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赫梯帝國之鐵器先鋒
[打印本頁]
作者:
babycry1
時間:
2010-1-12 11:09
標題:
赫梯帝國之鐵器先鋒
赫梯(Hittie)是位於安納托利亞的亞洲古國。講赫梯語的赫梯人和西元前2000年代遷來的講涅西特語的涅西特人共同創造了赫梯國家。赫梯王國西元前2000年代興起于小亞細亞這一古老的文明地區。小亞細亞是近東文明與愛琴文明聯繫的橋梁和紐帶。亞述人曾經于西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在小亞細亞建立了若干商業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尼什商業公社。亞述人還把楔形文字帶到了小亞細亞。
形成于西元前19世紀中葉的赫梯國家當初只是若干小國。人們知道的最早的統治者是庫薩爾的皮哈納及其子阿尼塔。在皮哈納時期,庫薩爾毀滅了涅西特人的哈圖什城,其子阿尼塔兩次戰勝了皮烏斯提統治的赫梯人的國家,並征服了普魯斯漢達。阿尼塔時期,已不復存在亞述商業殖民地。
赫梯國家記載自己的歷史從庫薩爾的另一位統治者拉巴爾納時開始。拉巴爾納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的地區,使赫梯國家的版圖從地中海擴大到黑海。拉巴爾納二世(哈圖西裏一世)使北部敘利亞的阿拉拉赫臣服於自己,還戰勝了該地區的烏爾蘇和哈蘇這兩大城市。此時“赫梯”作為一個國家的名字開始用於表示整個赫梯人的國家。
拉巴爾納二世死後,赫梯發生了所謂“王子們的奴隸的起義”。即被庫薩爾征服的地區人民的起義。王親貴族們在哈圖什爾一世的繼承者穆爾西裏一世的聯合下,鎮壓了這次起義,並遷都哈圖什。他野心勃勃地把征服的矛頭指向了兩河流域南部,于西元前1595奪取並毀壞了巴比倫城。哈圖什爾和穆爾西裏兩人的征服活動使赫梯國家成了當時近東地區的一個大國。
穆爾西裏一世死於宮廷陰謀,赫梯王國陷入王位爭奪的內戰之中。赫梯國王鐵列平于西元前16世紀後期進行了改革,解決了赫梯王國的王位繼承問題。改革前的赫梯國王的權力受到彭庫斯會議(公民會議)和圖裏亞斯會議(貴族會議)的制約。這兩種會議有權決定王位繼承,還管理司法等事務。王位繼承問題常常造成政治上的動亂。
鐵列平確定了王位繼承的原則,即首先應由長子繼承王位,長子如果不在,由次子繼承,依此類推;如果沒有王子繼承,就讓長女選擇丈夫做國王。王室內部互相爭鬥殺戮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國王不得任意殺戮其兄弟姊妹,王室內部糾紛由彭庫斯會議做出裁決,國王親屬犯了罪,只由其本人負責,不得牽連其家屬,也不得沒收其財產。
西元前15世紀末至前13世紀中葉是赫梯歷史上的新王國時期,正值赫梯王國最強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編制了《赫梯法典》。在國王蘇庇路裏烏瑪一世統治時期,赫梯摧毀了由胡裏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的實力,攻佔了米坦尼王國的首都瓦努坎尼,扶持了傀儡國王。他自己的兒子也成為其他一些小國的國王。
赫梯王國(紅色)于大約西元前1290年的最高峰時期,與埃及帝國(綠色)接壤。
赫梯在新王國時期在敘利亞同埃及進行了爭霸戰爭。霍連姆赫布、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這些埃及第19王朝前期的法老們同赫梯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交戰雙方在卡迭石戰役中受到慘重損失。在赫梯新王哈圖西裏二世執政時,赫梯同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在西元前1283年締結了和約。西元前1246年,國王哈圖西裏三世採取和親政策,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後來發現于埃及卡納克廟宇墻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繪了當時埃及法老迎娶赫梯公主的情景。
西元前13世紀末,“海上民族”席捲了東部地中海地區,赫梯王國亦被其肢解。西元前8世紀,殘存的赫梯王國被亞述帝國所滅。
赫梯人是一個習慣於征戰的民族,世代征戰讓赫梯人認識到沒有強勁的軍隊是不行的。赫梯歷代國王保持有一支人數多達30萬的軍隊。他們的武器先進,使用短斧、利劍和弓箭。赫梯人在冶鐵方面頗具名氣,是西亞地區最早發明冶鐵術和使用鐵器的國家,也是世界最早進入金屬時代的民族,赫梯王把鐵視為專利,不許外傳,以至鐵貴如黃金,其價格竟是黃銅的60倍。赫梯的鐵兵器曾使埃及等國為之膽寒。赫梯人打擊敵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戰車;在戰場上,他們驅趕披著鐵甲的馬拉戰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使來敵聞風喪膽。
在赫梯王國裏,婦女享有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婦女所享受不到的權力和自由。赫梯法律充許婦女和男子一樣擁有職業;皇家的文件和國寶顯示國王和王后共用大權,赫梯王朝的某??
