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清朝的服飾
[打印本頁]
作者:
樂樂
時間:
2010-12-28 11:13
標題:
清朝的服飾
滿族雖然形成于17世紀初,但她的先世卻可以從金代、明代的女真人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長期居住在我國東北邊疆的一支古老民族,他們以狩獵 為生,是滿族的先人。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女真人習俗是“好白衣,留顱後發,辮發垂肩,系以色絲,婦人盤髻”,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 獵的民族”。狩獵時,常以“樺皮為弓,吹呦呦之聲,呼麋鹿而射之”。所以每當白雪皚皚的冬季來臨之際,他們都以“皮毛為衣,非入室不撤”。
二、 滿族的穿衣打扮
1、滿族的髮式。滿族髮式與漢族有很大區別。漢族留全發,滿族則按照其本民族習慣,男子“半剃半留,辮發垂肩,系以色絲”。滿族婦女編髮髻,已婚女子 的髮式和名稱很多,如辮發盤頂的“大盤頭”;形成兩角的“架子頭”;頭頂梳成左右橫寬一尺,高約八寸的“兩把頭”,也稱“如意頭”,這是滿族婦女最典型的 髮式。
2、滿族有穿皮衣的習慣。滿族為騎射民族,擅長狩獵,所以不分貧賤,皆用毛皮為衣。富者秋冬以“貂、青鼠、狐或羔羊皮”,貧者用“牛馬豬羊犬或麋皮為褲為衫”。1644年滿族入關後,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的提高,在滿洲貴族階層裏,穿皮衣之風更是有增無減。
3、滿族有穿箭袖、箭衣的習慣。箭袖一般稱為馬蹄袖,滿語稱“哇哈”,是滿族袍褂中很有特點的一種衣袖。箭衣,是一種帶有馬蹄袖的外衣,以前是狩獵、打仗的服裝,尤其適應冬季騎射。馬蹄袖覆蓋在手背上,無論是挽韁馳騁,還是盤弓搭箭都可以保護手背不致凍壞。
4、滿族人喜歡穿“旗袍”和“缺襟袍”。旗袍意為“旗女之袍”。早期在東北地區時,是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的衣服,可以做成單、夾、皮、棉等各 種樣式。清朝統一全國以後,旗袍主要為婦女穿用,樣式有所發展並講究裝飾。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裏的下半截彩繡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 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另外,還有一種顯示民族特點的衣袍叫做“缺襟袍”,袍子的右前襟缺一尺左右,可以用紐扣連在裏襟上,是為了騎馬 方便。
5、滿族人喜歡佩飾。在滿族的習俗裏很講究戴佩飾,其中荷包、香囊等是最常見的飾物。荷包滿語稱“法都”,滿族掛“法都”的歷史由來已久。至於民間對荷包 的用途也很多,除平常掛戴之外,如母親大壽、孩子滿月,過禮、迎親等事,甚至青年男女定情也都離不開荷包作禮品和信物。
三、 清代民間服飾
“鑲滾彩繡”是清代民間服飾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婦女服裝中表現的更為突出。“鑲滾繡彩”是指在服飾上不僅講究鑲嵌各種彩牙兒和花絛,而且還加上刺繡,就是農村婦女的頭巾、圍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種彩色絲線刺繡一些花邊圖案。
1、袍、褂。清代滿族人經常穿的馬褂是清代比較盛行的一種外褂。它用料節省,製作和穿著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原因。清代袍 褂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狀,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顯得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褒衣博帶式的衣冠,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2、帽子。清代百姓喜歡戴帽子。大致分為: 暖帽、涼帽、便帽和女子戴的坤秋帽。所謂暖帽,是冬季所戴,圓形,帽檐為上翻形,帽頂有紅縵作為裝飾。涼帽,無簷,形狀頗像東北農村醬缸上的缸蓋“醬鬥 篷”。便帽,俗稱“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種帽子,老幼皆戴,六瓣縫合而成,帽頂要綴上一個絲絨結成的“大疙瘩”,俗稱“算盤結”。為了區別帽子的前 後,還要在帽邊的正中間釘上一個明顯的標誌——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寶石來裝飾。坤秋帽是一種婦女所戴的帽子,式樣與男子的暖帽相似,也為皮簷上仰。帽 頂多用紅色、藍色、紫色緞子作面,頂上有蓋花,多用刺繡或金銀為裝飾。
3、坎肩。南方稱馬甲,因它穿起來方便、護心而受到清代男女老少的喜歡,而且還往往把它套在長袍外面穿著,無形中起到一種裝飾作用。按衣襟造型分三種: 大襟、琵琶襟、一字襟。其中“一字形”前襟的叫“巴圖魯坎肩,”滿語意為勇士穿的馬甲,多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4、裙子、褲子。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襇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 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繡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 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光緒後期的裙裝又出現了在裙子上加飄帶,尖角處綴以金、銀、銅鈴,行動起 來,叮噹作響。清代女裙以紅色為貴,喜慶時節多穿紅裙,這種服色偏好影響至今。
5、靴、鞋。清代男子普遍穿靴子,這也是騎射民族生活的一種反映。滿人入關以後,由於氣候暖和,經濟狀況好轉,人們便不再穿笨拙的皮兀勒,而用布料制靴了。按清朝規定,只有入朝的官員才允許穿方頭靴。所以民間男子一律穿尖頭靴,貧富之間樣式相同,僅用料不同。
清代婦女講究穿高跟木底鞋,尤其在滿族貴族婦女中更為普遍。這也是清代最有特點的一種鞋,後來稱為“旗鞋”。其樣式是將高跟安放在鞋的中央,一般有三 寸多高,木頭跟,用白布包裹,不著地的部分大多用刺繡或串珠等方法加以裝飾。根據木底的形狀分“花盆底”和“馬蹄底”兩種。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