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後宮文化是最骯髒的歷史遺產

後宮文化是最骯髒的歷史遺產

有報道說,眼下“後宮小說”,“後宮劇集”一部接一部,有專家擔心“這會影響中國女性人格”,擔心現在的女性有“重新為奴婢、為妾室的心態”。

  儘管革命廢除了宮廷文化、小腳和小妾、辮子和科舉,但一直沒有消除中國人對歷史變態崇拜的心理。人們一直試圖用歷史的眼罩遮住雙眼,以免目睹現實的真相。只有出現陶片、玉器、幹屍、後宮秘器的時候,人們才喜笑顏開。近年來,潛伏在中國人心理深層的歷史迷戀症一次又一次被挑逗起來。出版商、大眾傳媒、學術明星熱衷於將歷史變成小故事、小噱頭,以滿足窺視者的慾望。最近,後宮文藝作品風靡一時,引起了讀者一陣亢奮。電視劇《金枝欲孽》之後,後宮女權鬥法故事和宮闈情愛小說也在互聯網上火爆起來:《後宮—甄嬛傳》、《第一皇妃》、《廚娘皇后》、《夢回大清》。

  歷史悠久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如果能夠吸取歷史教訓,那麼歷史就是財富,如果不吸取歷史教訓,而是迷戀歷史垃圾堆裏那些散發著惡臭的骯髒貨,那麼它就會變成沉重的包袱。近代以來的中國之所以出現了文明生長遲緩症,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將歷史垃圾當成營養,最後越長越變形。

  有逐臭嗜好的低級文化商,他們的眼睛專門盯住中國歷史這個“奧斯亞吉牛圈”。他們當然不是去清掃它,而是翻開它,讓臭氣滿天飛,以吸引蒼蠅。今天的一些人對歷史中的後宮秘史、政治權謀、篡位技巧津津樂道,其認知水準遠不如清人趙翼。趙翼眼中的中國歷史,是一個外戚專權、後宮女禍,雖置三公,權歸臺閣的宮廷陰謀史,一個“貪帝王之尊,無骨肉之愛”的變形帝王心態史。這和魯迅所說的“吃人”歷史非常相似。這種辯證唯物的、寓言式的解剖歷史的方法,目的在於給人以警示,不要被歷史垃圾所迷惑。

  後宮文藝作品,重復出身低賤的婢女勇攀權力高峰的陰謀史,和歷史一樣,成功成了其敘事的根據,而不是將近代文化提倡的個體尊嚴作為敘事的根據。這是一種歷史倒退。放棄審視歷史的整體邏輯,將近視眼瞄準局部的、刺激感官的秘史和權謀技術,以為借此可以學到應對今天複雜現實的技巧,就會生出無數的鬧劇來。所謂“後宮文化”和“權謀文化”,不過是建基農業文明基礎上的腐朽文化,假如硬要將它應用於今天的現實,不是毀掉自己,就是毀掉社會。那些迷戀于後宮變態文化和權謀文化的商人,還有傳播它的所謂學者,不要到“後宮”去尋求刺激,不要到“三國”、“兵法”、“家訓”裏面去發掘那些散發古老臭味的損招,而應該首先傳播歷史批判的觀念和方法,傳播現代公民社會的規矩。

  所謂的“某朝秘史”、“《孫子》與商戰”、“《三國》與辦公室政治”之類的思維,就是將最陳腐的事實當作新奇而販賣。歷史的經驗是多樣而複雜的,後宮秘史、帝王權謀不過是其中最臟的一部分。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文化遭受商品經濟擠壓的今天,這一類文化垃圾應該引起消費者,尤其是年輕的消費者的警惕。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