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順天國」的歷史
這次起義是由興中會庚子起義失敗的餘緒激發而起。李紀堂因庚子起義失敗而心有不甘,又鑑於國內人心漸變,事有可為,因此在香港屯門開設一個農場,提供作興中會革命基地,又積極留意再次起義的機會。適逢身兼興中會、三合會會員的謝纘泰,為替因惠州之役被廣州政府殺死的好友楊衛雲報仇,太平天國遺臣洪全福(為三合會首領)欲重振太平天國,三人便因意向相同而時常聚首,討論革命事宜,李紀堂並為革命加入三合會,遂形成有三合會背景的基督徒的領導核心。
大明順天國的參與份子
參與份子幾乎都是基督徒,且大多參與三合會、興中會。他們因受過西方基督文明的洗禮,渴望以西方文明改造中國。例如被推舉政權成立後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容閎,自幼接受西方基督教育,在美留學,深感美國與中國實況的差異,而興起以文明(包括基督信仰)改造中國的衝動,大明順天國以民主為訴求的政權性質,正切合其原本的理想.
而基督徒又以德籍的信義宗教會涉入最多,如巴陵、巴色會的教徒,德籍傳教士郭宜堅因同情革命而以傳教士身份為掩護,幫忙轉運革命軍火、信函.
大明順天國政權的形式和性質
「大明順天國」具有強烈反滿復漢的意味,同時又有太平天國的影子:「大明」,表示以「復明」為目的;「順天國」指「順天應時」,並兼具太平天國「天國」的用法:指人間所建立的神的國度。但其在政權性質上卻完全有別於明朝、太平天國專制政權,主張英美的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國的政權,主張還政於民,由人民選舉總統,並強調人人平等,欲打破中國官尊民卑的傳統。「大明順天國」的政治主張,與參與份子大多受過西方基督文明的洗禮的背景息息相關.這是中國首次具體提出建立民主政權制度的革命團體。
起事的策略
預定先於萬壽宮埋藏大量炸藥,在壬寅年除夕,廣州群官聚集萬壽宮賀年時引爆,之後再據軍火庫、焚火藥局,內分五路堵清兵,配合外邊線路進攻省城。
事洩失敗
預定起義的前兩三天,香港警察接獲密報,破獲和記棧機關,搜出含有軍械物資運送路線、收藏地點、收交人員姓名的信件。與此同時,李紀堂向洋行定購軍械,洋行老闆因無法如期交貨竟向衙門告發,而洪全福與梁慕光設法補救而補運的槍械,或被鄉人攔截,或遭滿清臨檢察獲而全數失手。
隨著起義的曝光,兩廣總督德壽展開調查,廣州的數個據點皆遭破獲,大明順天國的起義計劃慘告失敗!
這次起義共有十多人被判死刑,部份志士被叛監二十年,當中雖大多是基督徒,但德國領士與傳教士並未干預,主要因(一)造反證據確鑿(二)列強當時為保在華利益,主張「保清反革」(三)德籍傳教士被查出有份造反,自身難保(四)庚子拳亂後,中外為避免教案的產生,訂定有關教士在華權力章程,其第一條規定便是「凡非教案,教士等一概不得藉詞干預」。而這次造反明顯不是教案,傳教士與領事無從干預。
小結
這是基督徒集團在晚清所發起和主持的最後一次革命,之後的革命雖然一直有基督徒參與、支持革命,但庚子以後,尤其有「勤王」性質的自立軍被破穫後,國人對滿清、革命的觀感有了極大的轉變,革命風氣在知識份子、學生、軍人中日漸興盛,之後的革命都有基督徒參與,但多不是由基督徒發起.
雖然滿清統治中國二百多年,
但漢人起義,前仆後繼,從未停止過.
如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清末革命黨人多次起義.
証明漢族對滿清統治一直非常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