* 舊王國(Old Hittite Kingdom) (前1750年 - 前1500年) 哈圖什(Hattusa)成為首都
* 中王國(Middle Hittite Kingdom) (前1500年 - 前1450年)
* 新王國(New Hittite Kingdom) (帝國) (前1450年 - 前1180年): 蘇庇路裏烏瑪一世征服敘利亞; 穆瓦塔裏(Muwatalli)進攻埃及(Kadesh)
赫梯:首先發明冶鐵技術的民族
首先發明冶鐵技術的民族 早期鐵器時代在青銅時代之後,但人類知道鐵,並不比認識青銅晚。在埃及前王朝時期的墓葬及烏爾王陵裏,就出土過鐵,而埃及前王朝還處在銅石並用時代,烏爾第一王朝時期也只是剛剛進入青銅時代。不過當時的鐵大多是隕鐵,所謂人工製品,只是偶然熔化鐵礦石得到的。真正的人工鐵到西元前1400年左右才出現,冶鐵技術的發明者,是小亞細亞東部山地的赫梯人。
赫梯人生活的地方銅礦不多,鐵礦很多。他們採用古埃及人煉銅的方法,在向爐中投入銅礦石時,有時混雜一些鐵礦石(有的地方銅和鐵會形成共生礦),這時,礦石中的鐵會被高溫熔爐中的一氧化碳還原出來。有時,人們在盛產鐵礦的地方修造煉銅爐,常常用堅硬的鐵礦石砌爐壁,這些礦石中的鐵也會被還原出來。當爐壁疏鬆的時候,被還原出來的鐵塊就會掉下來。由於冶煉爐的溫度大約為1100℃,低於鐵的熔點1593℃,一氧化碳還原出來的鐵的形狀,便基本上與原來的鐵礦石一樣,只不過百孔千瘡,人們稱之“海綿鐵”,而研究科學史的學者把人類最早煉出的這種鐵稱為“塊煉鐵”,“塊煉鐵”很容易與銅區別,它不會與熔化的銅混在一起。
赫梯人逐漸發現,這些黑灰色的塊狀物體有用,把它們重新加熱反復鍛打,排出其中的雜質(今天人們知道,這些雜質主要是二氧化硅和礦石中沒有被完全還原的氧化鐵),疏鬆的鐵塊即變得密實而有韌性,可以做成器皿、工具和武器。人們開始採用煉銅的辦法煉鐵礦石,世界上最早的煉鐵技術便宣告誕生。
大約在西元前1300年以後,赫梯人改進了冶鐵技術,能夠大量製造更為廉價而有效的武器。其他地方的人們曾經嘗試澆鑄鐵模,但是澆鑄而成的鐵器太脆弱,不適合用作工具或武器。赫梯工匠們發現,如果把鐵在炭質的架臺上加熱,再用錘子錘打成型,就可以鑄造出特別堅韌的鐵器。赫梯人鍛造鐵器的方法迅速傳播開來,特別是在西元前1200年帝國崩潰後,赫梯工匠向四處移民,把這種技術帶到了世界各地,最後傳遍了整個歐亞大陸(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獨立發展出冶鐵技術)。赫梯人既不是馬車的創造者也不是鐵器的發明人,這兩種技術最初都源自美索不達米亞,但是他們對已有技術不斷創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人民所接受。
鐵器發明後,因赫梯國王嚴禁冶鐵術外傳,在一段時間裏,鐵的產量極少,價格昂貴,鐵器只被當作珍貴禮品在一些國家的宮廷裏傳送。赫梯王把鐵視為專利,不許外傳,以至鐵貴如黃金,其價格竟是黃銅的60倍。赫梯的鐵兵器曾使埃及等國為之膽寒。赫梯人打擊敵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戰車;在戰場上,他們驅趕披著鐵甲的馬拉戰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使來敵聞風喪膽。西元前1595年,手持鐵制兵器的赫梯人遠征兩河流域,把巴比倫城洗劫一空,直接導致古巴比倫王國的滅亡。
直到前13世紀赫梯王國滅亡,鐵的壟斷被打破,人類歷史上的鐵器時代才真正來臨。與赫梯臨近的今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希臘地區首先學會了冶鐵,這些地區在西元前10世紀用鐵已很普遍。以後,冶鐵術經敘利亞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和北非,又經希臘傳到東歐和西歐。
銷聲匿跡的民族 赫梯文明之謎
與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文明相比,赫梯文明似乎顯得單薄了些。在漫長的歲月裏,它的名字鮮為人知,只在《聖經·舊約》裏留下些許零星的記載,後世的人們甚至懷疑它的真實存在。
人類文明演進至今,歷史的責任感不時地催使史學家們尋根究底,追溯源頭。當我們陶醉於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輝煌燦爛的古希臘羅馬文明無窮的魅力之中時,可曾想起在這些古老文明之間架設溝通橋梁的人們。沒有他們,人類的文明將是另一番模樣。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轉瞬即逝的赫梯人,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
babycry1
時間:
2010-1-12 11:10
赫梯人沒有留下多少自己首創或獨創的文化成就。在文學上,他們的成就主要是神話,但其中許多是根據古代蘇美爾人的創世和洪水傳說改編而成的作品。赫梯的宗教也照搬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多神崇拜。宗教活動包括占卜、獻祭、齋戒和祈禱,不具備倫理意義。赫梯人用帶有自己特色的楔形文記述自己印歐語系的語言,這是仿傚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的成果。他們用於銘刻和印章的象形文字,則極可能是受赫梯人原始圖畫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影響的結果。赫梯人也沒有出色的藝術才能。
