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安史之亂中張巡守睢陽的詳細情況

安史之亂中張巡守睢陽的詳細情況

安史之亂中張巡守睢陽的詳細情況是怎樣

張巡
709∼757唐朝名將。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開元末舉進士。博覽群書,通曉戰法,重義尚氣節。初為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令,政績卓著,後調任真源令。唐天寶十五載(756)二月,起兵抗拒安祿山叛軍。募選精兵千人,與單父尉賈賁合眾3000人,入據雍丘(今杞縣)。賈賁戰死,兼領其眾,自稱吳王李祗先鋒使。三月,安將令狐潮、李懷仙等率4萬餘眾至城下,巡乘其恃眾不備,自率千人,分數隊,突然出城攻擊,迫使安軍退兵。安軍復來攻城,巡於城上立木柵拒之,並以火焚破其登城,或伺隙出擊,或乘夜偷襲,相持60餘日,大小300餘戰;在迫使安軍撤圍後,又乘勝追擊,俘其2000餘人,軍威大振。五月,令狐潮復引兵圍攻雍丘,巡堅守40餘日,至七月,城中矢盡,於夜間將草人千餘縋城下,誘安軍射之,得矢數十萬支;糧斷,則遣勇士截安軍糧運船隻,取鹽米千斛;還多次出城破敵,迫令狐潮退據陳留(今開封),不敢复戰。旋又夜襲進屯白沙渦(今寧陵北)的安軍步騎7000餘眾,大破之,並擒獲其援兵400餘人,釋放脅從者,旬日間,百姓歸附萬餘戶。八月,率短兵3000,夜襲安將李庭望所部營地,將其2萬餘人大半殲滅,餘皆夜遁。十月,再次擊退令狐潮等所率萬餘步騎的進攻,斬殺數千人。十一月,巡又領兵邀擊令狐潮所部萬餘人於雍丘北,大破之。巡固守雍丘數月,令狐潮屢攻不下,遂於十二月在雍丘北置杞州,築城壘以絕巡糧援。巡被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授先鋒使,不久,巨兵敗,自彭城(今江蘇徐州)東走。叛將楊朝宗率馬步2萬,欲乘機襲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斷巡後路,巡遂率兵馬3000餘,東守寧陵,與睢陽太守許遠軍會合。遣將大破楊朝宗部,斬萬餘人。詔拜主客郎中,河南節度副使。至德二載(757)正月,應許遠之邀,悉眾入援睢陽(今商丘縣南),與其合兵6800人守城,抗擊叛將尹子奇13萬人的進攻。巡督勵將士,晝夜苦戰16天,擒叛將60餘人,殺士卒2萬餘人,尹子奇敗退。許遠自以才不及巡,推其專掌軍事。詔拜御史中丞。三月,尹子奇復引大軍攻睢陽,巡悉眾出戰,斬其3000餘人,後又多次挫敗尹子奇的進攻。至五月,尹子奇增兵急攻,巡於夜間在城中鳴鼓,作出擊狀,使叛軍徹夜戒備。當叛軍解甲休息時,巡率南霽雲、雷萬春等十餘將,各領50騎,突襲敵營,直逼尹子奇麾下,殺5000餘人,子奇左目中箭,收兵退走。七月,尹子奇率軍數万再度攻城。張巡久戰無援,僅剩士卒1600人,糧食奇缺,將士摻雜茶紙、樹皮為食,睢陽遂被包圍。巡臨機應變,加強防守,人自為戰,毀敵攻城器具及入城蹬道,多次擊退其進攻。叛軍無奈,遂掘壕立柵困城。八月,城中僅餘士卒600人,巡與許遠分城防守,並遣將突圍求援。唐譙郡(治今安徽亳州)、彭城、臨淮(治今江蘇盱眙西北)諸守將皆擁兵不救。叛軍知城內援絕,攻城更急。城中食盡,羅雀掘鼠亦盡,將士僅剩400人,且飢病不能戰。十月初九,城陷。巡等被擒殺。張巡領兵,軍紀嚴,賞罰明,與眾共甘苦。作戰注重上下協同,“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故以萬人之眾,前後守兩座孤城達兩年之久,殲叛軍十餘萬,為唐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作用

