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史百將傳系列(四)--西漢篇:馬踏匈奴
[打印本頁]
作者:
totti0709
時間:
2008-10-18 16:49
標題:
中國史百將傳系列(四)--西漢篇:馬踏匈奴
西漢篇:馬踏匈奴
西漢時期的軍事領導體制、徵兵制度和國防體系,基本上沿襲秦朝。軍隊結構,仍爲騎、步、車、水四兵種。但武帝後期騎兵已上升爲軍中主兵,步兵爲主、車騎爲 輔的時代已轉變爲騎兵決定勝負的騎戰時代。騎兵主要裝備弓弩、鐵矛、鐵戟、鐵劍和鐵環首刀等兵器。車兵漸被淘汰,戰車逐漸成爲運輸工具及作爲抗騎兵衝擊的 移動營壘。步兵則加強了弩兵的建設和使用。弩機有了機匣(郭),望山加高,命中率及穿透力大爲提高。水軍戰船的發展也非常迅速。西漢的國防,採用積極防禦 和主動進攻戰略,強調軍事攻勢與政治攻勢兩手並用。創造了大騎兵集團遠端奔襲及大縱深的進攻。以騎兵爲主力兵團執行戰略任務和雙方均投入10萬以上的騎兵 進行對抗,在戰爭史上是第一次。爲保障大騎兵集團進行大縱深作戰,還創造了以數十萬步兵掩護輜重縱列在騎兵集團後逐次跟進的後勤供應方法,解決了作戰補 給,並使騎兵得到支援和在步兵掩護下進行休整,以恢復戰鬥力。與戰略相適應,戰術運用上強調發揮騎兵的快速性和衝擊力,實施機動作戰。迂回、包圍、突破、 奇襲、誘擊、伏擊等,均爲常用戰術。軍用地圖使用更爲普遍。在楚漢戰爭、反擊匈奴的戰爭和羌戰中,衆多名將脫穎而出。入選者基本不會有太大爭議,只是陳湯 的勝利是以優勢兵力攻擊對方寡兵,個人品德又有些問題,要打個折扣。此時代的名將還有:項羽、英布、彭越、李陵等。
韓信(?~BC196):淮陰(今江蘇省淮陰西南)人。年輕時性格放 縱而不拘禮節,常依靠別人來混飯吃。陳勝、吳廣起義後,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 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BC206年,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爲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八月,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 齊地田榮之機,決計襲占關中,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韓信以曹參、樊噲爲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章邯、董翳、司馬欣)鬆懈麻 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余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取陳倉,迅速 佔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BC205年,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印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 同擊楚。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複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于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此後,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北方戰場。六月的破魏之戰,他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平定魏國。又與張 耳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餘,活捉代相夏說,破代。隨即率領幾萬兵馬欲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趙王與成安君陳余陳兵二十萬在井陘口抗擊漢軍。陳 余不聽李左車堅守並斷漢軍糧道的正確建議,韓信得知後大膽進軍,半夜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僞裝隱蔽起來,窺視趙軍,並且告誡將 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同時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才會餐。再派一萬人 爲先頭部隊,背靠河水擺開陣勢,吸引佔據有利地形的趙軍出戰,趙軍果出營迎擊,大戰良久,韓信、張耳棄鼓旗,佯裝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狀,果 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張耳,爭奪漢丟下的旗鼓。韓信、張耳退到河邊陣地迎戰趙軍,各個拼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 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潰 散,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泜水斬殺成安君陳餘,活捉了趙王歇。韓信大獲全勝,諸將前來祝賀並問:“兵法上說,布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 卻背水爲陣,還說破趙軍之後會餐,當時我們不服,然而取勝了,這是什麽戰術?”韓信說:“此在兵法,諸君沒注意而已。兵法不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 而後存嗎?”諸將聽了都自歎不如。他在擒獲李左車後以師禮相待,並聽從李左車的計策,派使者去燕勸降,燕聽到消息立即投降。
