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用武力脅迫父皇讓位《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李世民決定採用軍事手段奪得權力,計劃的核心是玄武門設伏,殺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什麼地方設伏,在什麼時間設伏,這當然是關鍵的。但是,如何引導太子和齊王上當呢?這當然也很關鍵。兵不厭詐,李世民的沙場經驗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皇帝告發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這「後宮」所指為誰呢?有一種說法是尹德妃。告發太子和齊王與父親的嬪妃有不正當的關係,這個罪名是很大的。高祖得到消息,反應是「愕然」,然後答覆李世民:明天開會調查,並通知李世民參加會議。
李世民與太子的關係李淵當然知道,但是李世民的這次告發非比尋常,因為其中牽涉皇帝,涉及皇帝的名譽。李世民要搞垮太子,李淵是知道的,但是,他竟然不顧父親的榮譽,這不是太過分了嗎?李淵與其說是驚愕,不如說是憤怒更為貼切。李淵是一個優柔寡斷、處事謹慎的人,但這一次很果斷。開會就要有結果,李淵對於會議結果一定有把握,不然就不會立刻決定開會。這個會議,一定對李世民不利。此時的李淵,一定是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李世民的問題。
齊王李元吉對這個事情有所懷疑,建議太子不要上朝,先觀察一下再說。李建成看來胸有成竹,堅持親自到場。齊王李元吉沒有再堅持,否則,歷史一定是另外一種局面了。當太子和元吉按時前往皇宮,接近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伏兵突然發動襲擊,兩人當場斃命。
原來,李世民告發太子、齊王淫亂後宮,其實是他玄武門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如此就不能調動太子和齊王。中計的不止是太子和齊王,中計的還有高祖李淵,他成了李世民調動太子和齊王的工具。
「淫亂後宮」不過是一種說法,這個說法是李世民調動太子和齊王的計策,並非確有其事,理由有二:
第一,一貫傾向李世民的《資治通鑒》裡有個說法值得注意:「宮禁深秘,莫能明也。」這種曖昧不明的態度,表明《資治通鑒》對此並不認同。
第二,李世民根本沒有想利用此事搞垮李建成,否則他真有確鑿證據,就不用冒險搞什麼玄武門政變了,靜待皇帝和大臣的調查豈不更加簡單?
這是政治鬥爭,誰下手狠誰就可能贏得先機。也許李淵已經有了如何處置李世民的方案,但是他不知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包括他的憤怒本身,都是李世民計劃的一部分。這是計中計、謀中謀,李世民賣了一個破綻,是為了下一個更大更狠的計劃。
這樣,玄武門事變大概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是引蛇出洞,通過皇帝的手,引出太子和齊王;然後玄武門設伏,殺掉太子和齊王。
玄武門事變,是否到此一切都結束了呢?李世民還有進一步的計劃嗎?事情自然沒有那麼簡單,通往皇帝寶座的路上還有一個李淵,如何對付他,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玄武門戰鬥基本結束以後,李世民沒有親自去拜見高祖李淵,而是派出尉遲敬德見李淵。關於此事,《資治通鑒》和《兩唐書》的《尉遲敬德傳》均有記載。讓位說也好,奪權說也好,都離不開對這些文字的理解。
《資治通鑒》是這樣記載的: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上謂裴寂等曰:「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蕭瑀、陳叔達曰:「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自東上閣門出宣敕,眾然後定。上又使黃門侍郎裴矩至東宮曉諭諸將卒,皆罷散。
這段記載,大概講了三件事情。第一,玄武門戰鬥結束後,李世民擔心父親的安全,派尉遲敬德前往保護。但是,尉遲敬德擐甲持矛直接到達皇帝身邊,把皇帝嚇壞了,一問才知道發生了重大變故。這第一件事情可以叫做武裝保衛。
