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淝水之戰
[打印本頁]
作者:
zoomam
時間:
2019-10-23 03:22
標題:
淝水之戰
傾舉國之力戰爭並非易事,背後很多東西拖後腿,不能佔到甚麼便宜。當時一百年前的連串戰爭歷史,也告訴了他們。
淝水之戰,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前秦此戰元氣大傷,苻堅於兩年後被羌族姚萇所殺,各族紛紛獨立,中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亂之局,先後成立了十國。那麼為何東晉不趁機消滅前秦?
回顧淝水之戰前的官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性質其實都相似。官渡之戰是袁紹要滅曹操,曹操官渡之戰只是擊退袁紹,袁紹元氣仍在,能回到根據地休養生息,捲土重來,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沒有追擊袁紹,因為自己也要喘氣喘幾年。
至於赤壁之戰同樣情況,當年曹操要趁不戰而得荊州之威乘勝直下江南,消滅劉備和孫權。結果,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只是保住自己,沒被曹操消滅,並沒有完全改變敵我實力對比情況。所以,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和孫權也只是佔領一些能佔領之地,並沒有深入追擊。
淝水之戰與官渡及赤壁情況一樣。前秦舉全國之力想要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國。按照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的說法,苻堅甚至連兵力配置和部署,也完全是和西晉滅東吳一樣,要建立統一政權架勢。淝水之戰結果,只是東晉擊退前秦,保住自己不被消滅,遠遠談不上追擊消滅前秦。
從東晉方面來說,門閥政治已經尾大難掉,皇權實際上成了門閥政治的裝飾品。重要將領及權臣桓溫佔據了長江中游,居上游之勢,對東晉中央威脅比前秦大得多。雖然淝水之戰中,桓溫也派了一小支軍隊到建康支援朝廷作戰,當時當政的謝安心裡最清楚,桓溫實際上靠不住。
苻堅擺出與西晉滅吳之戰一樣姿態,在長江上游和中游也駐有重兵進攻,桓溫方面也非常緊張,也準備大戰,並沒有太多餘力支援處在下游的朝廷。只是因為前秦軍隊不同戰線之間協同有問題,所以,下游打了敗仗,荊州那邊還沒有打起來。
所以,從東晉方面來說,這時候內部其實也是權力鬥爭錯綜複雜,各懷心思,並不是齊心協議一直對敵。與其說朝廷和桓溫分別應付前秦軍隊是在保護朝廷,不如說是在保護自己的地盤,以免失去根據地。東晉投入淝水之戰的軍隊總數約八萬人,但其中的骨幹是謝玄從北方流民中招募組建的北府兵。
從前秦方面來說,雖然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但內部不同族群也是明爭暗鬥。無論是被前秦吞併的鮮卑慕容氏,還是羌族姚萇,實際上都在等待機會擺脫前秦控制。所以,淝水之戰中,前秦號稱全軍上百萬人,實際到前線並和東晉軍隊作戰只有十多萬,也就是前秦的主體民族氐族組成的軍隊。
至於姚萇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在荊州和建康的中間地帶,本作為機動部隊使用,但前秦軍隊在下游戰敗,姚萇並非馬上率軍馳援,而是先後撤,保證自己軍隊安全。苻堅當然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戰後,苻堅並沒有去兵力更強的姚萇軍中,而是直接撤退。這也是在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瓦解的原因。
這時,如果東晉軍隊此時乘勝追擊,發起北伐,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因為已經接近前線並沒有投入淝水之戰的前秦各部軍隊,應該會馬上迎擊晉軍。這和東吳與蜀漢的夷陵之戰的結果一樣。吳軍擊敗蜀軍,劉備後撤白帝城後,吳軍追擊下並沒佔到甚麼便宜。
前秦在淝水之戰後的迅速崩潰,確實讓東晉朝廷上下掀起一股議論北伐的熱潮。但最終出兵北伐的並非下游的朝廷,而是上游的桓溫,他更多只是為了給自己找回一些面子,是一個服從於他與東晉朝廷之間的政治鬥爭需要。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