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英語為「Typhoon」;日語就叫作「颱風」(ギゆツよ)[taifù],發音相似,也令人對「颱風」的字源產生興趣與疑問,究竟先有颱風還是「Typhoon」?根據《語源學字典》記錄,於公元16世紀就有「Tiphon」一字,按照M. Thomos Hickcock 翻譯威尼斯商人Caesar Frederick於公元1569年航行至東印度群島的記錄所載,會以「Tiphon」來表示在印度及中國海上的風暴、旋風及龍捲風:"concerning which Touffon we are to understand, that in the East Indies oftentimes......",並注明:「這些む颱風め,是海上出現的驚人暴風雨。」 "This Touffon or Tuffon, is an extraordinary storme at Sea."
以上颱風的說法,最早在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間出現,並認為明顯源自阿拉伯、波斯及印度語的「Tufan」,解作大氣旋大風暴。阿拉伯方面的說法指,在希臘神話中有一「泰風」(Typhon,Τυφῶν,又譯為堤豐)的泰坦(Titans,即神),是象徵風暴的邪惡巨人。該詞在希臘語中義為「暴風」或「冒煙者」。「堤豐」也象徵惡風。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神統記》(Theogony)記載,它戰敗後,從身上生出無數股狂颱,專門滋害海船。這裡特指的是印度洋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