第二,面對如此情況,李淵詢問身邊的大臣,事已至此,當如何處置?本來詢問的對象是裴寂,因為他是宰相,裴寂此時沒有出聲,反而是蕭瑀和陳叔達出來說話了,他們認為本來李建成就沒有什麼功勞,現在又搞陰謀;李世民功勞大有威望,應該讓李世民當太子,把國家的事情全部委託給李世民。李淵的反應很有意思,李淵說,哦,這正是我的夙願啊。這怎會是他的夙願?這第二件事情可以叫做決議讓權。
第三,因為零星的戰鬥還在繼續,尉遲敬德提出讓皇帝下手敕,把軍權交給秦王。皇帝同意了,讓宇文士及和裴矩分別出面宣佈。戰鬥很快就平息了。這第三件事情可以叫做交出兵權。
《資治通鑒》的這個記載,順理成章。李淵看到事情已然如此,沒有回天之術,也就心灰意冷,識時務地交出了軍權。後來李世民管理庶政,當太子,當皇帝,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一切都已確定。
那麼,滿身血污的尉遲敬德,來到高祖面前,其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
尉遲敬德自稱是來保護高祖的,這可信嗎?我們知道,皇帝正和宰相們在一起,那可是大內深處。平日裡,不用說外人,就是侍衛也不能到這裡來。尉遲敬德忽然來保護陛下,那麼,陛下受到誰的威脅了?李建成他們嗎?顯然不是。他們要麼被殺,要麼被阻擋在玄武門外,很多人都開始逃離長安。皇帝這裡很安全,根本用不著什麼保護。所以,尉遲敬德的這個說法顯然是掩耳盜鈴。
那麼,尉遲敬德到底所為何來?
尉遲敬德來見皇帝的真正目的,不是保護陛下,而是替李世民索要兵權。你也許會問,也不一定啊,戰鬥不是還在繼續嗎?他來是為了讓皇帝制止戰鬥的吧。
這個說法不正確。第一,尉遲敬德明確地說出了讓秦王處分所有軍隊,如果僅僅是為了制止戰鬥,他可以說,請陛下下令,各處停止戰鬥,而不必要請秦王處分諸軍。
第二,當時情況下,真正能夠下令停戰的只有皇帝,而不是有權力的秦王。我們設身處地地想,戰鬥的雙方,特別是對於已經喪失領袖的一方而言,不過是在負隅頑抗,此時除了自衛已沒有了其他目標。這個時候,他們最希望皇帝來拉架,不可能信任秦王府。
第三,真正宣佈停戰命令的是宇文士及(時任中書侍郎)和裴矩(時任檢校侍中),而兩宮人馬也就聽從了命令。宇文士及和裴矩代表的是皇帝,而不是秦王。他們宣佈的命令應該包含聽從秦王指揮,但也有停戰的內容,估計還有放下武器、既往不咎之類的承諾。
第四,李世民獲得軍權,不等於停止屠殺。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都在這天被殺掉,他們被殺只能是在李世民獲得軍權、東宮放棄抵抗之後。所以,現在我們可知,李世民派尉遲敬德來索要的是軍權,而不是什麼停戰的結果。而奪取軍權,是李世民獲得權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同一天,以李淵的名義下達了《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伏誅大赦》,其中宣佈:國家庶政,皆取秦王處分。這是以皇帝名義下達的赦免令,其實表達的都是李世民的立場。李世民因此獲得管理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
有意思的是,在大赦令中劃分的時間界限是申時(下午四時左右)以前。很可能,那就是發佈大赦的時間。玄武門政變,李世民軍隊在清晨開始設伏,從戰鬥打響到最後結束,即李世民全面奪取權力,到申時也已大功告成。
現在我們再看一下之後李世民獲得權力的基本過程:
六月七日,李世民正式當上了皇太子。
六月十六日,李淵給裴寂一個手詔表示自己「朕當加尊號太上皇」。
七月,秦王府的主要人馬全面掌管軍政關鍵崗位。
八月甲子(九日),李世民即皇帝位。
其實,玄武門事變當天,李世民就獲得了軍權和行政權,完全控制了朝廷。後來當太子和即位當皇帝,都是走過場、履行手續而已,最最關鍵的就是獲得軍權。
現在,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在殺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後,李世民的第二步計劃就是獲得軍權,然後才是其他權力。
既然軍權如此重要,李淵難道不知道出讓的後果嗎?那麼,李淵是在什麼狀況下同意出讓的呢?他是否可以有其他選擇呢?