的確,有許多別人擁有的它卻沒有,但也有一些則是別人沒有而它獨具的。赫梯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當屬法律體系。以《赫梯法典》為代表的赫梯人法律,要比古巴比倫的法律更人道,判處死刑的罪過不多,更沒有亞述人法律中那些諸如剝皮、宮刑、釘木樁等酷刑。取而代之的是讓大多數罪犯向他們的受害人提供某種形式的賠償。例如,一個謀殺犯必須向受害者家屬提供鉅額賠償。此外,與同時代出現的其他文明一樣,赫梯人也蓄用奴隸,通常都是捕獲來的戰俘。但是在赫梯社會裏,奴隸也享有某些權利,他們被允許擁有財產和贖買自身的自由。而且,在赫梯王國裏,婦女享有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婦女所享受不到的權力和自由。赫梯法律允許婦女和男子一樣擁有職業;皇家的文件和國寶顯示國王和王后共用大權。赫梯王朝的某一時期,曾有王后單獨臨朝統治的記載。赫梯人供奉的最高神明是風雨雷電之神和太陽女神。但與歷史上其他文明不同的是,他們也容忍別的宗教信仰。他們被稱為“萬神的民族”,因為他們允許信仰敘利亞、巴比倫和其他國家的神,並把這些神請進了自己修建起的萬神殿裏。在赫梯王國最後的幾個世紀裏,赫梯的國王也被認可為眾神之一。赫梯人的藝術才華雖不出眾,但他們的雕塑作品新穎生動,尤其是石壁上的浮雕作品。城門和王宮門旁,一般都雕有巨大而生動的石獅。建築材料則多用巨石,明顯優於兩河流域所使用的土坯。
令我們不能小視的是,赫梯人有自己獨特而輝煌的歷史。
在今天土耳其境內一個名叫巴卡科依的地方,有一座廢墟遺址。早在西元前1950年,這裡就已經矗立起城堡和定居點了,它的居民稱之為漢梯息,意為漢梯人的土地。他們的城堡建於山丘之上,兩面有陡峭的峭崖保護,易守難攻,他們就在這裡世代生息。西元前18世紀晚期,一支好戰部落遷徙而來。沒人知道他們從哪來以及如何遷徙而來,只知道這支部落中的一支突然向漢梯人發難,將漢梯息夷為平地。漢梯息的領袖痛失家園,於是詛咒那些還膽敢在這塊土地上定居的人們。然而這個外來的民族置若罔聞,一個世紀不到,他們中的一支就重建了漢梯息,而且將之命名為漢梯沙,使它成為自己的首府。這個部落的領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漢梯沙裏,意為“漢梯沙的國王”,由此建立了一個王朝,這就是赫梯王國的開始。他的臣民被稱為赫梯人。採用被征服者的名字來奠基立國,古往今來都比較罕見,這個民族真有些讓人不可思議。
這是一個習慣於征戰的民族,很快將國土擴展到了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可他們還不滿足。西元前16世紀中葉,赫梯王國先征服了安納托利亞以南的敘利亞,然後又揮師南下500英里,企圖征服巴比倫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首府。後來由於王國後方出現內訌,赫梯軍隊才迅速回撤。西元前1564年,赫梯軍隊攻陷巴比倫城,掠走大批俘虜和財寶,主神馬爾杜克的金像也未能豁免。西元前15世紀末至西元前13世紀中期是赫梯最強盛的時期,此間赫梯人摧毀了由胡裏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並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機奪取埃及的領地,與埃及爭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們都與赫梯交過手,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赫梯與埃及的軍隊會戰于卡迭什,雙方損失慘重,結果于西元前1283年締結和約。與埃及的爭霸,使赫梯元氣大傷。西元前1246年,國王漢梯沙裏三世採取和親政策,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後來發現于埃及卡納克廟宇墻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繪了當時埃及法老迎娶赫梯公主的情景。
世代征戰讓赫梯人認識到沒有強勁的軍隊是不行的。為了保衛家園,進行對外擴張,赫梯歷代國王保持有一支人數多達30萬的軍隊。他們的武器先進,使用短斧、利劍和弓箭。赫梯人在冶鐵方面頗具名氣,是西亞地區最早發明冶鐵術和使用鐵器的國家,赫梯王把鐵視為專利,不許外傳,以至鐵貴如黃金,其價格竟是黃銅的60倍。赫梯的鐵兵器曾使埃及等國為之膽寒。赫梯人打擊敵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戰車;在戰場上,他們驅趕披著鐵甲的馬拉戰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使來敵聞風喪膽。
更重要的是,赫梯人充當了兩河流域與西亞北非地區文化交流的使者。毫無疑問,某些文化成分就是通過這個仲介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到迦南人和喜克索斯人中間,可能還傳到愛琴海諸島。可以說,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愛琴海地區諸文明之間的主要鏈環之一。然而在近3000年的時間內,“赫梯”成了一個陌生的名字,因為它的文明連同它曾經建立的一切都被淹沒在地層之下。西元前1200年,赫梯人的災難降臨了。“海上民族”腓尼基滅亡了赫梯王國。或許是出於天意吧,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裏,整個中東地區一片乾旱,莊稼連年歉收,嚴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國的實力。長時期的旱災帶來了人們的不安和騷動,居民紛紛外遷,尋找新的稍好一些的生活環境。禍不單行!恰好此時北方的遊牧部落和西部民族入侵,內憂外患終於把赫梯王國推向了覆滅的深淵。到西元前1150年,赫梯王國已經徹底地不復存在。那些在城市毀滅時倖存的赫梯人四散奔逃,在許多年之後最終為別的民族所同化。
