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宇宙之謎
大量的火山運動可能使金星板塊運動停止。
●有地球孿生兄弟之稱的金星,雖然大氣與環境和地球不同,但最大的差異是在於它沒有地球的板塊運動。最新的研究發現,大量火山運動與太陽輻射升高,可能是使金星板塊運動停止的原因。
板塊運動是地球氣溫調節的關鍵機制,但如果地球表面溫度升高 38℃並持續數百萬年,會使地函更為黏稠甚至漂浮在上的板塊也停止運動,屆時地球可能逐漸變成第二個金星。
資訊如何逃離黑洞?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即使光也無法從黑洞離開,1970 年代霍金提出進入黑洞的資訊,即使當黑洞蒸發,所有的資訊也會被封鎖在奇點中永遠消失。儘管霍金在 2004 年自己也放棄了這項與量子論抵觸的說法,但迄今無人可說明資訊如何離開黑洞。
科學家提出一項新理論認為,奇點是連續時空的產物,但若時空為不連續,則奇點不存在,而進入奇點的資訊其實是出現在其他的時空區塊中。
火星 Mamers 谷的特異坑洞
●火星快車號以高解析度立體相機,在火星 Mamers 谷拍攝到數幅特異坑洞的影像。這個寬 30 公里、深達 1400 公尺的坑洞,位於長達一千公里的蜿蜒長谷末端,伴隨著一塊較暗的區域,但不確定這些暗塊如何生成。
坑洞中的某些結構看來與地球冰河遺跡類似,有許多圓形沈陷,以及無數深且寬、迷宮似的小峽谷,坑內的岩石推測是沈陷時從邊壁滾落至中心。影像位於火星北緯 39°、東經17°處,解析度達每像素14公尺。
發現銀河系中最年輕的超新星
●平均來說銀河系大約每一百年會出現一次超新星爆炸,但自 1680 年之後便無超新星出現記錄。NASA 錢卓太空望遠鏡發現 G1.9 0.3 正是這遺失的一環:140 年前爆發的超新星殘骸。
G1.9 0.3 於 1985 年由甚長基線天線陣列 (VLA) 發現,並確認其為 25000 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炸殘骸,當時估計發生時間為 400∼1000 年前。錢卓太空望遠鏡則發現其比原先估計大 16%,顯示 G1.9 0.3 的膨脹速率高出預期,爆炸時間也修正為 140 年前。
火衛弗伯斯大限縮短至 1040 萬年
●在月球以每年3.7公分遠離地球的同時,火星的衛星弗伯斯卻離火星越來越近,最終將撞上火星,目前弗伯斯的軌道高度為6000公里。
根據科學家最新的計算顯示,弗伯斯的撞擊倒數只剩1040萬年,而非過去所認為的5000萬年。
弗伯斯可能是一顆被火星擄獲的D型小行星,但被捕獲時其高度低於火星的同步軌道,所以逐漸內墜,大約760萬年後,弗伯斯落至3620公里高的洛希極限,即會被火星潮汐力扯碎。
木衛歐羅巴有極移現象?
●天文學家根據NASA新視界號飛掠直徑1500公里的木衛歐羅巴時,拍攝其上綿展五百公里的彎曲紋路推測,其自轉軸傾斜曾使極點移動高達90°,紋路彎曲正是自轉軸偏移造成,而原因可能與極區所結厚冰有關,因為當自轉物體質量離自轉軸越遠,自轉會越穩定。
這種現象也發生在地球、火星與土衛 Enceladus 上,也為歐羅巴可能因木星潮汐力加熱而維持液態海洋的推測更添一份證據。
金星大氣中發現羥基
●歐洲金星快車號探測器,在金星高層大氣中發現了羥基這種重要卻難以偵測的分子,其活性很高,在地球大氣中擔任清除污染的重要角色。推測火星上防止二氧化碳轉變為一氧化碳的就是羥基。
地球上的羥基來自臭氧,金星亦然,但在金星羥基豐度變化高達 50%。彗星上也曾發現羥基,但形成機制與行星不同。這也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上發現羥基,將對金星大氣研究甚有助益。
火星地殼與地幔比預期還冷
●NASA 火星偵察軌道器 (MRO) 的探測發現,火星地殼與上層地幔溫度比預測還低,而如果火星真有液態水,必定存在於更深處。MRO 的雷達發現,火星北極冰帽下的岩石並沒有因負重而彎曲的跡象,顯示其異常堅硬,應為極低溫環境所造成。
此外,發現火星大約有百萬年的氣候變化週期,冰帽的消長可能影響火星自轉軸的傾角,也支持了目前冰帽約自400萬年前開始活躍的觀點。5月25日 NASA 鳳凰號將降落於火星北極進行探測。
奇特的超級脈衝星
●天文學家在21000光年外,發現了一顆超大的快速自轉脈衝星 J1903 0327,與另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以罕見的軌道互繞,科學家不解這樣前所未見的組合是如何形成的。
這顆中子星自轉速度高達每秒 465 圈,比一般的數圈高得驚人,並以 95天的週期與類似太陽的伴星互繞,而一般脈衝星的伴星則是白矮星或中子星。推測其可能是一個三星而非雙星系統,脈衝星環繞著另一顆未被觀測到的中子星,而兩者再以更長的週期與恆星互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