不久劉邦兵敗,直至韓信營中奪其兵權,並派其攻齊。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酈食其已說齊歸漢。韓信想停止,辯士蒯通勸韓信說:“將 軍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難道有詔令叫您停止進攻嗎?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七十多個城邑,將軍統帥幾萬人 馬,一年多時間才攻佔趙五十多個城邑,一個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韓信聽從蒯通說法,率兵渡河擊齊。這時齊國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鬆懈,韓 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曆下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驚恐,認爲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齊王逃到高密後,派人向楚求救。當韓信襲破臨淄時, 項羽聞訊遣龍且率二十萬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漢。龍且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率兵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 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爲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 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 逃走不久被殺。BC203年,齊地全部平定。濰水之戰,借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二月,被封爲齊王。齊國失利,龍且戰死,使項羽非常恐 慌。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 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衆,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 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武涉遊說失敗後,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爲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終於說動 韓信,但韓信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爲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BC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韓信擔任實際上的總指揮。漢軍以韓信率軍 居中,將軍孔熙爲左翼、陳賀爲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 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使楚軍士卒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剄而 死。
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爲楚王,繼又黜爲淮陰侯。呂後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於BC196年正月劉邦外 出平定陳豨時,誘韓信至長樂宮,以勾結陳豨謀反的罪名殺之,並誅滅三族。韓信臨斬時說:“吾不用蒯通計,反爲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韓信著有兵書三篇, 參與整理兵家著作,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均已失傳。
評分:統率A,戰鬥B,智謀B,戰績A,名氣A,綜合A。韓信一生, 光成語就爲我們創造了過半打:一飯之恩、胯下之辱、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等等。他的用兵在中國史上少有匹敵者,漢朝的天下基 本上是他打下來的。對劉邦說不上忠心耿耿,但那時儒家忠君思想影響並不大,不應以後來的標準苛責,而且他也在關鍵的時候屢救劉邦。其謀反之事疑點頗多,正 如柏楊先生所說,每次在君主需要的時候,都會“有人”出來告發某人謀反,而且必定證據確鑿。劉少奇說歷史是人民寫成的,可惜在更多的時候,歷史是統治者寫 成的。
