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朝: 漢諾威
漢諾威王朝(Haus Hannover),是于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
起源
漢諾威王朝是德國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稱爲布朗史維希王朝漢諾威分支。漢諾威王朝和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前身,都是韋爾夫王朝,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公爵獅子公爵亨利。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爲呂讷堡公爵(Herzog von Lüneburg)。
布朗史維希王朝呂能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後,在1692年成爲漢諾威選侯國。自此以後,王室人員以國爲姓氏,改稱爲漢諾威分支,亦即是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選帝侯
169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委任布朗史維希-呂能堡公爵爲第9位世襲選帝侯,是爲漢諾威選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員當選皇帝的勝算機會。自此以後,布朗史維希-呂能堡公爵及其後代便以封國爲姓,改姓漢諾威。
自1714年起,漢諾威選帝侯開始兼任英王,漢諾威和大不列颠王國以及愛爾蘭結成共主邦聯。
而漢諾威選帝侯國,在1803年被法軍占領,直至1814年拿破侖倒台後,漢諾威在列強同意下,被升級爲王國。
漢諾威國王
1814年10月,維也納會議上決定,爲了給予英王在德國事務上的發言權,決定将漢諾威選帝侯國提升爲漢諾威王國,并與英國組成共主邦聯。
但這個共主邦聯很快瓦解,當1837年英王威廉四世駕崩後,英國王位傳給了血緣關系較近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但因德意志地區施行撒利法,禁止女性繼承王位。維多利亞三伯父的漢諾威王位傳給了她的五叔坎伯蘭公爵。但此時,普魯士已經開始密謀統一德國的大業。1866年,普奧戰争期間,普魯士突然派兵占領漢諾威王國,并改編爲普魯士的一個省。漢諾威王國滅亡。
英國國王
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後裔被逐離英國。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安妮陸續繼位,但不幸地二人駕崩後都無存活子嗣可繼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長子夭折後,英國國會爲避免英國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過1701王位繼承法/1701嗣位法,規定:
若1689權利法案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而亡後,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漢諾威選帝侯夫人蘇菲亞和她的新教後代繼承。
這部法律,令當時在英國王位繼承序列頭50名的王室成員都失去王位繼承權。雖然,法案導緻數次因王位争端而起的沖突,但位于王位繼承序列第52名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George I),最終于1714年繼位爲大不列颠國王及愛爾蘭國王,直至1727年駕崩。而大不列颠王國和愛爾蘭王國于1801年合并,組成大不列颠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大英帝國和印度女皇
遠在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時期,英國就開始實施對外擴張政策。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殖民疆域達緻最廣,也曾一度是全球唯一的工業化強權。但英國在法律上一直不是“帝國”,因爲英國君主一直僅稱國王/女王,而非皇帝。因此大英帝國一直是一個“非正式帝國”。
據說,維多利亞女王因爲她在俄國和德國的親戚,都可以稱爲皇帝,而自己的國家比他們的強大多了,也隻可稱爲女王。女王的其中一位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有見及此,便借英國剛滅印度莫卧爾帝國,于1877年1月1日,上印度女皇之尊号與維多利亞女王。自此,英國君主有了帝号,大英帝國借印度成了真正的帝國。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其長子愛德華繼位,由于愛德華冠父姓,漢諾威王朝在英、印等地的統治正式結束。因此漢諾威王室僅有維多利亞一人擔任過印度女皇(1877年-1901年)。此後,帝位随英國王位傳予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