TOP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吳郡人張籍翻閱家中舊書,發現李翰撰寫的《張巡傳》。李翰以文章寫得好而自負,這篇傳記寫得很詳細周密。但可惜還有不足之處,沒有替許遠立傳,又沒有記載雷萬春事蹟的頭尾。
許遠雖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但他打開城門,接納張巡共守睢陽。地位本來在張巡之上,卻把權柄交給他,受他指揮,沒有什麼猜疑和妒忌,最後和張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難,建立了功名,由於城池淪陷而被俘虜,和張巡的死相比先後不同時罷了。許、張兩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徹底理解許遠、張巡的志氣。張家子弟認為張巡戰死而許遠受虜不死,懷疑許遠怕死而降賊。許遠假如怕死的話,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陽城,把自己的奴僮殺了給土兵們吃,來同敵軍抗戰而不投降呢?當他們被圍困的時候,城外連極其弱小的援兵都沒有,他們所要效忠的只是國家和君主罷了,而叛軍則告訴許遠唐朝已經滅亡,君主已經死了。許遠看見救兵不來,而叛軍卻越來越多,一定以為敵人的話是真的。等不到外來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會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來,許遠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卻獨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這麼做。唉!難道說許遠這樣賢明的人會做這樣的事嗎?
談論的人又說許遠和張巡分別守城,城池失陷是從許遠所分擔的一面開始的,拿這個來辱罵許遠。這又和兒童的見識沒有差別。人要死,他的內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個病的部位;拉斷繩子,它斷開的地方一定是繩子的某一段。觀察人死、繩斷的人見到情況是這樣,據此就責怪某一內臟和繩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歡非議,不樂意成全別人的好事竟然到了這個地步哇!象張巡、許遠對國家作出的貢獻是如此卓越,還不免遭受指摘,別的事情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當張、許二公初守睢陽的時候,怎能料到人家終於不來救援,因而放棄睢陽,事先退走呢?如果這座城不能夠守住,即使退避到別的地方去又有什麼用處呢?等到確無救兵,處於困難的境地時,率領著他們那些因受傷而殘廢、因挨餓而瘦弱的餘部,即便想撤離睢陽也肯定不可能了。張、許二公這樣賢明,他們已經考慮得很周到了。堅守一座城池,來保衛朝廷,憑藉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擋上百萬日益增多的敵軍,掩蔽江淮流域,從而阻遏叛軍的兵勢。唐王朝沒有被滅亡,是誰的功勞呢?在當時,丟棄城池而考慮活路的不是少數幾個人,掌握強兵、坐視不救的人到處都是。他們不去追究非議這些人,反而責怪張、許不該死守,也就可見他們把自己比同叛逆,製造邪說幫助叛敵攻擊張、許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經過兩州之間的睢陽城,親自到那稱為“雙廟”的地方致祭過,那裡的老人常常談到張巡、許遠當時的事情。
南霽雲向賀蘭進明請求救援,賀蘭嫉妒張巡、許遠的名聲威望和功勞業績超過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賀蘭喜歡南霽雲的英勇和豪壯,不聽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來,陳設酒肉,具備歌舞,邀請南霽雲入座。南霽雲情緒激昂地說:“我南霽雲來的時候,睢陽城內的人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東西吃了。我即使想一個人吃,道義上不忍心這樣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於是抽出隨身佩帶的刀砍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來給賀蘭看。滿座的人非常震驚,都感動奮激得為他掉淚。南霽雲明白賀蘭終究不會有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飛馬離去了。快要出城的時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頭穿進磚裡。他說:“我這次回去,如果打敗了叛賊,一定回來滅掉賀蘭!這一箭就作為我報仇的記號。”我於貞元年問路過泗州,船上的人還指著中箭韻塔磚告訴我當年的情況。睢陽城失陷時,叛賊用刀威逼張巡投降。張巡不屈服,隨即被拉走,行將斬首。又威逼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沒有回答。張巡對南霽雲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罷了,不能屈從不義的人!”南霽雲笑著回答說:“我原想要有所作為。現在您說這話,我敢不死嗎?”於是他就沒有屜服。
張籍說:有一個名則於嵩的人,青年時代跟隨張巡辦事;等到張巡起兵討伐叛賊時,於嵩也曾在敵人圍困之中。張籍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過於嵩。於嵩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由於張巡的緣故,當初曾當上了臨渙縣的縣尉,喜歡學問,沒有什麼書不讀。張籍那時還小,粗略地打聽過張巡和許遠的事情,了解得不夠詳細。於崧說張巡身高七尺多,鬍子長得如同神像。他曾有一次看到於嵩在讀《漢書》,便問:“​​為什麼老是讀這一部書?”於嵩回答說:“還沒讀熟呢。”張巡說:“我讀書不超過三遍,終生不會忘掉。”於是背誦起於嵩正讀的那卷書,背誦完了整捲沒錯一個字。於嵩很驚訝,以為張巡碰巧熟讀過這一卷,於是隨意抽出其他各卷來測試,無不都是這樣。於嵩又從書架上取出另外一些書,試著拿來​​考問張巡,隨問隨誦,毫不躊躇。於嵩跟隨張巡的日子很長,也沒見過張巡經常讀書。做文章時,拿起紙筆就寫,不曾打過草稿。開始駐守睢陽時,土兵差不多有上萬人,城裡的居民,戶口也將近幾萬。張巡通過見一面,問過姓名,以後碰見便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起怒來,鬍鬚總是張開的。到了睢陽失陷的時候,叛賊捆綁張巡等幾十個人,坐等著,將要被殺掉。張巡起身小便,部下看到張巡站起來,有的也站起來,有的掉眼淚。張巡說:“你們別害怕,死是命中註定的。”部下悲泣得不忍心仰起頭來看。張巡受戮時,臉色不變,就如同平常一樣滿不在乎。許遠是位寬厚的老成人,相貌也同他的心地一樣質樸。他和張巡同一年出生,月份和日子在張巡之後,稱張巡為兄。死時四十九歲。於嵩貞元初年死在毫、宋一帶。有人傳說於嵩有田宅在毫、宋一帶,有個武人侵奪霸占了他的田宅。於嵩打算到睢陽告狀,被那個武人所殺害。於嵩沒有兒子,這是張籍說的。

