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滿清朝皇帝十大御用武器和裝具

滿清朝皇帝十大御用武器和裝具

皇太極盔甲

皇太極盔甲,清,上衣長70cm,胸寬40cm,袖長70cm,下裳長64cm。胄,通高27cm,直徑21.5cm。
此甲為藍色緞面,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護腋、前遮縫、左遮縫組成,穿時由鈕扣及帶子連綴成一整體。前胸、後背繡五彩雲龍各一條,內敷鐵葉186塊。護腋、前遮縫、左遮縫均彩繡火珠,四周飾以輪、螺、傘、蓋、花、罐、魚、腸等吉祥物。袖外連綴弧形窄鐵葉若干片。下裳分左右,從上而下綴鐵葉五重,每重38片,左右共計380片,每重鐵葉間以鍍金銅釘和彩繡八寶圖案相隔。
胄為鐵質,頂盤,前後梁、護額等均飾鐵鋄金雲龍;護項、護耳、護頸面均為藍緞,上繡火焰。鹿皮裡,青緞緣,內俱敷鐵葉,共計35塊。
甲胄共重約12.25kg。



甲胄共重約12.25kg





康熙明黃緞繡平金龍雲紋大閱甲
上衣長75.5cm,下擺寬75.5cm,兩袖通長158cm,下裳長71cm,上寬48cm,下寬57.5cm。清宮舊藏。
甲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帽釘,衣內用藍綢裡,敷一層薄絲綿。上衣分左、右護肩,左、右袖,前铛,側铛;下裳分左、右铛。全身皆用黑絨鑲邊。穿時各部分由金鈕扣袢聯綴成一整體。
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線繡一條正面升龍,龍身用紅、綠線勾邊,火焰雲用金線勾邊。雲紋的顏色各異,以綠色、墨綠色為主,四合如意雲紋則用粉、粉紅、紅、月白、藍色等,靈芝雲紋用粉、紅色等。上衣背面居中繡一條正面升龍,下擺繡有平水、壽山、海珠、雜寶、珊瑚等紋飾,配以綠、淺綠、藍、深藍、月白等顏色,雲、水都以金線勾邊。左、右護肩繡金龍各9條,並在中間鑲嵌一顆紅寶石和一顆東珠。左、右護腋、前铛、側铛各繡一條正面升龍及平水、壽山、如意雲等紋飾,中間釘金線以護肘。
下裳共繡行龍16條,上下行龍間用金線采用釘金針法盤結,共5道。相對的龍首間繡火珠、骨飾雲、四合如意雲等紋飾。下擺繡平水、壽山、如意雲等紋飾。
此大閱铠甲專供康熙皇帝檢閱八旗軍隊時穿用。


此大閱鎧甲專供康熙皇帝檢閱八旗軍隊時穿用


乾隆大閱甲胄
乾隆大閱甲胄,清乾隆,上衣長76cm,下擺寬74cm,袖長87.5cm;下裳長70cm,下擺寬57cm。胄通高31.5cm,直徑21cm。清宮舊藏。
甲分上衣、下裳、護肩、護腋、袖、裆等。此甲為明黃緞繡五彩朵雲、金龍紋,下為海水江崖圖案,月白綢裡。甲面有規則的金帽釘。衣正中懸鋼質護心鏡,鏡四周飾鋄金雲龍紋。兩袖用金絲條編織,袖口月白緞繡金龍。裳分左右,腰以布相連,裳面以金葉片、金帽釘、彩繡龍戲珠紋相間排列。
胄,牛皮胎髹黑漆,頂镂空金龍寶蓋嵌珍珠,前後梁鋄金雲龍紋並飾以珍珠,梁中飾金剛石螣蛇。胄體有鍍金梵文三重計44字,間金璎絡紋。據《清內務府檔案》載,胄镌梵文意為“心咒詛念觀世音菩薩”。胄上植纓,纓頂端金累絲升龍托大東珠,纓管飾金蟠龍紋,四周垂大紅片金、黑貂纓24條。
御用甲胄裝飾華貴,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主要用於大閱。這套乾隆大閱甲胄,雖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艷。



禦用甲胄裝飾華貴,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主要用於大閱。這

套乾隆大閱甲胄,雖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艷



齊梅針箭
齊梅針箭,清,長93.5cm。
箭為清代軍事及狩獵的必備之物,是重要的武器之一。清代箭的種類名目繁多。齊梅針箭,箭镞鐵質,頭部平,镞狹長,端橫平,箭桿楊木質,桿首飾黑桃皮,箭羽以雕羽為之,栝染朱。此種箭為清代皇帝圍獵時所使用。



齊梅針箭,清,長93.5cm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清乾隆,長100cm,最寬處9cm。清宮舊藏。
鞘木質,外蒙紅鲨魚皮,首尾飾件及中部劍箍均為鐵鋄金,镂雕吉祥圖案。劍柄木質,纏黃絲绦,劍革及柄頭亦為鐵鋄金。劍身鋼質,刃底部鑲嵌金、銀、銅三絲組成的圖案:一面為隸書“地字一號”及劍銘“出雲”;另一面為隸書“乾隆年制”及與本劍劍銘含意相吻合的圖象。
據《造辦處活計檔》記載,從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訖,清宮造辦處共造御用刀、劍各30把,此為“地”字號劍中的第一把。此種刀劍,主要為乾隆皇帝收藏和賞玩。其工藝精良,裝飾華美,是寶劍中之上品。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清乾隆,長100cm,最寬處9cm。清宮舊藏