周亞夫(?~BC143): 沛縣(今江蘇沛縣)人,漢初大將周勃次子。BC158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文帝劉恒命宗正劉禮爲將軍,屯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爲將軍,駐軍棘門;河內郡守 周亞夫爲將軍,駐守細柳。三軍警備,以防匈奴入侵。劉恒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軍營都可直接驅車而入,將軍和他下面的官兵騎馬迎進送出。接著去 細柳軍營,營中將士各個披堅持銳,刀出鞘,弓上弦,拉滿弓,持戰備狀態。先導驅車門下,不得入。等了不一會兒,劉恒到了,又不得入營。於是文帝派使者手持 符節詔告將軍說要入軍營慰勞軍隊,周亞夫才傳令打開營門,守門士兵又不准車馬賓士,於是皇帝的車便控著繮繩,慢慢走。到了營中,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向文帝 拱手說:“身著鎧甲的將士不行拜跪禮,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劉恒深受感動,靠在車前橫木上向軍隊敬禮。派人稱謝說:“皇帝鄭重的慰勞將軍。”儀式結束 後,出了營門,群臣都非常驚訝。劉恒稱讚道:“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呢!以前過的霸上和棘門的軍隊,好象小孩子做遊戲。那裏的將軍遭襲擊就會成爲俘虜。至於周 亞夫,敵人能有時機冒犯他嗎?”劉恒臨死時囑咐告誡太子劉啓(後來的景帝)說:“國家若有急難,可任周亞夫爲大將。”文帝逝世後,景帝劉啓即位,任用周亞 夫做車騎將軍。BC154年,吳楚等七國叛亂。周亞夫代行太尉,領兵向東進擊吳、楚。周亞夫對景帝劉啓提出用梁國拖住吳兵,自己率兵斷絕他們的糧道的建 議,獲得同意。
周亞夫調集軍隊在滎陽會合,這時吳國軍隊攻打梁國,梁國告急,請求援助。周亞夫卻領兵向東北急行至昌邑,深溝高壘進行防禦。梁國每日都派使者請求 援助,周亞夫卻堅守營壘不去救助。梁國向景帝上書,景帝派使臣命令太尉救援梁國。周亞夫卻不執行,堅壁不出,而派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率領輕騎兵斷絕吳、楚後 方的糧道。吳兵乏糧,饑餓難當,多次挑戰,周亞夫終不出擊。夜晚,周亞夫軍中突然驚亂,互相攻擾,甚至鬧到了太尉周亞夫的營帳之下,周亞夫始終高臥不起, 過了一會兒,就恢復安定了。後來吳軍揚言要奔襲周亞夫軍營的東南,而周亞夫卻派人戒備西北。不久吳兵果然以其精銳攻打亞夫營西北,不能打下。吳兵受饑忍 餓,戰鬥力極弱,便引軍撤退。周亞夫於是派精兵追擊,大破吳軍。吳王劉濞丟掉他的大部隊和幾千名精兵逃跑了,躲在江南的丹徒。漢兵乘勝追擊,俘虜了他們, 吳軍全部投降。懸賞黃金千兩捉拿吳王。一個多月以後,東越人斬下了吳王的頭前來報功請賞。這次平定吳、楚之亂,歷時三個月,可謂神速。這時將帥們才領略到 了太尉周亞夫的計劃謀略得當。由於這次平亂,梁孝王劉武因亞夫不救梁,與太尉周亞夫有了矛盾。後來周亞夫參與討論廢太子之事,又得罪了景帝劉啓。周亞夫的 兒子給父親買了五百件皇家殉葬用的鎧甲、盾牌,被人告發。這事牽連到周亞夫,劉啓下詔把他交給廷尉治罪。廷尉責問亞夫爲何造反,周亞夫說:“我所買的兵器 都是殉葬品,怎麽可以說造反呢?”審問的官吏說:“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造反哩!”亞夫進了廷尉的監獄後,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評分:統率A,戰鬥B,智謀B,戰績C,名氣B,綜合B。 一名死於“誣以謀反”的名將。周亞夫忠心爲國,不計個人得失,其性格大概與岳飛、袁崇煥類似,得罪梁孝王劉武後,他也許認爲景帝會瞭解他的忠心,可是這個 故事教育我們,永遠不能高估獨裁者的度量。“不反於地上,必反於地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李廣(?~BC179):陝西成紀(今甘肅靜甯南)人,其祖先是秦朝 將軍李信。李廣射得一手好箭。BC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從軍抗擊匈奴,殺死和俘虜了衆多敵人,以騎士侍衛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劉恒射獵,格殺猛 獸,劉恒歎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 昌邑城下立功顯名。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任上穀、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匈奴入侵上郡,景帝派一個寵信宦官同李廣一起統率 軍隊。一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三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結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三人是 匈奴的射雕手,於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三名匈奴射雕手。匈奴射雕手因無馬而步行,幾十裏後被追上,他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剛把俘虜縛上馬 往回走,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爲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馬頭往回奔。 