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鶳」古代為奇獸珍禽 源自西亞有載「吃火吃鐵」
[打印本頁]
作者:
zoomam
時間:
2019-10-16 02:01
標題:
「鶳」古代為奇獸珍禽 源自西亞有載「吃火吃鐵」
透過絲路連接,古代中原早就直接或間接接觸了解到,對他們來說是奇珍的異獸。
近期網絡世界援引了一個古字「鶳」。據清《康熙字典》解說:「《集韻》霜夷切,音師。與同。鳥名。《博物志》條支國西海有師子大雀。本作師,俗加鳥。」據理解,條支國的「師子大雀」應為兩種動物,是獅子以及駝鳥。
《四庫全書·集韻 》局部,記載「鶳」字
有關於條支國的記載,《後漢書·西域傳》說它的位置險要以及專門出產奇獸珍禽,提及到「師子大雀」:「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餘里。臨西海……土地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晉代郭義恭《廣志》載:「 大爵,頸及身膺蹄都似橐駝,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其卵如甕,即今之駝鳥也。」
《博物志》為晉朝張華所著的奇書,除了介紹一些實用內容,也會說說當時的奇異草木蟲魚及飛禽走獸等等,甚至一些不足為信的異聞,也令到「鶳」字,解作「獅子」及「駝鳥」之上,再帶來一些富豐的想像空間。
公元八世紀阿拉伯散文作家Al-Jahiz所繪的駝鳥及長頸鹿
古代社會,由於東西方海陸交通頻繁,自漢代「鑿空」西域開始,及至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多朝,中外文化交流也頻繁,令到有大型走禽進入「中央」王朝疆域的記錄,為中外「動物交流史」留下注腳。除了「有實物有真相」的如「獅子」,有些記錄的所謂「珍禽」,因訊息傳遞不完善,往往也會透過陸上旅者或海上航行者「以訛傳訛」或語言不通等溝通問題下,出現一些既似非而是而又含有許多「真實內容」的傳聞,好像傳說中的「鳳凰」原型,據一些學者考證,應該是體格碩大的巨型鳥類,也有學者指就是駝鳥。故「鶳」被一些古人認為是一些奇獸珍禽,也不足為奇。
明人畫狻猊圖軸,狻猊即古漢語獅子
不管「鶳」是甚麼物種奇獸珍禽,出產的地方不容置疑的是條支國西海。《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從條支國轉向北再向東,再乘馬以平常速度騎行六十多天,就到安息。」故這裡所說的「西海」,應指的是今之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及印度洋的西北部。據《西域傳》,甚至更早的《史記》記載,條支後來被安息統轄,〈大宛列傳〉更記載當時安息國已經有「大雀」:「條支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即「大雀),卵如甕。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爲外國。」
清人畫獅子
安息帝國因座落於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的絲綢之路,帝國成為商貿中心,而不少來自西方的商品貢品等等,包括來自原產於非洲、西亞等地的大型兇猛食肉動物「師子」,還有駝鳥、大象等等,也能從絲綢之路運抵中原王朝。《後漢書》載,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王「滿屈」派遣使者,進獻「師子及條支大烏」。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年),疏勒國獻「師子、封牛。」這些外來的猛獸被飼養在皇家園林,成為皇家獨有的觀賞性動物:「……汗血之馬充於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可見早在東漢時期,皇家動物園內的已有包括獅子與駝鳥在內相當豐富的「奇獸珍禽」。
[url=https://media.bastillepost.com/wp-content/uploads/hongkong/2019/10/20191014_HIST_懿德太子墓架鷹戲犬圖.jpeg][img=479,650]https://media.bastillepost.com/wp-content/uploads/hongkong/2019/10/20191014_HIST_懿德太子墓架鷹戲犬圖.jpeg[/img][/url]
古人馴服走獸飛鳥,既表達對飛翔渴望與崇拜,又展現掌控飛禽走獸的自豪感和追捕野物的自信。圖為唐代懿德太子墓《架鷹戲犬圖》
獅子「落地」中原,慢慢為國人喜愛,除成為看守門戶「鎮宅」吉祥物。獅子也由元朝時期由皇家訓練表演雜技,慢慢到明代演變成配合西夷國「狎習戲舞」技藝,成為宮廷雜技表演,漸漸到後來傳民間演化為舞獅民俗。至於駝鳥「大雀」,由北魏至唐元載籍中都有「駝鳥」、「駱駝鶴」的走禽記錄,它作為古代圖騰鳳凰的原型,卻有一些疑似「神獸式」的記載。
《魏書·波斯傳》稱牠:「有兩翼,飛而不能高。食草與肉,亦能噉火」;《新唐書·吐火羅傳》載:「足如橐駝,翅而能行,日三百里,能噉鐵」;元朝官員兼文學家王惲《秋澗集》更載:「海西富浪國有大鳥,駝蹄蒼色,鼓翅而行,髙丈餘,食火,其如升許。」駝鳥吃火吃鐵似乎匪徒所思,但以現代生物學來解釋,駝鳥因為沒有牙齒,會吞食石子,幫助磨碎胃中食物;至於「吃火」就較為令人費解,但也可以指熟食,元代周致中《異域誌》記載鴕鳥:「大食弼琶羅國......地産駱駝鶴...食雜物,或燒赤熱銅、鐵與之食......國人好獵,日射獸而食。」
明代《皇都積勝圖》之西域貢獅
「師俗加鳥」的「鶳」,也許是「師子」及「大雀」等的統稱,也許是古人當時認為是某種類的異獸。綜觀古代中國有關奇獸珍禽的記載,「鶳」字歷史意義,必然在於居住在東亞的中國人,憑藉「西域」及「南海」接通了西亞、東南亞的陸海交通,令中原歷代王朝文人及學者,得以很早就對世界上很多動物,都能夠見識甚至飼養、馴化牠們,留下「動物百科全書」式史料。不只是現今尚存,甚至些近代滅絕的大型鳥類,如據了解於公元1649年已滅絕的隆鳥,據學者研究,中國古籍也許有記載過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