李淵正與群臣在海池泛舟,尉遲敬德出現,他「擐甲持矛」的一身裝束把李淵嚇壞了,皇帝「大驚」。擐甲持矛,就是全副武裝。尉遲敬德擅長用矛,天下無敵,他剛剛從玄武門戰場過來,李元吉為他親手所殺,李建成的頭顱也應該是他割下來的。所以,尉遲敬德來見皇帝的時候,很可能是一身血污,滿臉殺氣。這樣的外表,李淵怎能不大驚失色?
李淵大驚之後,問尉遲敬德:「卿來此何為?」這問話應該包含了部分答案,他心中應該是有所猜測。根據《尉遲敬德傳》的說法,當尉遲敬德回答是來保護皇帝的時候,李淵的表現是「意乃安」。開始,我讀這句話的時候特別不能理解,認為李淵聽到兩個兒子被殺,還會「意安」,不可思議,一定是史臣亂寫。現在明白了,我們從高祖的大驚—來此何為—意乃安的整個過程來看,高祖最初懷疑尉遲敬德是來謀害自己的,一聽不是,所以才會「意乃安」。
那麼,高祖為什麼會有這種懷疑呢?看看唐代的相關制度就會明白。我們以貞觀時期確實發生的兩件事情為例。
貞觀元年(627),長孫無忌去見皇帝,忘記解除佩刀,而監門校尉居然也沒發現,等長孫無忌出閣門後才察覺。在討論這個案件的時候,封德彝認為:校尉應該死罪,長孫無忌徒刑兩年。後來因為戴胄的強力堅持,沒有殺監門校尉。《貞觀政要》記錄這個事情,是要表彰戴胄堅持法律公平原則。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帶武器到皇帝身邊是很嚴重的犯罪。監門校尉並不是自己帶武器到皇帝身邊,只不過是沒有發現長孫無忌攜帶武器而已,即使如此,他也應被判死刑。後來因為皇帝沒有降罪長孫無忌而救了他一命。如果像尉遲敬德這樣,沒有得到許可,攜帶武器到皇帝身邊,會怎麼量刑?死刑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再舉一個例子。貞觀二十一年(647),皇帝去舊未央宮遊玩,相關保衛部門沒有及時通告,所以一個衛士猝不及防遇到了皇上,身上還戴著佩刀。唐太宗說,這個事情要是交給法律部門解決的話,那就要死好幾個人,你趕快離開吧。於是赦免了那個衛士。我們便知,一個衛士攜帶武器出現在皇帝面前,相關人員都會被處死。
我們再回到唐代的法律上。《唐律疏議》有規矩,有一種罪行就是濫入大內,凡是不按照合法手續進入皇宮的,無論是溜進去了還是誤打誤撞迷路進去,都叫濫入。皇帝所在的地方主要是皇宮,也叫大內,如果皇帝在野外,那就是御所,只要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就相當於皇宮,濫入也是不允許的。如果帶著武器進皇宮,或者沒有帶武器直接到了皇帝身邊,這就是犯罪。什麼處分呢?是斬刑。唐代死刑分兩種,一種是絞刑,一種是斬刑,當然斬刑更嚴重。
但是,尉遲敬德此後沒有受到一點點處分。不僅如此,李世民還把齊王府的所有金銀寶物統統賜予了他,使他一時間成為天下首富。這究竟是為什麼?歷史的迷霧重重,我們還是直言不諱吧。事實是尉遲敬德帶了一支軍隊,用武力把皇上和宰相們全部「保護」了起來。我們當然知道,這個保護的實質,就是囚禁。這是玄武門政變的一部分。然後,尉遲敬德索要兵權,皇帝不得不交出。
以往不管是讓位說也好,奪權說也罷,都沒有仔細研究尉遲敬德的行為,所以李淵在玄武門事變中曾經遭到囚禁的事實很少有人提到。我們現在不僅明確李世民奪權的結果,而且知道他在殺了太子、齊王后,如何從皇帝手中奪取了所有的權力。
皇帝既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他除了交權,別無選擇。對於唐太宗李世民來說,尉遲敬德的功勞實在太大了。
於是,我們現在也可以重新為玄武門事件定性,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不僅殺死兄弟,而且逼迫父皇交出了最高權力。確切地說,尉遲敬德代表李世民,在海池邊囚禁了當時的皇帝李淵,逼迫李淵交出兵權。玄武門政變的性質再清楚不過,李世民針對的不僅是兄弟,還有父皇。