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裏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又下令皆下馬解鞍,匈奴騎兵不敢冒攻。這時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李廣騎 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後重回到他的隊裏,卸下了馬鞍,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臥地上。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 以爲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BC129年,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李廣因寡不敵衆而受傷被俘。匈奴單于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一定要生擒他。匈奴騎兵便把 當時受傷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裏。走了十多裏路,李廣裝死,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戰馬,把 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賓士,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回了京師。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應當斬首, 用錢贖罪,成爲平民。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後,匈奴畏懼,稱李廣爲飛將軍,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爲是老虎,張弓而射,一射 箭去把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裏。仔細看去,原來是石頭,再射,就怎麽也射不進石頭裏去了。李廣一聽說哪兒出現老虎,他就常常要親自去射殺,居守右北平時一 次射虎,惡虎撲傷了李廣,李廣帶傷也終竟射死了這只虎。
BC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李廣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名 騎兵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 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 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爲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 氣自如,更加地整飭軍隊。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這時博望候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之圍。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博 望侯張騫當斬,後用錢贖罪,成爲平民。李廣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一次李廣與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到這個問題。王朔說:“將軍想想 難道做過什麽可悔恨的事情麽?”李廣想想說:“我爲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了他們之後卻又殺死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 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這就是原因了。”
BC117年李廣被任命爲前將軍,隨衛青出征。衛青得知單于的駐紮地,決定自率精銳部隊襲擊單于。而命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東路道遠, 而且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李廣親自請求爲先鋒,可是衛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囑咐,認爲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正面對陣。這時候,衛青的好友公 孫敖新失掉侯爵,擔任中將軍隨大將軍出征,衛青想給他立功機會,所以把李廣調開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與單于對陣。李廣當時知道這一內情,仍堅決拒絕調動。李 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動身了,內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從東路出發。