然而赫梯文化在歷史上卻留下了自己的一頁,在赫梯王國覆滅200年以後,在安納托利亞東部和敘利亞北部又崛起一系列小王國。考古學家們相信這些王國的人民不會是赫梯人的後裔,但是他們卻選擇了赫梯人的語言,承襲了赫梯人的一些宗教和風俗習慣。學者們稱這些王國的居民為新赫梯人。西元前8世紀,新赫梯王國被亞述所滅,“赫梯”這個民族從此銷聲匿跡,直至19世紀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1834年,法國建築師、藝術家兼文物古董商查理·特克思爾(1807~1871)來到了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境內)。像其他的文物古董商一樣,他此行的目的是尋找希臘和羅馬歷史裏那些曾經有過記載的地方。他希望在安納托利亞找到羅馬人曾建立的一個被稱為汰紋的居民點。他不辭勞苦,一個村一個村地走訪,最終來到安納托利亞的北部中心地區一個叫巴卡科依的小村(現名波卡歸)。村民們告訴他,村後的山邊有一座廢墟遺址。勝利之神似乎在向他招手。
他馬不停蹄地趕到目的地,簡直被眼前規模宏偉的廢墟驚呆了。古城廢墟的城墻大約圈地300英畝,部分古城墻仍然挺立著。有兩條非常寬大的馬路,一條有一對石獅守衛,另一條路旁則守候著一個石刻的獅身人面像。
出乎意料的事遠不止此,村民告訴他附近還有另外的廢墟遺址並領他前往。一個小時後,只見前方隱約出現了高大的石灰岩山頭;再靠近些,石灰岩山頭上出現深深的天然裂縫,走進去,裏面竟是巨大的房屋。高大的石墻上刻畫著幾十個男男女女的圖像,看上去像是國王和王后,以及仙子和仙女。村民們告訴特克思爾,他們把這個地方稱之為亞塞尼卡亞,意思是“有雕刻的岩石”。
特克思爾很想驚呼一聲:“我找到汰紋了。”然而,廢墟規模的宏大粗獷以及兩地的雕刻風格告訴知識淵博的他,廢墟的主人絕不是羅馬人,因為“這裡的建築跟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沒有關係”。後來他認定可能是浦特利亞,根據古代歷史學家赫諾和塔斯的說法,安納托利亞曾有這麼一個城市,只是在西元前547年毀於戰火之中。
特克思爾去世多年以後,考古學家們發現巴卡科依和亞塞尼卡亞的歷史遠比西元前547年來得悠久。為了解開這個由特克思爾找到的廢墟之謎,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研究、考察和思索。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蒐集了所有可以找到的有關古世界的線索,最終獲得了成功:
19世紀40年代,英國皇家地質學會成員威廉·漢密爾頓成為特克思爾廢墟的第二位目擊者。他對亞塞尼卡亞的雕刻畫進行了素描,堅信這些遺跡只可能是希臘人或羅馬人留下的。因為他打心眼裏瞧不起安納托利亞人,不相信在這片土地上還會有偉大的文明崛起和繁榮過。
1872年,一位名叫威廉·萊特的愛爾蘭傳教士從敘利亞城哈馬得到5塊帶有雕刻的石頭。萊特本人並不懂得這些符號,但他認為它們可能是一個被稱之為赫梯人的神秘民族雕刻上去的,因為《聖經·舊約》中有好幾處提到過赫梯人。
另一條線索的出現是在1879年。一位名叫阿其波爾德·舍斯的英國學者把特克思爾曾經在巴卡科依和亞塞尼亞卡拍下的照片和哈馬石頭的照片做了比較,發現兩處照片上的符號有相同之處,由此揭示出是同一文明從安納托利亞中北部遷移到了位於幾百英里以南的敘利亞。與此同時,其他一些研究亞述和埃及文明的科學家也從文獻中找到一些有關漢梯人文明的線索。舍斯認為這些漢梯人可能是《聖經》裏提到的赫梯人,並進一步推斷說他們可能就是在巴卡科依附近修建山頂城堡的民族。但赫梯人的歷史仍然是混沌一片,他們的文明真相仍然未能大白于天下。
最終,打開赫梯人秘密大門的鑰匙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埃及被發現了。1887年,在埃及一個叫阿瑪拉的村子裏發現了許多記有楔形文字的陶碑。幾乎所有的這些陶碑都用“阿卡汀”(一種19世紀學者都很了解的楔形文字)所寫成,上面多處提到過漢梯人,即赫梯人。但其中有兩塊陶碑,上面的文字卻無人知曉。
1893年,一位名叫歐內斯特·強塔的法國人類學家在巴卡科依進行了一系列考古挖掘工作。他發現了兩塊陶碑,上面刻的楔形文字跟在埃及阿瑪拉發現的那兩塊陶碑上無法破譯的楔形文字相同。於是,古埃及文明與在巴卡科依修建城堡的那個文明被聯繫起來了。於是科學工作者們開始提出有關赫梯人的理論,而且,新破譯出的西元前15至12世紀埃及的文獻中提到了這個神秘的民族,人們開始相信歷史上曾真的存在過這麼一個民族。
到了1905年,一位在德國柏林大學裏專門從事巴比倫和亞述楔形文字研究的專家開始破譯這無人知曉的文字。1906年8月20日,他終於找到了答案。一位參與巴卡科依考古挖掘的人交給他一塊刻有巴比倫楔形文字的陶碑,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國王赫突斯裏于西元前1270年簽署的一項和平協議的副本。這樣重要的文件一般保存在有關國家官方的檔案館裏,這就意味著巴卡科依肯定就是人們長期找尋的赫梯人首都。赫梯人的地理坐標終於被確定下來:就在土耳其這塊土地上。
此後,考古學家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們繼續積極地從事考古和文字破譯工作,終於使赫梯這個民族的面貌開始逐漸清晰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哈圖莎:鐵血王國赫梯的都城
作者:
babycry1
時間:
2010-1-12 11:12
哈圖莎(赫梯城)
——鐵血王國赫梯的都城
所屬國:土耳其
英文名:Hattusha
1.安納托利亞古代文明
哈圖莎(赫梯城)廢墟遺址位於土耳其喬魯姆省的博茲柯伊村,城內有赫梯國王的王宮。古城附近的阿拉加霍于克,是赫梯人最早的居住地,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東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搖籃,土耳其是中東古文明的搖籃之一,也被人們稱為連接古今文明的紐帶。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把人類6000年文明劃分為26個,其中巴比倫、古埃及、赫梯、拜佔庭、古希臘、基督教、東正教、阿拉伯、波斯和奧斯曼等文明都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印跡,不同時期文明的古跡遍佈土耳其。
