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清代剃髮政策 為何乾隆以前帝像耳邊有頭髮? [打印本頁]

作者: zoomam    時間: 2020-3-14 01:20     標題: 清代剃髮政策 為何乾隆以前帝像耳邊有頭髮?

清朝髮型當初並非如普遍影視劇集般的。
清朝入關之後,曾發布極為嚴厲的「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剃頭,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為口號。從清朝髮型發展來看,雖然留發面積在逐步增多,但到乾隆以前還保留著「金錢鼠尾」的髮型,那為何康熙畫像耳邊會出有頭髮?
清朝在入關前已經有「剃髮」,更要求叛投自己的漢人全部改變髮式,作為臣服標誌。入關前後政策曾一度放鬆,直到攻陷南京、蘇州、杭州後,攝政王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才重新頒發「剃髮令」,嚴厲推行,甚至「剃髮不如式者亦斬」。

影視中清初的金錢鼠尾髮式

據了解,清朝男子髮型其實並不全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種「陰陽頭」,而是隨著時間改變,清初時期為「金錢鼠尾」,中期為「豬尾」,直到後期才是大家最了解的「牛尾」,即「陰陽頭」。
「金錢鼠尾」,是將絕大部分頭髮剃掉,只在腦後留小指粗細的一執,擰成繩索般垂於腦後。由於這執頭髮蓄髮面積只有一枚金錢大小,像是老鼠尾巴一樣,故被稱「金錢鼠尾」,是為清朝入關的固定髮型。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傳教士衛匡國在《韃靼見聞》中表示,女真已經出現「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的髮式。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日本商人竹內藤因海難留京旅居一年,於《韃靼漂流記》中有描述清朝男子髮型:「他們都剃頭,把頭頂上頭髮留下來,分成三執編成辮子。他們男子把唇上的鬍鬚留下來,把下面的剃掉。無論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樣。」

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紀實畫稿中,清朝男子髮型為「金錢鼠尾」

由於當時全國各地經常因為剃髮而爆發起義,清廷不得剃髮調整政策,蓄髮部位逐步由腦後轉移到頭頂,但蓄髮面積仍然只有一細執。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 (William Alexander)的紀實畫稿,也能證明直到當時,清朝男子髮型為「金錢鼠尾」。

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紀實畫稿中,清朝男子髮型為「金錢鼠尾」

清朝中期「豬尾」,是經歷長期鬥爭後,清朝男子髮型短暫的改變。鬚髮面積逐步擴大至了掌心大小。不過這演變速度極緩慢,直到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時,整個蓄髮面積也不過全部頭髮的三分之一。嘉慶四年以後,這種髮型變化開始加速,不過百年,蓄髮面積開始佔到全部頭髮的一半,最終演變為後期在影視中看到的「陰陽頭」-髮頂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髮、分三執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髮辮。

晚清時期中國健壯苦力

如上所述,直到乾隆年間,清朝男子髮型仍以「金錢鼠尾」為主,那麼為何康熙畫像的耳邊卻有頭髮呢?顯然與「金錢鼠尾」的髮式有著較大的差距。事實上,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順治、康熙,包括少年時期的雍正畫像,耳邊全部都有頭髮,反而雍正成年後,尤其是乾隆以後的皇帝畫像,耳邊開始變得極為乾淨。

清代宮廷畫師繪努爾哈赤朝服像

如果說這些畫像全部為真,為何畫像與現實不符?有解釋指在清初時,滿族人雖然有剃髮習俗,留「金錢鼠尾」,但由於他們仍是相對落後的部落文化,對自身外貌修飾並不太注重,因此剃髮也並不頻繁。日子一久,被剃了髮就又重新長出來,所以看著就像小平頭。

康熙皇帝朝服全身像

到了清朝入關,滿族人雖然受漢族文化影響,但也要四處征戰平叛,無暇經常剃髮,所以也會隔很久才剃一次髮。到了乾隆登基,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國家日益穩定,人們逐漸注重外貌修飾,於是剃髮次數越變頻繁-「三日一結辮,十日一剃頭」-成為習慣。這就是為甚麼後來清朝皇帝畫像上,都不再看到兩鬢有髮。

清乾隆朝服像


清仁宗睿皇帝朝服全身像

[ 本帖最後由 zoomam 於 2020-3-14 01:21 編輯 ]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