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為什麼關羽滿門被殺?你看張飛老婆是誰?
公元263年,劉禪率領群臣向鄧艾投降,蜀國由是滅亡。
那時,張飛和關羽的後代都在幹什麼呢?
關羽生有兩子,關平和關興。關平當時一直跟著父親關羽,鎮守荊州,襄樊之戰後,又同落入孫權之手,父子倆一起慷慨就義。次子關興深得諸葛亮器重,年紀輕輕便官至侍中、中監軍,不過幾年後便病逝了。
蜀亡後關羽滿門被殺,仔細研究有兩點原因。
一、表面原因:
襄樊之戰,龐德被關羽擊敗,寧死不降被關羽所殺,龐德之子龐會隨軍伐蜀,蜀亡後,為父報仇殺害。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與劉備會獵漢中,曹操大敗,上將夏侯淵被劉備軍斬殺,漢中全境落入劉備之手。曹操惱羞成怒,下令曹仁與龐德進攻關羽的荊州軍。效果曹仁所部被關羽打敗,水軍被全殲,曹仁無奈恪守樊城,龐德屯兵於樊城以北十裏以拒關羽,曹操派于禁率領七萬雄師前去增援。效果,關羽引漢水以灌于禁軍,水淹七軍,威震中原。生擒于禁、龐德,于禁投降,龐德寧死不降而被關羽所殺。
龐德死後,追諡為壯侯。曹操封龐德二子為列侯,曹丕即位後,感龐德忠義,為龐德之子龐會兄弟四人進爵關內侯。正始四年(243年),立義將軍龐德從祀於魏太祖廟庭。可以看出來,魏國對於龐德忠義行為是大加讚賞的,在這種氣氛下無疑加重了龐會的殺父對頭關羽一族的憤恨,所以隨軍伐蜀後,公報私仇,殺盡關氏一族,血祭父親在天之靈。
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二、深層原因:
蜀國投降魏國,鄧艾實行保境安民政策,對蜀國大臣實行優待,關氏一族在是蜀國名譽極大,盡滅關氏,很有可能關氏一族拒絕投降,招致鄧艾不滿,因而縱容部將龐會的復仇行為
世人挖苦劉禪,原因就是其面臨鄧艾雄師兵臨成都,不戰選擇出城投降。蜀國在面臨鄧艾雄師時,朝中大臣就分為投降派與拒降派兩派,爭論不休。最終劉禪選擇聽從投降派大臣譙周、張紹的建議,率領太子、諸王、大臣及群臣反綁自己,擡著棺材前去鄧艾軍營,請求投降。鄧艾手持符節解開了蜀國一眾人的繩子,燒掉了棺材。
鄧艾約束士兵,對蜀國軍民秋毫無犯,只管撫慰蜀國黎民。而且將陣亡的魏國士兵與蜀國士兵一同埋葬,以此證明蜀國納入魏國國界,今後乃一國之民。鄧艾的種種做法是十分切合魏國高層的意願的,因為他們想拿善待蜀國的誠意來說服吳國歸降,究竟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兵家上策。
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禦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大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台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三國志》
所以,蜀國投降後,鄧艾是盡一切措施撫慰蜀國軍民。而且關羽在蜀國的職位可想而知,其子孫的在蜀國的威望還是很大的。對黎民都極為撫慰,不幸能對聲望大的關氏家族痛下殺手,究竟關氏一族也是蜀漢勛貴,貿然殺害關氏一族只能是弊大於利,且龐會只是一小小關內侯,不敢貿然行動。究竟國家利益永遠淩駕於小我私家利益之上。可是龐會殺害關氏一族,顯然是獲得魏國高層的默許的。究其原因很有可能關氏一族,拒絕投降,不與鄧艾互助,鄧艾恐生變故,便找個復仇理由讓龐會屠滅關氏一族。
可是身為「五虎上將」之一的張飛不僅沒被曹魏下殺手,反而和劉禪一樣繼續榮華,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還是因為張飛背景夠硬。
《三國志》中《魏略》記載:
「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為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後。」
這段話中包含著兩個重要信息,「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後」。這段話交代了張飛妻子和女兒的身份,一個是夏侯淵的侄女,一個是劉禪的皇後。
張飛的妻子夏侯氏
《三國志》中記載,張飛一次外出時意外遇見同是外出的夏侯淵的侄女,但當時張飛以為她是平民之女,便將她娶回家。張飛做夢也想不到他當初娶的女子是東漢著名將軍夏侯淵的侄女,如果當時就知道夏侯氏身份的話估計張飛還會有些猶豫到底要不要娶她。夏侯淵早年便開始跟隨曹操作戰,一生都對曹操盡職盡責,而張飛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曹操和劉備又是敵對關係,那娶夏侯氏其實就意味著娶敵方重要將領之親屬,這打仗時如果遇到妻子娘家人豈不要兵戎相見?
早前,兩國打仗之時,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難免會有一點為難。可後期在蜀國被滅之時,妻子所帶來的優勢就展現出來了。當時,為了永除後患,很多蜀國舊臣都被殘忍抄家,而魏軍將領卻顧及張飛妻子是夏侯淵的侄女而放過張飛一家,魏國君王還賜其榮華富貴,讓他們安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