古代的小亞細亞,也稱安納托利亞,就是現在土耳其的亞洲部分。
據考證,早在西元前9000年至西元前7000年之間,安納托利亞人已經開始種植原始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等動物。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部落遺址就是在安納托利亞南部的恰塔爾霍尤克,歷史上最早的風景畫現存于該遺址的古屋墻上。
考古學家發現,在新石器時代,佔地13公頃的恰塔爾霍尤克大約有6000人居住,那時的人們不僅能熟練的耕作,還用從附近兩座火山上採集來的黑曜石製成匕首和鏡子,並用黑曜石來換取貝殼和燧石等貨物。他們還掌握了冶煉金屬的技術,用銅和鉛製成了所需的物品。古代的安納托利亞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人,時間可能在西元前5000年。
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中,有兩個在安納托利亞:伊茲密爾埃菲古城的月亮女神神廟和位於哈力卡尼斯的卡裏亞王陵。
安納托利亞相傳也是最早的基督教聖地,聖經中的伊甸園灌溉水據說源於一條大河,河水流出伊甸園後分成了四條河流,其中兩條分別是發源於土耳其東部山區的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安納托利亞的亞拉臘山,據說是諾亞方舟的停靠地。
在聖保羅一生中,大部分出使之行都是在安納托利亞,並在此地寫下了《聖經》中的大部分內容。相傳出生在耶路撒冷的聖母馬利亞失去愛子基督後,離開家鄉北上,就是在這裡逝世的。而基督教七個天啟教堂都建於安納托利亞,它們位於埃弗斯、士麥那、佩爾默姆、錫亞蒂拉、薩爾迪斯、費拉德爾菲亞和拉奧迪申。
無論從地理、種族還是歷史方面來說,安納托利亞都是一個極具多樣性的地區,這種地形上的生態環境,使安納托利亞成為不同文化的萬花筒,來自亞洲和中東的許多民族接連不斷地在這些山地、平原和河谷相遇,進行無止無休的貿易和征戰。
在這片土地上,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文明當屬赫梯文明。目前史書記載的關於安納托利亞的歷史,幾乎都與赫梯人有關。赫梯文明誕生於西元前2000年初葉,發祥於安納托利亞高原,歷時500餘年的繁盛,是古代近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赫梯文明雖然屬於人類文明史中相對獨立的一支,但是它受到起源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據考證,《舊約全書》中所載赫人即是赫梯人的祖先。不過,直到19世紀後半葉,赫梯人的歷史雖然在安納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的考古發現中得到浮雕、象形文、楔形泥板文書和其他雕刻品的佐證,但它仍然僅限于《聖經》的提示而難以取得突破,人們並不知道它的確切位置。
那麼,這個神秘的古代帝國究竟位於何處,它又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2.發現哈圖莎城
1834年,有個法國建築師兼文物古董商來到了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此人名叫查裏·特克思爾,他想看看能否找到希臘和羅馬人留下的一些文物。在安納托利亞北部一個叫博茲柯伊的小山村,當地村民們告訴他說,村後邊的山中有個要塞,那裏就有一處古代遺址的廢墟。他半信半疑地讓村民帶他去看看。讓他驚訝的是,原來,這裡的要塞是個天然堡壘,它雄踞于陡峭的山脊上,俯瞰著北部一片肥沃的山谷,背後有荒山護持著。事實上,特克思爾至死也未想到,他在這一荒僻地點偶然發現的是一個偉大的帝國——赫梯王國,而這個遺址正是他們壯麗的首都哈圖莎。
哈圖莎廢墟佔地162公頃,充滿著猙獰的峭壁和崎嶇的山坡。古城所在的地方有很多溪流從山坡上潺潺流下。赫梯人將堅固的巨石雕刻成蓄水池(水箱)蓄水。看得出來,當年建造這座古城的建築師並沒有將街道排列成有規律的格子形式,而是因地制宜,利用了每一塊可以利用的土地。甚至,為了在崎嶇的山坡上鋪出平坦的地面,他們竟然將山坡改造成梯田形狀。
令人驚訝的是,現代人看到的哈圖莎古城依然氣勢磅薄,環繞著古城的是長達6公里的高墻,圍墻底部是防禦墻(屏障),上面壘著堅固的石墻。壘墻的巨石中有的非常厚重,以至於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不敢相信這是3000多年前的赫梯人所建,而寧願相信這是“巨人”所建。城墻下面是一條長而隱蔽的隧道,表明防守者隨時可以向敢於來犯的敵人進行反攻。城門兩旁有塔樓護衛,現在遊客們所看到的、保存最好的是靠近山頂的南門。城門上都裝飾著雕刻在巨石上的雕塑。守衛著斯芬克斯門的是兩座獅身人面獸雕塑,而守衛著獅門的是一對仰天咆哮的石獅。
作者:
babycry1
時間:
2010-1-12 11:12
土耳其發現早期赫梯人“陶罐墓穴”
2007年 1月6日,在土耳其中部喬魯姆省烏爾盧達縣的雷蘇爾奧盧地區,考古學家在對154處距今約4000年的早期赫梯人墓地的探掘中發現,一些赫梯人死後被裝入陶罐中埋進地下。有關專家正在對此進行研究。
赫梯戰爭: 迄今有和約傳世的最古老的戰爭。西元前14世紀末葉至前13世紀中葉,古代埃及與赫梯為爭奪敘利亞地區的控制權展 開了延續數十年的戰爭。這場戰爭中的關鍵性戰役卡迭什之戰是古代軍事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會戰之一,戰後締結的和約是歷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國際軍事條約文書。
【戰前的局勢】
