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洋版畫映現帝京三百年 圓明園老照片意外現身

西洋版畫映現帝京三百年 圓明園老照片意外現身

150余幅版畫、地圖及12本17至19世紀西方人士介紹中國的遊記匯聚世紀壇


1858年《泰晤士報·圖文版》刊登的紫禁城及北海鳥瞰圖。本版圖片由世界藝術館提供


同治皇帝大婚

1872年(同治十一年),威廉·辛普森在《倫敦新聞畫報》上發表了系列作品,向西方讀者及時報道清朝同治皇帝的大婚過程。除了不能進入皇宮以及皇后娘家的宅邸以外,威廉·辛普森記錄了這場大婚展現在公眾面前的全過程,包括位於西城豐盛衚同的皇后娘家的大門、逢迎禮中的“儀駕”、“鳳輿”、“冊亭”和“寶亭”,以及大徵禮中抬送禮物的行列。


光緒帝北海坐冰橇

光緒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失意的皇帝之一,一生都被慈禧太后操縱。不過在他人生中也有快樂的時光。1895年冬天,光緒帝曾在北海太液池上坐著冰橇,享受冬趣。他乘坐的冰橇是奧地利皇帝送給他的禮物,《倫敦新聞畫報》的駐京記者弗蘭克·戴德敏銳地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場景。


毀於戰火的清漪園

在1860年(咸豐十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燒燬了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與其同時罹難的,還有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    就在大火燃起之前,《倫敦新聞畫報》的特派戰地畫家兼記者查爾斯·沃格曼,採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這一即將消逝的影像。


觀測日食

康熙朝曾出現過幾次日食,當時的中國人對於天文現象大部分是迷信而恐慌,但也有少數開明人士開始觀測並記錄這種奇特的自然景觀。西方傳教士薩金特通過一張版畫詳細地描繪這樣的場面:一邊是迷信的官員俯伏在地,祈求天狗趕快離去;一邊是官員利用西方傳來的望遠鏡觀測並記錄日食。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統一在一張畫面中,絲毫不亞於現在的優秀攝影作品。


老北京“提籠架鳥”

發表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的一幅風俗圖像,極為生動地描繪了當年的北京人遛鳥的景象。北京人所謂的“提籠架鳥”,實際上指的是針對不同種類的鳥採用的兩種不同的飼養和調教方式,籠子裏養的是鳴禽和觀賞鳥,而架上調教的則是表演技藝的“花紅鳥”。為了標識這一畫作的職業屬性,作者特地請人在畫面上的一幅招幌上寫下了“倫敦鈕乎斯(London New s)”幾個毛筆漢字。


1861年,《倫敦新聞畫報》刊登了一幅具有強烈時代烙印的安定門版畫,城門上插著英法聯軍的旗幟。而在前一年9月,英法聯軍就是從這裡侵入北京城。1915年,北洋政府拆除了安定門的甕城。1969年,由於修建地鐵,安定門城和箭樓都被拆除。



老北京俗稱“四九城”,“四九”指皇城四個城門、內城九個城門,現存的除了德勝門、東便門、正陽門、天安門(永定門為2005年復建)之外,其他的城門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的只有古籍文獻中的只言片語和歷史照片裏的浮光掠影。

    可早在照相技術誕生前的一百多年,最早進入中國的外國使團的隨團畫家們就用另一種方式,不但記錄下了北京城的城門樓子,更把帝都京城的人文風貌直觀地傳遞給了西方世界,掀起了東西方交流的第二次高潮,這就是西洋版畫。

    從11月12日起,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推出了“帝京‘印’像——西方版畫中的老北京”展覽。作為該館2009“回望中國”主題年的收官之作,展覽通過150余幅版畫、地圖及12本17至19世紀西方人士的中國遊記,重新發掘、品味明清老北京的人文風情與世代滄桑。

    ■縱觀清朝300年

    ■絕大部分為銅版畫

    此次展出的150余幅版畫創作時間從17世紀初期到20世紀初期,歷史跨度達到近300年,幾乎涵蓋了清朝立國以來所有皇帝的肖像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從皇家慶典禮儀,到平頭百姓的婚喪嫁娶,清王朝滄桑變遷匯聚,風土人情一覽無遺。

    順治和兩位皇后的肖像,康熙晚年的“千叟宴”,乾隆接見英國使團,同治大婚,庚子之變(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光緒返京。這些過去只能依靠歷史典籍想像的歷史中的“重大新聞”,卻通過西洋版畫,讓人有了直觀的感受。這次展出的版畫中,最早的一批是1665年荷蘭人約翰·尼霍夫跟隨荷蘭使團訪問清廷時創作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使團覲見韃靼可汗》組畫。因為當時清廷禮儀十分嚴謹,官員思想保守,許多場景都是尼霍夫事後依靠記憶補畫,與歷史中的記載出入甚大,但卻是西方人第一次直觀地了解到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大國。

    而到了1902年創作的光緒返京後第一次接見外國使者中,作者已經能夠在現場進行創作,從隊伍的行進順序,到人物的衣著打扮,神態和配飾,都幾乎和史料記載的一模一樣。從圖中能看到慈禧坐在象徵皇權的寶座之上,而光緒只能屈居下位的場景,皇帝的窩囊相比史書記載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到了19世紀中期,報紙在西方社會開始飛速發展,在枯燥的文字中插入版畫這種形式得到了大眾的歡迎。

    “像誕生於1842年的《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將圖片作為主要報道形式的新聞週刊,它將許多的畫師兼記者派駐世界各地,相當於現在的攝影記者,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生動直觀地記錄了當時各國的風土人情,這些都是重要的文獻資料。”即將於21日在世紀壇舉行相關講座的首都圖書館研究館員韓樸說。


北京香麓園抗戰名將紀念館近來整理群眾捐贈時意外發現六張老照片,其中一張內容是圓明園諧奇趣遺址。

    老照片是市民王錦思先生捐贈的。5年前,他到日本收集日軍侵華罪證時從東京買回。經專家鑒定,這張照片拍攝于1923年前後,最早由日本情報人員發表于《亞細亞大觀》雜誌上。“照片裏樓層格局比較完整,整體結構也比較清晰。”

    諧奇趣位於西洋樓景區西端南部,是1751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歐式水法(噴泉)大殿,也就是西洋樓景區最早的建築。當年,乾隆之所以將其命名為諧奇趣,是取意“西洋噴水和諧有趣”。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後,保存相對完整。不過,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諧奇趣遭到很大破壞。

    實際上,歷史上拍攝的那段時期的西洋樓景區照片量最大,僅圓明園目前就有幾十張,佔現存照片比例的85%以上。不過,仔細比較一下,每張幾乎都有不同,“不是少了根柱子,就是少了塊石頭”,所以,這張照片還是相當有價值的。目前,圓明園工作人員已單方面表達了想收藏這張照片的意願。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