部隊因無向導,迷失了道路,耽誤了約定的軍期。回師後,衛青派長史問李廣等迷路的情況。 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回去後對他的部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 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言畢引拔刀自刎。李廣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 年,皆爲之流淚。李廣爲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裏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不善言辭,與人閉居時 亦以射箭來賭酒爲樂,一生都以射箭爲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爲他 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 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評分:統率C,戰鬥A,智謀C,戰績D,名氣A,綜合B。李廣有子三 人,長子李當戶早死,有遺腹子李陵。次子李椒爲代郡太守,也先于李廣而死。幼子李敢常隨軍出征,怨恨衛青,打傷了他,衛青因有所顧忌加之內心有愧,沒有聲 張。後李敢到甘泉宮狩獵,被驃騎將軍霍去病射殺。當時霍去病正被劉徹所寵,劉徹辨說:“鹿觸殺之”,對此事也就不了了知。李廣深受邊關軍民的愛戴,有著崇 高的威望;但失之輕脫,多次以身犯險,戰功累累,但犯錯也不少,出生入死的來的戰功往往由於疏忽被戰敗抵消,與殺降無關(看那個術士的把戲就好笑,開口就 問你有沒有虧心事,人生一世,誰沒有一兩件虧心事呢?只好拿來騙騙老實人罷了)。而其祖李信,其子李敢,其孫李陵都有輕脫的毛病,難道是家族遺傳?
衛青(?~BC106):字仲卿,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 漢武帝劉徹衛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是西漢匈奴戰爭中漢朝的主要將領。衛青早年作爲家奴在平陽侯曹壽家長大,嫡母的兒子們不把他當做兄弟而當奴僕看待。衛 青長大後做了曹壽家的騎士,隨從平陽公主(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入選宮中,受到劉徹的寵愛,身懷有孕。當時的陳皇后非常嫉妒,就找母 親大長公主訴屈。大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姑姑,爲了給女兒出氣,嫁禍于衛青。她找了一個藉口,把衛青抓了起來,並準備處死。當時的衛青還沒有什麽名氣。衛青的 朋友公孫敖聽到了消息,馬上召集了幾位壯士前去把衛青劫奪出來,使衛青免此一死。另一方面,公孫敖還派人給劉徹送信。劉徹聽說了這事,大怒,召見衛青,封 他建章宮監加侍中的官銜。
BC130年,衛青擔任車騎將軍,第一次領兵出擊匈奴,與太仆、輕軍將軍公孫賀,大中大夫、騎將軍公孫敖,衛尉、驍騎將軍李廣各領兵一萬人,分別 從上穀、雲中、代郡、雁門出發。衛青至龍城斬殺、俘虜數百敵軍,首戰告捷。BC128年春,衛夫人生皇子,被立爲皇后。同年秋,衛青領三萬騎兵出雁門擊匈 奴,殲敵數千。BC127年,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回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 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繫。然後,衛青又率精騎,引兵南下,進到隴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 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因爲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裏定居,還修復 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
BC124年春,衛青率三萬騎兵出高闕;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等全歸衛青指揮,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爲將軍,出右北平。總兵力有十 幾萬人。匈奴右賢王抵抗衛青等部的進攻。右賢王輕視漢軍,以爲漢兵不可能到他那裏,就放鬆了警惕,大飲而醉。漢兵夜間趕到,包圍了右賢王,右賢王大驚,帶 其愛妾與精兵一百人乘夜奔逃,衝破漢軍包圍北去。漢軍得右賢王屬下副將十余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數千百萬,引兵得勝而歸。軍到邊塞,武帝派使者捧著 大將軍印,就在軍中任命車騎將軍衛青爲大將軍,諸將之兵皆歸大將軍統率。
