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為甚麼古代的官服上要繪繡章紋?
[打印本頁]
作者:
coiechan
時間:
2008-7-26 18:01
標題:
為甚麼古代的官服上要繪繡章紋?
在古籍史書的圖片或古裝戲劇節目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們,身上所穿的官服總繪繡著許多精緻的圖案,不同的官階,官服上的圖紋或數量也不同。那麼,為甚麼官服上要繪繡這些圖紋呢?
中國古代的服飾設計,不論是色彩的選用或是圖紋設計,都力求順應大自然法則,既體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和諧,又能遵循古代社會尊卑等級禮制的原則。而古代帝王及高官身上穿的禮服,上面繪繡的紋飾有十二種,分別是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稱之上六章;裳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稱之下六章,後世稱十二章紋,通稱為「十二章」。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也就不同。
十二章紋各有涵義。「日」即太陽,相傳日中有三足烏,故世稱太陽為金烏,取自「日中有烏」、「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為光明、生命之源的象徵;「月」即月亮,相傳月中有白兔,故以白兔為月的代稱,取自「嫦娥奔月」等神話傳說;「星」即天上星宿,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星與星之間以線相連,構成一個星宿;又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同三光照耀,象徵帝王皇恩浩大,普照天下;「山」即群山,其圖形亦為群山狀,取其「鎮」之意,代表帝王沉穩的性格,象徵君王能夠安邦定國;「龍」為龍形,取其千變萬化,象徵帝王思慮周密,能審時定勢,處理國事;「華蟲」即雉,為鳥類且羽細而紋理華麗,取其文(紋)理,象徵帝王的文采彰顯;「宗彝」為宗廟用的祭器,「宗彝」通常是一對,各繪以虎紋和蜼紋。虎,取其忠猛;蜼,長尾猴,傳說性至孝,故取其孝,象徵帝王具有忠孝之懿德;「藻」即水藻,為水草形狀,取其潔,象徵帝王品行高潔;「火」即火焰,為火焰形狀,取其明,象徵帝王處理國政正大光明,而火焰向上狀,也隱含著率領黎民百姓歸向天命之意;「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狀,取養之意,象徵帝王供養人民,物產豐厚,治國安民;「黼」半黑半白如斧形,取其斷之意,象徵帝王行事果斷;「黻」如兩己相背之形,取其辯,象徵帝王能明辨是非、善惡,知錯能改的美德。
十二章紋約在周朝形成,在秦朝以前,只做為服飾上的吉祥圖紋裝飾,而真正確立了章服制度,則是在東漢時期。自此一直到清朝,十二章紋都是帝王百官禮服上所專屬的章紋。而繪繡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明清時代,皇帝的朝服仍為十二章紋,但文武官員則改稱為「補服」。補服又稱「補子」,是指文武職官禮服的前胸和後背鑲了用金線與彩絲繡成鳥獸等圖樣,文官繡鳥類圖形,武官繡獸類圖形,用以區分官級。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