從西元前15世紀中葉開始,一直向圖特摩斯三世的大帝國俯首稱臣的赫梯人漸漸崛起,手持鐵質武器的他們趁著埃及國內因為埃赫納頓的宗教改革而陷入混亂的天賜良機,擊潰了強盛的米丹尼王國,並形成了統一的強大帝國。與此同時,一直臣服於米丹尼王國的亞述人也趁機取得了獨立,並嚴重威脅著赫梯的南部國境。但在敘利亞地區,赫梯人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埃及,而對埃及人來說,赫梯的勢力也嚴重威脅著他們的利益。於是,兩大強權的軍隊劍拔弩張的對峙著,為了爭奪敘利亞地區以及整個西亞的霸權,大戰不可避免。
約西元前14世紀,赫梯在其雄才大略的國王蘇皮盧利烏馬斯的率領下,積極向敘利亞推進,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馬士革的整個敘利亞地區,沉重打擊了埃及在這一地區的既得利益。約前1290年,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即位(約前1290—前1224年在位),決心重整旗鼓,與赫梯一爭高低,恢復埃及在敘利亞地區的統治地位。為此,拉美西斯厲兵秣馬,擴軍備戰,組建了普塔赫軍團,連 同原有的阿蒙軍團、賴軍團和塞特軍團,加上努比亞人、沙爾丹人等組成的雇傭軍,共 擁有4個軍團,2萬餘人的兵力。
【戰爭過程】
◆戰爭計劃
埃及方面 :西元前1286年(即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後的第4年),埃及首先出兵佔領了南敘利亞的別裏特(今貝魯特)和比布魯斯。次年(前1285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駕親徵,率4個軍團從三角洲東部的嘉魯要塞出發,沿裏達尼河谷 和奧倫特河谷揮師北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行軍,進至卡迭石地區,于卡迭什以南約15英 裏處的高地宿營,位於奧倫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聳立,地勢險要, 是聯結南北敘利亞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軍隊的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埃軍試圖首先攻克卡迭什,控制北進的咽喉,爾後再向北推進,恢復對整個敘利亞的統治。
赫梯方面 :就在埃及舉兵北上之際,一場緊鑼密鼓的備戰活動也在赫梯全面展開。拉美西斯二世還未啟程,赫梯即從派往埃及的間諜那裏獲悉了埃及即將出兵遠征的秘密情報。赫梯王穆瓦塔爾召開王室會議,制定了以卡迭什為中心,扼守要點,以逸待勞,誘敵深入, 粉碎埃軍北進企圖的作戰計劃。為此,赫梯集結了包括2500—3500輛雙馬戰車(每輛戰 車配備馭手1人,士兵2人)在內的2萬餘人的兵力,隱蔽配置於卡迭什麼城堡內外,擬誘 敵進入伏擊圈後,將其一舉殲滅。
◆焦點之戰:卡迭什之戰
拉美西斯二世率軍在卡迭什附近高地駐宿一夜後,于次日清晨指揮主力部隊向卡迭什進擊,意欲在黃昏之前攻下該堡。拉美西斯二世率阿蒙軍團衝鋒在前,賴軍團、普塔赫軍團居後跟進,塞特軍團由於行動遲緩,尚滯留在阿穆路地區,一時難以到達戰場。
當阿蒙軍團進至卡迭石以南8英里的薩布吐納渡口時,截獲兩名赫梯軍隊的“逃亡者”, 這兩名實為赫梯間諜的貝都因遊牧人謊報赫梯主力尚遠在卡迭什以北百里之外的哈爾帕,並佯稱卡迭什守軍士氣低落,力量薄弱,畏懼埃軍,特別是敘利亞王侯久有歸順埃及之意。拉美西斯二世信以為真,立即指揮阿蒙軍團從薩布吐納渡口跨過奧倫特河,孤軍深入,直抵卡迭什城下。穆瓦塔爾聞訊迅即將赫梯主力秘密轉移至奧倫特河東岸,構成包圍圈,將埃軍團團圍住。拉美西斯二世從剛剛捕獲的赫梯俘虜口中始知中計,立即派急使催促賴軍團和普塔赫軍團緊急來援。當賴軍團到達卡迭石以南的叢林時,早已設伏於此的赫梯戰車出其不意地攻其側翼,賴軍團損失慘重,接著,赫梯軍隊以2500輛 戰車向埃軍阿蒙軍團發起猛烈攻擊,埃軍士兵一觸即潰,四散逃命,陷入重圍之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侍衛的掩護下,左突右擋,奮力抵抗,並祈求阿蒙神的庇祐,還將護身的戰獅放出來“保駕”。在此危急時刻,埃軍北上遠征時曾留在阿穆路南部的一支部隊趕 到。這支援軍呈三線配置,一線以戰車為主,輕步兵掩護,二線為步兵,三線步兵和戰車各半,突然出現于赫梯軍隊側後,對赫梯軍猛攻,把拉美西斯二世從危局中解救了出來。埃軍連續發動6次衝鋒,將大量赫軍戰車趕入河中。赫梯王也增派戰車投入戰場, 猛衝埃及中軍,並令8000名要塞守軍短促出擊,予以配合,戰鬥十分激烈。黃昏時分,埃及普塔赫軍團先頭部隊趕到,加入戰鬥。入夜,赫梯軍退守要塞,戰鬥結束,雙方勢均力敵,勝負未分。
在今天阿蒙神廟廢墟的墻壁上,還保留有卡迭什戰爭的記載,那裏描述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是如何英勇殺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的,但在赫梯的編年史中,卻記載著他們才是戰爭的真正勝利者。
【戰爭的結果】
此後的16年中,戰爭延綿不斷,但規模都比較小。拉美西斯二世吸取卡迭什之戰輕敵冒進的教訓,改取穩進戰略,一度回到奧倫特河,但赫梯採取固守城堡,力避會戰的策略,雙方均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長期的戰爭消耗,使雙方無力再戰。
