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因病死亡,數量位居第二的疾病,令人感到很好笑。 這個病居然是腳氣,在戰爭中,有3萬名日軍患有腳氣病,死了1800人。
這裡的腳氣,並非我們平常看到的真菌感染引起的那種足癬,而是指腳氣病。 腳氣病是一種缺乏B族維生素導致的疾病,症狀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胸腹腔及下肢水腫、膝跳反射消失等等,嚴重時會引起「腳氣病性心臟病」,心律不齊、心包水腫而導致死亡。 在日本明治末年,因腳氣病每年導致六千到一萬六千人死亡,與肺結核並稱當時日本的兩大「國民病」。
腳氣病死亡眾多跟日本人對大米的狂熱愛好有關。 當時日本的經濟資源並不發達,普通老百姓的飲食很粗糙,只有貴族和武士常吃精製大米。 而為了突出軍國主義,日軍軍隊的軍糧供應卻以精米為主,很多參軍的平民主要願望就是能吃上精米。 由於精米缺乏B族維生素,長期以精米為主食很容易患上腳氣病,這對於食物來源廣泛,可以隨時補充維生素的現代人沒什麼,但對於只吃大米的日本人就是致命的。
日軍大面積患腳氣病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軍人只吃精米,很少吃雜糧,加之戰時補給條件差,其他副食替代維生素來源不足的緣故。 軍官得腳氣病的少,士兵最多。 因為當時日軍主食直接發放大米,副食以菜金形式發放到個人手中,再交給連隊的經理(後勤)軍官。 日軍當兵的多為貧苦平民出身,為省下菜金補貼家用,就拼命吃精米,菜金只繳納最基本金額,買一點鹽和味噌等調味品,導致大面積的營養缺失。 而軍官薪金較高,單獨開夥,副食比較豐盛,患上腳氣病的就比較少。
腳氣病困擾了日軍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辛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多場戰爭。 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參戰的日軍有近2萬人,其中戰死只有300多,受傷900多,因患腳氣病失去戰鬥力的就有2300多人。 儘管那時候的日軍已經建立了近代的軍隊醫療防疫體系和後勤體系,但是由於是初出茅廬,沒有實際經驗,各方面和很菜鳥,所以造成如此大規模的非戰鬥減員。
從豐臣秀吉時代到甲午戰爭,日本軍隊的飲食都非常簡單,主要就是稻米,調味的味增和鹽。 每天的口糧大約是白米700克(做成米飯大約三斤) ,一勺鹽,兩勺味增,以及其他調味料,肉類蔬菜副食很少。 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很少就地征糧,主要靠後方前送,步兵一般隨身攜帶2天分量的口糧維生,口糧成分是:大米,食鹽,咸梅幹。 做成飯以後是下圖這樣的,因為很像日本國旗,這後來被稱為日之丸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