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量裝備宋式鎧甲的遼、金、西夏軍隊

大量裝備宋式鎧甲的遼、金、西夏軍隊

作為當時亞洲中心,宋王朝對周邊國家一直保有強大同化作用。 同時期的遼、金、西夏、大理均受其影響,甲胄樣式與中原基本無異,劄甲更是成為其主要裝備。

很多人將契丹認為是北方遊牧蠻族,其實遼人信奉「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理論,自詡「中國」,而且同樣以「炎黃子孫」自居。 檀淵之後,遼稱北宋為南朝,喚自己為北朝,認為自己和宋朝都是華夏正統。 在這種意識下,遼人從典章到服飾全面漢化。


▲顧廬圖中身穿劄甲的金軍甲士

同時,遼國冶金業發達,又被稱為「鑌鐵之國」,所以遼軍鐵甲裝備量很大。 在解放營子遼墓壁畫宴飲圖中,有兩個身穿劄甲的遼國武士形象。 畫中甲片清晰可辨,其護心鏡和抱肚之類的附件帶有濃重的唐代遺風。


▲解放營子遼代壁畫中身穿劄甲的遼軍


隨後崛起的女真人原本聚居於白山黑水之間,在遼代以前屬於半漁獵半遊牧部落,低下的生產力和契丹的殘暴統治使得女真人生活極度困苦。 同時憑著女真人原始公社水準的生產力是無法生產鐵甲的,所以金軍初期的甲胄全賴繳獲,自然毫無女真痕跡。


▲壁畫中身披鐵甲的金軍


金朝建立後的金軍鐵甲也照搬遼宋,沒有明顯民族特色,在五臺山金代壁畫中,持鉞金軍武士所穿鎧甲與宋軍無異,項頓上的劄甲片清晰可見。 大名鼎鼎的金國重騎兵鐵浮屠全身都是披掛劄甲,除了雙眼部位,周身防護可謂密不透風。



▲身批劄甲的金軍鐵浮屠

至於同時期的西夏,這個政權的前身本來就是北宋臣屬。 李元昊上臺之後,大力宣導學習融合漢族文化,所以西夏軍甲胄也是深受宋甲影響,甚少胡風。 黨項步跋子,鐵鷂子身披鐵甲與宋軍廝殺鏖戰上百年。 黑水城西夏壁畫中,五位西夏武士身上穿的很明顯就是宋式劄甲。


▲黑水城壁畫中身穿劄甲的西夏武士

地處雲南的大理自古漢風濃郁,大理鎧甲也是標準的中原形制,在宋代大理畫家張勝溫所作之《畫梵圖》中,大理武士赤足身披劄甲,樣式與唐代步兵甲幾無區別。


▲黑水城西夏武士

在中國西部的世界屋脊,曾經存在過一個強大的政權,那就是吐蕃王朝。 不過在它四分五裂之後,吐蕃很快就被人忘記忽略。 到了宋代,吐蕃王朝的余脈青唐唃廝囉政權已經淪為地區二流勢力,需要在宋夏之間左右搖擺才能維持自身存在。 但鮮為人知的是,吐蕃人在武器和鐵甲製作方面造詣極其高。 神臂弓就是西夏羌人李宏所發明,這位李宏其實就是藏族,當時的人藏羌不分,所以才會搞錯。 所謂的「西夏瘊子甲」也是吐蕃人製作的冷鍛劄甲,宋人也正是通過吐蕃才掌握了冷鍛技術。


▲吐蕃武士, 身上劄甲做工極其精良


《資治通鑒》中對這種甲胄的評價是「工作器用,中國之所長,非外蕃可及。 今賊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 」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詳細描述了這種劄甲的製作流程和防護能力「青堂羌善鍛甲,鐵色青黑,瑩徹可鑒筆發,以麝皮為絤旅之,柔薄而韌。 鎮戎軍有一鐵甲,匵藏之,相傳以為寶器。 韓魏公帥涇、原,曾取試之。 去之五十步,強弩射之,不能入。 嘗有一矢,是中其鑽空;為鑽空所刮,鐵皆反卷,其堅如此。



▲身穿劄甲的藏軍
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 其未留頭許不鍛,隱然如瘊子。 欲以驗未鍛時厚薄。 如浚河留土筍也。 謂之‘瘊子甲’。 」這種冷鍛鋼劄甲因為多數裝備西夏軍,所以才會被訛傳為西夏人所制。 在整個北宋一朝,「青塘鐵甲」都是上等鐵甲的代名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