約于西元前1269年,由繼承自己兄長穆瓦塔爾王位的赫梯國王哈吐什爾(約前1275—前1250年在位)提議,經拉美西斯二世同意,雙方締結和平條約。哈吐什爾把寫在銀板上的和議草案寄送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為基 礎擬定了自己的草案,寄給赫梯國王。條約全文以象形文字被銘刻在埃及卡納克和拉美西烏姆(底比斯)寺廟的墻壁上。它是譯自原稿的副本。原稿可能是用赫梯語和當時國際通用的巴比倫楔形文字書寫的,在赫梯首都哈吐沙什的檔案庫中發現有用巴比倫楔形 文字書寫的泥版復本。條約規定:雙方實現永久和平,“永遠不再發生敵對”,永遠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關係”,雙方實行軍事互助,共同防禦任何入侵之敵,雙 方承諾不得接納對方的逃亡者,並有引渡逃亡者的義務。條約簽訂後,赫梯王以長女嫁給拉美西斯二世為妻,通過政治聯姻,進一步鞏固雙方的同盟關係。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基本上相安無事。埃及與赫梯的爭霸戰爭,是古代中近東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戰爭的影響】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軍事帝國最後一個強有力的法老,當時的赫梯也處於其鼎盛時期。但雙方長達數十年的軍事較量,使雙方的實力 都受到嚴重削弱。
就在赫梯與埃及鬥爭激烈的同時,亞述人滅掉了米丹尼王國,進而向南對巴比倫進行擴張,勢力越來越強大。從西元前13世紀後期開始,赫梯帝國就不斷受到亞述的進犯,同時,“海上民族”又從博斯普魯斯海峽侵入,赫梯國力開始逐漸削弱,繼而在海上民族和蠻族的打擊下,帝國終於瓦解了,最後被亞述帝國徹底征服。
而對於埃及來說,盛極一時的拉美西斯二世時代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在這位偉大的帝王死後,埃及的國勢更加衰弱了,國內奴隸不斷起義,利比亞人也開始進攻他們的本土了,到了第二十五王朝,曾經征服了赫梯人的亞述帝國終於也將尼羅河流域納入了其版圖。
作者:
babycry1
時間:
2010-1-12 11:14
米坦尼聯合埃及抵制赫梯
處理與赫梯的關係,一直是米坦尼頭痛的問題。兩國為爭奪對北敘利亞的控制,不斷展開鬥爭。早在西元前17世紀,胡裏安人就與赫梯發生了武裝衝突。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二世遠征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時候,赫梯乘此大好時機,派出外交使節交好埃及,多次出兵奪取米坦尼的領地。但是,不久,赫梯發生了內亂,元氣大傷,無力問鼎敘利亞事務,米坦尼在北敘利亞重新佔據主導地位。
但是,赫梯在國王蘇皮魯流馬一世的統治下,清除了內亂,國力再次得到恢復。蘇皮魯流對米坦尼的試探性遠征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這使米坦尼意識到了赫梯的危險。圖什拉塔出於對抗赫梯的目的,才迫切希望與埃及實現關係正常化。但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統治晚期的反米坦尼思潮,尤其是埃赫那吞即位後對米坦尼政策的改變,使得米坦尼聯合埃及抑制赫梯的外交政策遇到了很大阻力。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下,圖什拉塔做了很多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試圖將埃及拉入反赫梯聯盟。
首先,米坦尼竭力疏通兩國外交通道,讓埃及了解近東事態,做出有利於米坦尼的外交選擇。圖什拉搭致信給埃及的迦南屬國:
國王致迦南的國王們,我兄弟的僕人們。我同時送我的信使柯利亞迅速急行到我兄弟埃及王那裏。任何人別耽擱他。為他提供安全進入埃及的措施和條件,並將他送到埃及要塞指揮官那裏。讓他立即繼續前行,至於他的禮物,他不欠任何東西。
皮那斯·阿爾特茲認為,EA30是米坦尼與埃及外交部門的正式公文,信使帶著可以順利地通過各種關口。
其次,面對錯綜複雜的局勢,米坦尼竭力建立兩國信任機制,反擊敵人的離間。圖什拉塔對阿蒙霍特普三世提出以下要求:“任何人說的關於我或我的國家的壞話,如果馬那和柯利亞不那樣說的話,願我兄弟別信那些話。但是,馬那和柯利亞說的有關我或我的國家的話,他們是對的,願我兄弟聽他們的話。”不僅如此,他還以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埃及的信任:“任何人向我說的關於我兄弟或他的國家的話,如果柯利亞與馬那不那樣說,我就不會聽信。但是,柯利亞與馬那說的關於我兄弟或他的國家的話,這是對的,我會聽信這些話。”通過這種方式,圖什拉塔希望建立一條交流的安全通道,以便使使節成為兩國相互信任的基礎。
最後,圖什拉塔向埃及建議組成一個互助同盟,締結軍事互助條約。圖什拉塔向埃及提出了建議:
將來,一旦敵人入侵我兄弟的國家,那麼我兄弟寫信告訴我,胡裏安國家、甲胄、軍隊,……和關於我兄弟的敵人的一切東西將任他使用。另一方面,就我而言,倘若有一個敵人———但願他不存在!———我將給我兄弟寫信,我兄弟將派埃及國家、甲胄、軍隊……和關於我的敵人的一切東西到(米坦尼)。儘管,圖什拉塔沒有具體指出雙方的敵人,但是,皮那斯·阿爾特茲認為,敵人的身份從書信的開頭應該看得很 明顯,即是赫梯人。
圖什拉塔的聯合埃及抵制赫梯的外交政策具體起到多大作用,我們還不是很清楚。但是,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埃及曾經試圖與阿爾扎瓦建立友好關係,來遏止赫梯力量的復蘇。法老在寫給阿爾扎瓦國王塔爾渾達拉杜的書信裏說:“哈圖薩國家被粉碎了”,這或許暗示了兩國聯姻是針對赫梯的。蘇爾曼近來認為:“一直到蘇皮魯流馬一世登上赫梯王位之後,埃及與米坦尼、巴比倫和阿爾扎瓦結盟包圍赫梯的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埃及與阿爾扎瓦聯姻是否出於牽制赫梯從而減輕米坦尼的壓力的戰略考慮而做出的,還是一個仍在討論的問題。在埃赫那吞當政時代,埃及與塞普勒斯島上曾經是赫梯附屬國的阿拉什亞有比較密切的往來,這或許是埃及積極牽制赫梯走的另一步棋。
如果說,在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位時,米坦尼王圖什拉塔的聯合埃及抑制赫梯的外交策略還能有所成效的話,那麼,在埃赫那吞登上王位後,隨著米坦尼———埃及關係的嚴重滑坡和埃及對米坦尼政策的轉變,圖什拉塔的聯合埃及抑制赫梯的政策最終破產了。