TOP

姚訚、石承平、李辭、陸元鍠、朱珪、宋若虛、楊振威、耿慶禮、馬日昇、張惟清、廉坦、張重、孫景趨、趙連城、王森、喬紹俊、張恭默、祝忠、李嘉隱、翟良輔、孫廷皎、馮顏、張抃、李懷忠。 。 。 。 。

  別將二十有五:石承平、李辭、陸元鍠、朱珪、宋若虛、楊振威、耿慶禮、馬日昇、張惟清、廉坦、張重、孫景趨、趙連城、王森、喬紹俊、張恭默、祝忠、李嘉隱、翟良輔、孫廷皎、馮顏,其後皆死巡難,四人逸其姓名。 ----《新唐書》 張抃,滑人。與張巡固守睢陽,城陷,死難者三十六人,抃其一也。宋汪應辰作廟記云:“初顯於湖湘間,後及江右,至玉山,皆祀之。”碑載詩一首。在人類的歷史上人吃人的事情肯定是發生過的,張巡在及其艱難的情況下,為了守住城保衛國家,根據很多的歷史記載也極有可能真的是發生了吃人守成的事情。
至於數目那當然是沒有辦法確定的。
《唐書·忠義傳》載:“張巡守睢陽城,尹子奇攻圍既久,城中糧盡,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人!”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
三萬。許遠亦殺奴僕以哺卒。”《新書》:臧洪殺妾,兵將都流涕,不能仰視;

《舊唐書·張巡傳》
張巡字巡,鄧州南陽人。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所交必大人長者,不與庸俗合,時人叵知也。開元末,擢進士第。巡繇太子通事舍人出為清河令,治績最,而負節義,或以困厄歸者,傾貲振護無吝。更調真源令。
土多豪猾,大吏華南金樹威恣肆,巡下車,依法誅之,赦餘黨,莫不改行遷善。
安祿山反,(巡)遂起兵討賊,從者千餘。巡馳騎決戰,身被創不顧,士乃奉巡主軍。積六旬,大小數百戰。當此時,王命不復通,大將六人白巡以勢不敵,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開府、特進。巡陽許諾,明日堂上設天子畫像,率軍士朝,人人盡泣。
巡引六將至,責以大誼,斬之。
至睢陽,……有詔拜巡御史中丞。被圍久,食盡,巡士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鄉,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至羅雀掘鼠,煮鎧弩以食。賊知外援絕,圍益急。眾議東奔,巡、遠以睢陽江淮保障也,若棄之,賊乘勝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帥飢眾行,必不達。十月癸丑,賊攻城,士病不能戰。城遂陷,與遠俱執。
巡眾見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張巡堅守睢陽,與占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了400餘戰,殺死敵將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鬥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
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江淮及江漢的保全對戰爭的最後勝利,贏得了豐厚的經濟來源。

一些評論:
唐“安史之亂”時叛軍將領尹子奇圍攻直通江淮的要塞睢陽。張巡和許遠合兵,士卒幾千人,殺了六位建議投降的將領後死守睢陽。久圍之下,食物殆盡,於是開始吃戰馬。戰馬吃盡,開始抓麻雀老鼠。麻雀老鼠又吃盡,張巡拉出他的愛妾殺了給士卒吃,然後收羅城裡的婦女,婦女吃盡,接著吃老弱男子。
最後剩400餘人,睢陽被攻破,張巡被俘,後又被殺。
不知道各國的軍規裡有沒有一條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投降的具體規定。如果有這樣的規定,我認為也是應該的,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但張巡有另外的追求,不必惡意揣度他是為了大唐復興後可以加官進爵,可以相信他是在實踐某種原則,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原則。
魯迅說封建禮教吃人,在張巡困守的睢陽城實實在在地吃起人來,只是從抽象轉化成了具體而已。
對張巡的做法司馬光和文天祥等人是大加讚賞和歌頌的。但畢竟人們慢慢認識到有些原則是高於君君臣臣這套原則的。清代王夫之說張巡血戰以保障江淮的功績固然很大,但是困守孤城、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只需一死明志,“無論城之存亡也,無論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
,人相食也,……其食人也,不謂之不仁也不可”。
韓愈對張巡這麼評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張巡最重要的功績就是把安史之亂的主戰場鎖定在北方的力轉乾坤的魄力!

對其這種做法的評價爭議也有很多,在網上搜索“張巡吃人”就可以看到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