BC123年春,大將軍衛青出定襄,率軍殲滅匈奴幾千人而還,一個月後再出定襄擊匈奴,殲敵萬餘人。BC119年,漢武帝劉徹召集諸將開會,商討 進軍方略,決定大舉進攻,於是挑選了10萬匹精壯的戰馬,由衛青、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5萬人,分作東西兩路,遠征漠北,又動員了私人馬匹4萬多,步兵十余 萬人負責運輸糧草輜重,緊跟在大軍之後。霍去病從東方的代郡出塞,衛青從定襄出塞,大軍北行一千多裏,跨過大沙漠,與嚴陣以待的匈奴軍遭遇了。衛青臨危不 懼,命令部隊用武剛車(鐵甲兵車)圍成圓形營柵,然後派5000騎兵前去衝擊匈奴。匈奴也以1萬人迎戰,正趕上太陽落山之時,狂風大起,飛沙撲面,兩軍都 看不清對方,漢軍更縱左右翼包抄單于,單于恐再戰對匈奴不利,於是乘黃昏乘車,帶精兵幾百人,直沖漢軍包圍圈向西北飛奔而去。漢軍得知隨即派輕騎兵連夜追 擊,衛青率主力緊隨其後。匈奴兵四散逃亡,黎明時分漢兵走了200多裏,沒捉到單于,但俘殺匈奴軍1萬多人。至趙信城得到匈奴儲積的糧食,漢朝大軍駐留一 日,放火燒掉餘糧引兵而歸。漠北之戰,漢軍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漠南無王庭”,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基本 上解除了。此後衛青未再出征。後來娶了劉徹的姐姐平陽公主,BC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漢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東邊特地爲衛青修建了一座象廬山 (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徵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評分:統率A,戰鬥B,智謀B,戰績A,名氣B,綜合B。衛青一生七 次率兵出擊匈奴,用兵敢深入,奇正兼擅;爲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爲其效力。而且衛青爲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 人,處世謹慎,奉法守職,爲一代將帥的楷模。惟李廣之事有徇私之嫌耳。
霍去病(BC145或BC140~BC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 汾西南)人。衛青姊衛少兒之子,衛青的外甥,因與皇戚的裙帶關係,十八歲就得到漢武帝寵倖,做了侍中。善於騎射。BC123年,跟隨衛青出擊匈奴。此戰是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戰,霍去病率領800騎兵甩開大軍數百里去尋殲匈奴,殲敵2028人,其中包括許多貴族,生捕單于叔父羅姑比。BC121 年春,升任爲驃騎將軍,率一萬騎兵出隴西,越過烏戾山,討伐脩濮,渡過狐奴河,歷經五國,轉戰六天。在越過焉支山一千多裏後,同匈奴兵短兵相接,殺折蘭 王,斬盧胡王,誅滅金甲,活捉渾邪王的兒子和相國、都尉,殲滅敵人8960人,繳獲休屠王的祭天佛象,漢軍損失十分之七。同年夏,爲進一步殲滅匈奴有生力 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漢武帝令霍去病與合騎將軍公孫敖共出北地郡兵分兩路攻打匈奴,霍去病則率軍向前深入,與公孫敖失去聯絡後,越過居延澤,到達祁連 山,俘獲酋塗王,投降者2500人,斬殺30200人。捕獲五位小王和五個小王的母親、單于閼氏和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而漢軍的損 失不過十分之三。此戰的失敗,使匈奴人非懼怕,他們悲傷地唱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在河西之戰期間,漢武帝特 地從京城送來一壇美酒,霍去病沒有獨自享用,而是將酒倒入泉水中,讓全軍將士飲用,後來,此泉就稱爲酒泉,當地也就以泉命名。
與諸將軍所率軍隊相比,霍去病軍隊的士兵、馬匹和武器裝備是經過挑選的,都好于諸將。這是他的軍隊取勝的關鍵。但他本人也敢深入敵人腹地作戰,常 常跟精壯騎兵跑在大部隊前面。他的部隊似有天助,從沒有遇到過大危險。從此驃騎將軍霍去病越來越受漢武帝的寵信而顯貴,與大將軍衛青不相上下。同年秋,匈 奴單于由於惱怒渾邪王屢次被漢軍打敗,打算殺掉他。渾邪王和休屠王等商量想要投降漢朝,便派人先到漢邊境約期投降。漢武帝劉徹擔心他們利用詐降來偷襲,便 派霍去病率軍前去迎接。霍去病領兵渡過黃河,與渾邪王遠近相望。渾邪王部將看到漢軍,許多人不想投降了,紛紛逃遁。霍去病飛馬跑進匈奴軍營與渾邪王相見, 斬殺想逃跑的士兵八千人,又命渾邪王乘驛車去面見武帝,自己則率所降士兵數萬人,號稱十萬人,返回長安。霍去病又因不損失軍隊而使匈奴十萬軍民傾心歸服。 由於霍去病的這一勝利,使得河西一帶變得安定和平,漢減少了這一帶的駐防士兵。從此漢朝控制河西地區,打開了通向西域的通道。
BC117年,武帝爲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決心利用匈奴認爲漢軍無力越過大漠作戰之錯誤判斷,故而放鬆漠北防禦之機,發衆兵打擊匈奴。命大將軍衛青 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另有步兵和運輸部隊共幾十萬人同擊匈奴。敢於力戰深入的士兵都隸屬于霍去病,軍需物資等與大將軍相同。漢軍原計劃全部由定 襄出發北進,以霍去病攻單于主力。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于在東部的錯誤消息,即改變原部署,衛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則東出代郡。他率部出塞,穿過大漠,北進 2000餘裏,與左賢王部遭遇,左賢王戰敗潰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禪姑衍山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羅斯之貝加爾湖)而還。共俘斬7萬餘人。 BC117年霍去病卒。天子悲悼,舉國憑吊。武帝調發屬國鐵甲軍,列隊從長安直到茂陵,給他修墳墓,墓的外形象祁連山。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 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爲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