也許有人會問,玄武門事變的許多細節都被後來掩蓋了,為什麼尉遲敬德囚禁皇帝的這段文字保留下來?開始我也覺得奇怪,後來發現,這些文字都是記載在尉遲敬德傳中,於是恍然大悟。玄武門事變的許多細節需要掩蓋,但對於立功的尉遲敬德,他的功勞也需要表白,如果一字不記,等於抹殺了尉遲敬德的功勞。為了一種平衡,只好模糊記錄,結果給我們今天留下了探究真相的線索。
這可是天大的秘密,誰都未曾說過的。今天我在這裡這麼講出來,難道沒有受到什麼啟發,都是如此推測出來的?不是,我還是受到了別人的啟發,只是作者已經不可考了。
這是一篇唐代的小說,是它給了我們重要的提示。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一個洞窟被打開,裡面珍藏了九百多年前的文獻被發現。這就是敦煌藏經洞。這些中國的國寶後來流落到世界各地,其中英國、法國、俄國都是重要的收藏地。英國的敦煌文書是斯坦因帶去的,所以他們的編號都用S。而S.2630號文書,是一篇唐代人寫的小說。小說沒頭沒尾,但是內容很重要。在中國,學者王國維是第一個研究這篇小說的人,他將它命名為《唐太宗入冥記》。這個古代小說故事雖然不完整,大概的意思還清楚的。玄武門事變以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鬼魂不散,到冥世閻王殿告狀,最後閻王決定抓李世民的靈魂來冥世與李建成等對質。其中,有一個冥世的判官叫做崔子玉,他是輔陽縣縣尉,一個往來於人間與冥世的人。他看到自己的皇帝來到冥世,知道陞官的機會到了。他開始跟唐太宗討價還價,唐太宗不得已只好跟他搞交易。崔子玉說可以替唐太宗回答問題,但需要唐太宗給他報酬。回答什麼問題呢?即「武德七年(玄武門事變發生在武德九年,小說作七年),為什麼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唐太宗一看這個問題,立刻傻了,「悶悶不已,如杵中心」,心中像長了塊木頭。他說回答不了。最後,崔子玉替唐太宗回答了這個問題,大約是大義滅親之類。於是李世民給了他一個蒲州刺史兼任河北二十四州採訪使的大官。小說中,唐太宗的靈魂戰戰兢兢,因為心中有鬼。最後不得不接受崔子玉的敲詐,順利通過冥世的拷問。
這個小說的創作年代不清楚,但肯定屬於唐代,小說應該是經過了多人不同時期的修改,大概在武則天時期已經成形。其中,小說認為李世民有罪。其中特別清楚地說到他「囚慈父於後宮」。因為殺兄弟的事情記載比較多,軟禁父親的記載一個字都沒有。這裡的提示告訴我們,唐朝就有這種李世民囚禁父皇的說法。
如果用這種觀點來看玄武門之變後尉遲敬德出現在高祖李淵面前的一幕,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豁然明朗。尉遲敬德全副武裝地來到李淵的所在地,應該不是一個人,而是帶著一支軍隊前來。李淵連同他的一班大臣,立刻喪失了人身自由。因為人身自由已經喪失,當然也喪失了控制局面的可能。他們只能按照李世民的要求辦事,否則肯定有生命危險。
李淵顯得很乖,要什麼就給什麼。不是他喜歡這樣,是因為他不得不這樣。已經成了李世民的階下囚,哪裡還有討價還價的本錢呢。這樣看來,李淵退位是形勢所逼。高祖確有識時務的一面,但不是我們通常說的主動讓權。
高祖被囚禁一個小時與一年,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李世民的皇帝位置是從父親手裡強取的,對此,他和父親都心知肚明。雖然父子二人暫時平和共處,李淵也不願意掙扎出更大的悲劇,但是,兩人的心裡是打上結的。李淵還活在人世,他一直默默地在旁邊看著李世民治理天下。這對於李世民來講,其實是另外一種壓力。他應時刻提醒自己,父親在看著。壓力即為動力,這是他取得貞觀之治的另外一種動力。
李世民終於當上了皇帝,雖然費了很大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