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書所記載, 蒙古共有三次西征. 分別為成吉司汗征花剌子模, 拔都征歐, 及旭烈兀征阿拉伯世界. 三次爭戰使用的戰略並不太相同. 但是一般認為以第二次的拔都西征對西方世界的影響最為深遠.
拔都西征, 又名長子戰爭. 這是因為拔都身為成吉司汗的長孫(長子的長子), 同時所率領的部隊將領都是蒙古各部族長的長子, 主要將領除了赤兀長子-拔都, 還有察合台長子拜答兒、窩闊台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以及諸王、那顏(蒙古軍元帥稱號)、公主駙馬的長子. 由於蒙古軍制中, 長子多半率領精銳部隊, 可以說拔都率領的是蒙古軍的菁英. 其兵力達十五萬, 又是能征慣戰的雄師.
PS) 我先前的回答有一點錯誤, 2萬的兵力只是拔都自己的軍力. 再加上蒙古諸王的兵力, 征歐總兵力應達15萬才對.
戰術 :
首先看蒙古軍的裝備. 蒙古軍以輕騎兵為主力, 但是仍有少數重騎兵的配備. 蒙古騎兵的標準配備是皮甲或是鏈甲/鱗甲, 鐵盔, 木製中小型盾, 角弓或是複合弓, 兩袋箭矢(每袋30支), 長矛, 以及馬刀. 其中最致命的武器為弓箭.
蒙古騎兵的戰術並不講究正面突擊, 而是利用弓箭先行遠射.拔都西征發生於1236年, 此時歐洲尚未發展出製鋼技術(歐洲一直到15世紀初才能製造鋼甲), 以當時的鐵甲冶金技術來看, 即使是歐洲王公貴族所能配備的最好甲冑, 也抵擋不住配有鋼製箭頭, 射程能達300公尺的蒙古勁矢, 因為蒙古複合弓的威力與英國長弓不相上下, 但是能在馬上使用. 一名熟練的射手, 能在1分鐘內射出8-10支箭. 相對的, 歐洲聯軍雖有弓箭手及弩弓部隊, 但是弩弓的上箭速度太慢, 1分鐘最多能射出1-2支箭.
蒙古軍的戰法是以靈活的騎兵, 先前進誘敵突進, 再分散到兩翼. 由於歐洲重騎兵不如蒙古騎兵的靈活, 又不能彎弓射箭. 步兵更糟, 歐洲步兵戰術的典型是以重裝步兵的方陣進擊, 對側面的攻擊應變力很弱, 很容易陷入半包圍的態勢. 此時, 蒙古軍可以切斷敵軍前衛, 或是攻擊其側面, 或是繞到背後夾擊. 就算重騎兵的突擊強勁, 也可以故意引誘他們前進, 等到戰列拉長後, 再以弓矢消滅.
蒙古的行軍也有其獨特之處, 騎兵都會配有3-5匹以上的馬, 輪流換乘以節省馬力. 此外, 蒙古亦有獨特的乾肉為乾糧. 能將近5公斤的鮮肉, 乾製成一個人頭大的皮袋可以裝下的體積, 此種乾糧能使蒙古軍行進間也能在馬上進食.
戰略 :
就戰史的記載, 拔都先在迦勒迦河與俄羅斯決戰,大敗突厥與俄羅斯聯軍, 迦勒迦河一役, 俄羅斯有份量的王公貴族幾乎全數被殺.
其後由於各將領的意見不一, 決定兵分三路. 北路由察合台部軍進攻波蘭, 南路由窩闊台部軍進攻羅馬尼亞地區, 中央由赤兀部及拖雷部軍攻打匈牙利. 北路軍首先擊敗波蘭軍, 並在華爾斯達特平原大破日耳曼聯軍, 中路及南路軍的進攻也很順利. 最後歐洲聯軍與蒙古軍三路大軍於多瑙河畔決戰. 但是比起蒙古軍的精強, 歐洲聯軍雖達20多萬的兵力, 但是指揮系統不一致, 變成是以2-3萬的軍力各自為戰, 被蒙古軍快速的切割成數塊, 並分別擊破. 此戰中, 歐洲有名的諸侯貴族大半戰死. 蒙古軍原已逼近維也納30公里處, 此時窩闊台大汗的死訊傳至, 拔都及蒙古諸王只好撤軍以決定汗位.
就士兵素質而言, 與其說蒙古士兵耐戰, 還不如說是歐洲及俄羅斯諸軍太不耐戰. 蒙古軍由部落軍制崛起, 全民皆兵, 意識團結, 諸王及王子都是久歷軍旅的宿將. 反觀歐洲, 世襲貴族未必知兵, 長久以來相互爭戰, 聯軍間缺乏互信及統一的指揮系統. 士兵們又是由農民強徵而來, 或是花錢僱用的傭兵. 訓練程度不一, 更別提當時的歐洲尚處於技術不發達的時代, 武器裝備也不比蒙古好. 祇有人多而已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