評分:統率A,戰鬥A,智謀C,戰績A,名氣A,綜合A。霍去病平時 少言寡語,但膽氣內藏,敢做敢爲。劉徹想教他兵法。他說:“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爲他建造府第,讓他去看看,他卻回答:“匈奴未滅,無以家爲 ”。霍去病前後六次出擊匈奴,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作戰勇猛,果敢深入。但因霍去病身爲外戚,少年時候就受寵倖,伺侯于皇帝左右,貴寵慣了,身上有擺 脫不掉的貴族積習,從不關心體恤士兵。他率軍出征時,天子派給他的生活用品幾十車,回來時扔掉了許多剩餘的米肉,可士兵卻有挨餓的。他在塞外時,士兵缺 糧,有的人餓得要死,而他仍畫地爲球場踢球,諸如此類的事情非常多,射殺李敢更是一大污點。
趙充國(BC137~BC52):字翁孫,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 市)人。爲人沈勇有大略,少年時仰慕將帥而愛學兵法,並且留心邊防事務。最初參軍當騎兵,後因善於騎射調入羽林軍中。BC99年五月,趙充國隨李廣利出師 酒泉,攻打匈奴右賢王,被匈奴大軍包圍。漢軍軍中缺食,士卒多有傷亡。趙充國建議不能坐以待斃,應儘快設法突圍。李廣利便令充國選拔壯士組織突圍。趙充國 帶領精騎開路,李廣利率領全隊人馬跟進,最終突圍,而趙充國身負二十多處傷。回朝後李廣利向皇帝彙報了趙充國的表現,漢武帝劉徹當即特別召見,讓他脫下衣 服采,察看了他的傷口,予以讚揚,並拜爲中郎。
漢昭帝劉弗陵繼位後,BC80年春,氐人在武都造反。趙充國帶兵平定叛亂,升爲中郎將,又爲水衡都尉。同年冬,匈奴二萬騎兵人寇,趙充國領兵征 討,斬首、俘虜九千多人,並獲西祁王而歸,因戰功卓著被任命爲後將軍。BC72年,匈奴與車師聯合進攻烏孫,烏孫向漢朝求援。趙充國率三萬騎兵出酒泉一千 多裏,在蒲類海進攻匈奴,斬殺數百人。不久,匈奴又聚集十萬多騎兵,大有入侵之勢。趙充國統領四萬餘騎,駐屯於北部邊境九郡,匈奴探知漢邊有所防備,便引 兵遠去。
BC63年,先零羌聯合本族各部落,強渡湟水,佔據了漢朝邊郡地區。二百多位羌族部落酋長會盟“解仇交質”。不久,羌族一酋長狼何,派使者向匈奴 借兵,企圖進攻鄯善、敦煌,切斷漢朝通往西域的交通線。BC61年春,漢宣帝劉詢決定派軍隊平定羌人的叛亂。這時趙充國已七十三歲,當劉詢派人去詢問他應 由誰擔任統帥時,他回答說沒有必自己更合適的人選了。劉詢又問羌人實力怎樣,要帶多少兵去,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上的事難以遙測,我願先到金城 去,察看情況後才能提出作戰方略。請陛下相信我能擔當此任,不必擔憂。”劉詢含笑答應。趙充國率領一萬多騎兵進駐西部都尉府後,並未立即出戰,而是每天設 宴擺酒犒勞將士。無論羌兵怎樣挑戰,漢軍都不理睬。當時羌族各部落中,先零羌最爲頑固,一些弱小的部落如罕、稈等部,都是在先零羌的脅迫之下與漢朝爲敵 的,先零謀反之初,罕、開部首領靡當兒曾派其弟雕庫來見西部都尉,陳述其本不願反的立場,但恰遇部分罕、開部落的人參與了反叛,西部都尉便將雕庫扣留。趙 充國到來之後,下令釋放雕庫,並加以撫慰後讓他返回部落。他的策略是以攻心爲上,分化瓦解敵人,等到他們只剩少數頑固分子時再出兵殲滅。
但是漢宣帝劉詢及大多數朝廷官員如辛武賢等都反對趙充國的做法。趙充國堅持己見,終於說服了劉詢。不久,趙充國引兵到先零羌佔據的地區,先零猝不 及防,望風而逃,丟下了所有的輜重物資,爭先搶渡湟水。由於道路狹窄,人多擁擠,敵軍亂作一團,毫無秩序。衆將領向他建議攻擊,可是趙充國認爲這是窮寇, 不宜追擊。於是慢慢驅趕。結果,先零羌除淹死、被殺和投降漢軍的幾百人外,七八千人的主力都安全地渡過了湟水。趙充國又帶兵到了罕、開地區,嚴令士兵不准 侵擾,部落首領見漢軍守信,表示願聽約束,仍回故地。趙充國雖然打敗了先零羌,但是並沒有徹底征服。先零的主力屯集在湟水以西,時刻都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這時趙充國染病在身,需要休養,爲了確保邊防的安全,他向皇帝上奏提出屯田之策。
但是,這一正確的建議又遭到多數朝臣的反對。劉詢派來破辛武賢,命令他倆合兵一處進攻先零。趙充國又上奏提出“班師罷兵,萬人留田”的建議,具體 陳述了屯田的十二條好處,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政治上,可以産生震懾敵人的重大影響;二是經濟上,屯田士兵生産的糧食可以自給自足,節省國家巨大的 開支;三是軍事上,留一萬步兵屯田,有效地增強了邊防力量,以逸待勞,可以隨時抵禦襲擾。趙充國三次上書,劉詢最後終於批准了他的屯田之策。這時,許延壽 和辛武賢仍然主張進擊羌人,劉詢也予以批准,兩策並用,命許、辛和中趙印會師進剿。結果,許延壽收降羌人四千多名,辛武賢斬殺二千,趙印斬殺,收降二千多 人,唯有趙充國兵不出營而收降五千多人。於是趙充國又上奏章說羌人逃跑的充其量不過四千兵馬,況且罕羌首領表示,要殺死先零羌的首領楊玉,請求回軍。劉詢 答應後,趙充國於BC60年回軍。當年秋天,先零羌首領楊玉果然被部下殺死,其部屬四千多人全部歸降漢軍。BC52年十二月,趙充國病逝,享年八十六歲。