皇帝御用弓
皇帝御用弓,清,長145cm,最寬處25cm。清宮舊藏。
弓木質,胎面貼以牛角,再以筋膠加固,外貼金桃皮,飾以黃色菱形花紋。弓為雙曲度弓形,弓梢處置牛角質墊弦(已脫落),弓中部鑲暖木一塊,以便於手握。弓弦以牛筋制成,外纏絲線。
清代,騎射被看作是滿族的長技,弓為軍事及狩獵的必備之物,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此弓為乾隆皇帝北狩圍獵時使用之物,牛角面上镌刻滿、漢文:“乾隆二十二年帶領准噶爾投降眾人木蘭行圍上用寶弓在依綿豁羅圍場射中一虎



皇帝禦用弓,清,長145cm,最寬處25cm。清宮舊藏





琉球刀
琉球刀,清乾隆,長99 cm。清宮舊藏。
刀鞘髹黑漆,刀柄鐵質,外纏黃色绦帶,護手部黑漆處髹金黃色櫻花及鳳紋。刀柄處拴羊皮條簽,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墨書:“乾隆二十二年琉球國恭進黑漆鞘腰刀一具。”乾隆二十二年為1757年。


琉球刀,清乾隆,長99 cm。清宮舊藏



乾隆天字三號“孔純”刀
乾隆天字三號“孔純”刀,通長94cm,青玉柄12.5cm,重18兩。
此刀護手為鐵鋄金镂空如意圓盤,內有四條可活動的奔龍,青玉柄,木質蒙金桃皮鞘。腰刀屬於冷兵器,其設計獨特,造型莊重,紋飾美觀,制作精細,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刀、劍的傳統式樣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內務府造辦處制作冷兵器最高技術水平。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谕令內務府造辦處設計制作御用刀、劍各三十把。此種腰刀,主要為乾隆皇帝收藏和賞玩。


乾隆天字三號“孔純”刀,通長94cm,青玉柄12.5cm,重18兩


土爾扈特腰刀
土爾扈特腰刀,通長85cm。清宮舊藏。
刀柄頭銀質,圓形。柄中部一面嵌紅珊瑚一顆,另一面為一銀質圓環。鞘由鲨魚皮和牛皮相間制成,中有銀線相隔,呈螺旋狀。鞘上綴白色皮條一塊,上書滿、蒙、漢三種文字,字跡已不清楚,然“渥巴錫進”幾字仍依稀可辨。
明末,居住在西北的厄魯特蒙古分為四部,即准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及土爾扈特部。隨著准噶爾部的日益強大,土爾扈特部不斷受其侵擾,為了避免被准噶爾部吞並,1628年,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和鄂爾勒克的率領下,舉部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一帶居住。從此,他們在遠離祖國的異鄉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
身處異鄉的土爾扈特人民倍受沙俄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無時不在思念祖國。同時,祖國也沒有忘記他們。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圖理琛為首的使團奉康熙皇帝之命遠赴俄羅斯慰問土爾扈特部,這更堅定了土爾扈特人民回歸祖國的決心。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年僅27歲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率部眾三萬多戶、約十七萬人開始了行程萬余裡、回歸祖國的偉大壯舉。一路上,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沖破沙俄數萬軍隊的圍追堵截,付出了巨大犧牲,終於在1771年夏季回到祖國。乾隆皇帝聞訊異常高興,對土爾扈特部的義舉給予了高度贊揚,並就土爾扈特人民的生產、生活進行了周到細致的安排,使之安居樂業。
同年九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多次接見並宴請渥巴錫等人。渥巴錫遂將祖傳腰刀進獻給乾隆皇帝。


土爾扈特腰刀,通長85cm。清宮舊藏



遏必隆腰刀
遏必隆腰刀,清康熙,鞘長94cm,刀長60cm。清宮舊藏。
刀鞘木質,外蒙綠鲨魚皮,紫呢刀套。刀把上系一鹹豐年制象牙牌,一面镌:“遏必隆玲珑刀一,乾隆十三年賜經略大學士公傅恆平定金川用過”;另一面刻“鹹豐”印一方,並“神鋒握勝”四字。
此刀最早的持有者為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遏必隆死後,刀入宮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戰爆發,遏必隆之孫,時任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要職的讷親以經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敗,乾隆怒奪其職,派大學士傅恆取而代之,並賜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傅恆在軍前用遏必隆刀將讷親正法。
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鹹豐帝派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率軍出征,行前,特賜遏必隆刀,以壯軍威。然而遏必隆刀並未給戰局帶來轉機,不久,賽尚阿也因指揮不利被奪職。


遏必隆腰刀,清康熙,鞘長94cm,刀長60cm。清宮舊藏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