在阿瑪爾納時代,中東的大國秩序處於深刻地調整和變化之中。中東的舊秩序(埃及、米坦尼和巴比倫三角)逐漸被打破,形成了埃及、赫梯、亞述和巴比倫四級格局。埃及面對錯綜複雜的局勢,對米坦尼的政策變得更加務實。在阿蒙霍特普三世統治晚期,埃及對米坦尼一度很積極,通過聯姻埃及與米坦尼的關係達到高峰。但是,隨著埃及國內反米坦尼思潮的出現,埃及對米坦尼政策發生了轉向,兩國的關係開始走下坡路。對米坦尼而言,與埃及保持友好是維持其大國地位的重要支柱,因此,圖什拉塔登基後馬上恢復與埃及的友好關係。在赫梯勢力的威脅下,米坦尼為兩國關係的改善作出了重大努力,力圖借助埃及的力量抑制新興的赫梯。最終,米坦尼的外交遭到了重大失敗。埃及與米坦尼關係的變化給中東大國政治帶來重大影響,一方面,在赫梯的進攻下,米坦尼很快滅亡,中東的大國勢力均衡被打破,赫梯在中東暫時佔據了優勢地位;另一方面,米坦尼的滅亡造成了很大權力真空,各大國為分瓜舊日的米坦尼領土矛盾激化,埃及和赫梯的矛盾加劇,最終兵戎相見。
人類最早"生化武器":赫梯綿羊
如今,越來越多的政府對“生物恐怖”提高了警惕,而一位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在攻城掠池和自我保護時使用這一手段。
赫梯王國是一個位於安納托利亞,即古代小亞細亞的亞洲古國。赫梯人以驍勇善戰著稱于史,不僅將若干小國統一成一個強大帝國,並曾與埃及展開過激烈的爭霸戰爭。義大利學者西羅·特雷維薩納托專門對赫梯人最強大時期的歷史進行了研究。他在《醫學假說》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稱,將感染了兔熱病的綿羊放入敵方城市或陣營,導致對方人員染上這種致命疾病,是當年赫梯人無往不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特雷維薩納稱,赫梯人在西元前1325年攻打腓尼基人城市士麥拿的時候,“第一次出現所謂‘赫梯瘟疫’的說法,而且這種稱謂在數份歷史資料中都曾出現過。”他認為這決不是巧合,因為那時恰恰有了對兔熱病的第一次記載。特雷維薩納認為,赫梯人在遭到外敵入侵時也曾使用過同樣的手法。
“赫梯歷史上國運不濟的時候,曾經遭到鄰國阿爾扎瓦王國的進攻。就在那段時間,一些綿羊神秘地出現在阿爾扎瓦的街道上。當地居民將這些羊抓起來吃掉。就這樣,兔熱病在阿爾扎瓦蔓延,對赫梯的進攻就此失敗。”特雷維薩納說,據史料記載,阿爾扎瓦人當時就曾懷疑在城中蔓延的瘟疫和這些羊有牽連。
這位義大利學者斷言,“赫梯人最早使用了生物恐怖手段”,而“染病的綿羊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赫梯:首先發明冶鐵技術的民族
首先發明冶鐵技術的民族 早期鐵器時代在青銅時代之後,但人類知道鐵,並不比認識青銅晚。在埃及前王朝時期的墓葬及烏爾王陵裏,就出土過鐵,而埃及前王朝還處在銅石並用時代,烏爾第一王朝時期也只是剛剛進入青銅時代。不過當時的鐵大多是隕鐵,所謂人工製品,只是偶然熔化鐵礦石得到的。真正的人工鐵到西元前1400年左右才出現,冶鐵技術的發明者,是小亞細亞東部山地的赫梯人。
赫梯人生活的地方銅礦不多,鐵礦很多。他們採用古埃及人煉銅的方法,在向爐中投入銅礦石時,有時混雜一些鐵礦石(有的地方銅和鐵會形成共生礦),這時,礦石中的鐵會被高溫熔爐中的一氧化碳還原出來。有時,人們在盛產鐵礦的地方修造煉銅爐,常常用堅硬的鐵礦石砌爐壁,這些礦石中的鐵也會被還原出來。當爐壁疏鬆的時候,被還原出來的鐵塊就會掉下來。由於冶煉爐的溫度大約為1100℃,低於鐵的熔點1593℃,一氧化碳還原出來的鐵的形狀,便基本上與原來的鐵礦石一樣,只不過百孔千瘡,人們稱之“海綿鐵”,而研究科學史的學者把人類最早煉出的這種鐵稱為“塊煉鐵”,“塊煉鐵”很容易與銅區別,它不會與熔化的銅混在一起。
赫梯人逐漸發現,這些黑灰色的塊狀物體有用,把它們重新加熱反復鍛打,排出其中的雜質(今天人們知道,這些雜質主要是二氧化硅和礦石中沒有被完全還原的氧化鐵),疏鬆的鐵塊即變得密實而有韌性,可以做成器皿、工具和武器。人們開始採用煉銅的辦法煉鐵礦石,世界上最早的煉鐵技術便宣告誕生。
大約在西元前1300年以後,赫梯人改進了冶鐵技術,能夠大量製造更為廉價而有效的武器。其他地方的人們曾經嘗試澆鑄鐵模,但是澆鑄而成的鐵器太脆弱,不適合用作工具或武器。赫梯工匠們發現,如果把鐵在炭質的架臺上加熱,再用錘子錘打成型,就可以鑄造出特別堅韌的鐵器。赫梯人鍛造鐵器的方法迅速傳播開來,特別是在西元前1200年帝國崩潰後,赫梯工匠向四處移民,把這種技術帶到了世界各地,最後傳遍了整個歐亞大陸(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獨立發展出冶鐵技術)。赫梯人既不是馬車的創造者也不是鐵器的發明人,這兩種技術最初都源自美索不達米亞,但是他們對已有技術不斷創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人民所接受。
鐵器發明後,因赫梯國王嚴禁冶鐵術外傳,在一段時間裏,鐵的產量極少,價格昂貴,鐵器只被當作珍貴禮品在一些國家的宮廷裏傳送。赫梯王把鐵視為專利,不許外傳,以至鐵貴如黃金,其價格竟是黃銅的60倍。赫梯的鐵兵器曾使埃及等國為之膽寒。赫梯人打擊敵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戰車;在戰場上,他們驅趕披著鐵甲的馬拉戰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使來敵聞風喪膽。西元前1595年,手持鐵制兵器的赫梯人遠征兩河流域,把巴比倫城洗劫一空,直接導致古巴比倫王國的滅亡。
直到前13世紀赫梯王國滅亡,鐵的壟斷被打破,人類歷史上的鐵器時代才真正來臨。與赫梯臨近的今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希臘地區首先學會了冶鐵,這些地區在西元前10世紀用鐵已很普遍。以後,冶鐵術經敘利亞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和北非,又經希臘傳到東歐和西歐。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