各國締結的條約繼續有效,賠款、外債照舊按期償付,各國在華既得利益“一體保護”,表示革命“並無絲毫排外性質。 武昌起義的勝利,列強迫於革命形勢,不得不宣布“嚴守中立”,同時又派軍艦集結武漢江面,作出武力干涉的準備。清廷則於10月12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兩鎮南下進攻革命軍,14日再度起用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委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袁世凱想趁機攫取更高的權位,以“足疾未痊”為理由假意拒絕出任,直到清廷委他為欽差大臣,給他統率水陸各軍的大權,他才“出山”南下。10月17日清軍不斷向劉家廟增兵,於是爆發了陽(漢陽)夏(夏口,今漢口)戰爭。湖北革命軍民奮起保衛武漢,群眾踴躍參軍,幾天之內,軍政府擴軍達四萬人。新兵奮勇投入戰斗,地方百姓手持刀矛助戰,19日大敗清軍於劉家廟,首戰告捷,漢口全市張燈結彩慶祝。27日,袁世凱命第一軍馮國璋部反攻,劉家廟復陷敵手。次日革命軍又退大智門。清軍縱火劫市,大火延燒三晝夜,漢口繁華之區化為焦土。11月1日漢口失陷。3日,由上海趕來武昌不久的同盟會領袖黃興受命為戰時總司令,16日率部偷渡漢水,反攻漢口未克,次日退守漢陽。21日清軍進攻漢陽,黃興率革命軍奮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27日漢陽又告陷落。歷時一個多月的陽夏戰爭結束。革命軍維持住與清軍隔江對峙的局面。 武漢地區的軍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義造成的革命浪潮既已大定。武昌起義后,短短一個多月,全國有14個省先后宣告“光復”和獨立,革命風暴席卷神州大地,最後終於推倒了清王朝的統治。盡管以後還出現過幾次短暫的復辟事實,武昌起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亦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查看詳細資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