評分:統率B,戰鬥B,智謀B,戰績C,名氣C,綜合B。趙充國曆事 四帝,善於治軍,愛護士兵。行必有備,止必堅營,戰必先謀,穩紮穩打。在平叛戰事中,他堅決採取招撫與打擊相結合、分化瓦解、集中打擊頑固者的方針和攻心 戰術。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確爲深謀遠慮之議,不僅在當時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對後世亦有深遠影響。此外,還應該指出的一點是他一生的主要功績集中表現在 晚年,七十三歲時主動領兵出征,七十九歲回京,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陳湯(?~BC6):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少年時喜 歡讀書,但因家庭貧困,有時靠乞討度日,後來流浪到長安,認識了富平侯張勃,張勃覺得他很有才能。BC47年,漢元帝劉奭下詔,要求大臣推薦的人才,張勃 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在等待分配期間,由於沒有回家奔父喪,因此被人檢舉爲缺乏起碼的孝道,於是朝廷又譴責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同 時將陳湯拘捕下獄。後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於被任爲郎官。陳湯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後被任爲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早先匈奴 內亂,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其中郅支單于以武力兼併三國,日益強盛,屢次拘禁、殺害漢使。郅支單于自知有負于漢朝,害怕漢朝出兵報復,就向西跑到康居。康居 王將女兒嫁給他,郅支便借兵多次襲擊鄰國烏孫,烏孫不敢還擊,而是遠遠地逃避,於是郅支擁有千里之遠的勢力範圍,自以爲大國之主,很不尊重康居王,竟至一 怒之下殺死了康居王的女兒、貴人等數百人,同時他又派出使者脅迫闔蘇、大宛等國進貢。漢朝也曾三次振出使者到康居,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屍體,郅支非但不 給,而且侮辱漢使。
陳湯與甘延壽瞭解了這些情況後,於BC36年出兵西域。走出國境時,陳湯便對甘延壽說:“郅支單于剽悍殘暴,如果再發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禍患。 現在他居地遙遠,沒有可以固守的城池,也沒有善於使用強弩的將士,如果我們召集起屯田戍邊的兵卒,再調用烏孫等國的兵員,直接去攻擊,他必定守不住,也無 處可逃,這正是我們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啊!”甘延壽認爲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堅持要奏請朝廷同意後行動。不久韓延壽得病,陳湯焦急之中便果斷地採取了假傳聖 旨的措施,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的兵員,甘延壽只好依從他,帶領起各族軍兵4萬多人向北進發。陳湯沿路捕獲康居副王的親屬及一些貴族,經過解釋,他們 願做向導,並將郅支的情況作了詳細介紹。而後大軍便直抵郅支城都賴水邊。陳湯命令將士四面齊用火攻,又擊鼓助威,漢軍沖進城中,郅支單于身邊只有男女數百 人及一些吏士,毫無抵禦能力。漢軍勇猛擊殺,將郅支刺死,又從獄中解救出兩名漢朝的使者,誅殺了郅支單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1518人,生擒 官吏145人。另外俘虜敵兵1000餘人,都交給了參與打擊郅支的小國軍隊。這次勝利,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爭,爲遇難受辱的漢使報仇雪恨,提高了漢 朝在西域各國的威信。但陳湯向來貪財,攻克郅支城後,繳獲了大量財物,私自藏起來不少,被人舉報,所以回軍時司隸校尉準備拘捕。陳湯立即上書漢元帝劉奭, 劉奭便下令撤回司隸校尉,並令沿路縣城擺設酒食夾道歡迎。回朝之後,劉奭又下詔赦免了假傳聖旨之罪,然後又讓大臣討論封賞事宜,最終封甘延壽爲義成侯,賜 陳湯爵位爲關內侯,各賞食邑三百戶、黃金百斤,並拜陳湯爲射聲校尉,延壽爲長水校尉。漢成帝劉驁即位後,丞相匡衡又向劉驁起奏陳湯此事,於是陳湯被免職。 之後陳湯向劉驁上書,說康居王送到漢朝來的王子不是真的。劉驁命人核實,確實是真王子,則陳湯就犯下了誣告乃至欺君之罪。陳湯被捕入獄,準備處以死刑。太 中大夫谷永向上書讚譽陳湯的功績,請皇帝開恩。於是陳湯被特赦釋放,免職爲庶人,徙居敦煌。議郎耿育看到陳湯處境可憐,便又上書,再次論述了他的功績,懇 請皇帝予以照顧。皇帝下詔讓陳湯遷回長安居住,不久去世。
評分:統率C,戰鬥C,智謀B,戰績C,名氣D,綜合C。陳湯爲人沈 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每當路過城鎮或高山大川時,他都登高遠望,認真觀察、記憶。法令嚴明,採納衆人的意見辦事,頗有將帥風範。但他又經常接受人賄 賂的金錢,最終因此而身敗名裂。誰能想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他說的呢?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