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衷甲制:背後隱藏著重文輕武歧視的兩宋武將穿著之道 [打印本頁]

作者: zoomam    時間: 2016-12-16 04:43     標題: 衷甲制:背後隱藏著重文輕武歧視的兩宋武將穿著之道

「重文輕武」是宋代的基本國策。 鑒於唐末五代時期將帥擁兵,藩鎮割據,兵禍連連等一系列歷史經驗教訓,加強皇帝對軍權的控制,宋太祖確定了「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軍事領導原則。



▲宋代的前身就是武人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五代時期,軍閥武夫們驕橫兇暴,不僅可以割據稱霸一方,甚至可以稱王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武人最為氣勢囂張的時期,反映到武人的著裝上就是肆意誇耀自己的威風,鎧甲上裝飾著駭人的各種怪獸神魔造型,藉以恐嚇敵方和百姓




Ads by Kiosked






▲日本佛經上記錄的唐本天王,描繪了晚唐五代時期中國武人的形象,猶如戰國時期的日本武士一樣,鎧甲頭盔上裝滿獸頭、鬼面、犄角的裝飾物。 這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的時期,武人的不可一世,被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制止,中國從此走向另一個極端---重文輕武,由此勢必對武人的裝束也要有嚴格的壓制要求。 這就是「武隨文服」
作者: zoomam    時間: 2016-12-16 04:43

宋朝軍隊分禁軍和廂軍兩大部分。 禁軍九品以上的將校軍官,通常有三種服飾:朝服、公服和時服。 朝服又名「具服」,是隆重朝會時所穿的服飾,按其性質不屬於戎服範圍。 公服也謂「從省服」,是武官上朝視事所穿之服。 武官的朝服、公服與文官相同。 這是因為軍隊的高級指揮官幾乎由文官擔任,各州縣地方的廂軍指揮權也集中地方行政長官(文官)的手中。 「武隨文服」這種特殊服制不是徒具形式,而是確立一種嚴格的封建等級觀念,使武官對文官俯首貼耳,惟命是從,否則「不足已相制」。

朝服的袍服是:上身穿緋衣,右衽立領。 廣袖,衣長至膝下,內襯白色中單,下穿朱裳,垂至腳背,身後佩有錦綬,朝服上佩有「方心曲領」。 公服為交領,大袖,一側開衩,袍的下緣膝蓋下有橫襇,袍長至腳背。 「武隨文服」對宋朝將領鎧甲外所穿之衣有很大影響。


▲北宋武臣,身著公服,手持儀劍(當是類比長柄戰劍),態度謙卑


▲宋代武人,身著鎧甲,卻需要在外面罩上戰袍或者一種短身繡衫,以示恭謙,這就是「衷甲」服制
作者: zoomam    時間: 2016-12-16 04:43

這就產生了宋代武將一個顯著的衣著特徵——「衷甲」。 《淩煙閣功臣圖·薛仁貴像》為宋人繪。 畫中是唐代人物. 但服飾都用宋制。 其中畫中人像甲外所穿的寬袖短衫,宋代的武將在鎧甲外常罩一種形制與貂袖很相似的寬袖短衫,《宋史·儀衛志》中稱作‘繡衫’。 這種繡衫無扣,用衣襟下緣的垂帶在胸前系結,繡衫上有繡紋,繡紋是區分各軍的標誌:‘金吾衛以辟邪,左右衛以瑞馬,驍騎以雕虎,屯衛以赤豹’繡紋位置在後背。 」《宋史·儀衛志》。 是有「繡衫」的存在,但沒有提及其款式。 一般把這種甲外之衣稱為寬袖短衫。



Ads by Kiosked






▲宋代開始一種獨特的半身戰袍被廣泛使用,這就是繡衫,這種款式的戰袍被日本汲取,發展演化為陣羽織

寬袖短衫與「貂袖」相比,衣身和袖子的長度基本相同,只是寬袖短衫衣身寬鬆,袖子寬大,面料較薄,衣服飄逸。 而貂袖剪裁相對合體,在宋曾三異《因話錄》中有這樣的描繪:「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 兩袖反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 仍用夾裡? ? 名目貂袖,聞之起禦馬院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 」可見貂袖不但保暖,且設計合理。 其名源于宋,可能由於當時戰事頻繁,宋人在與北方其它民族接觸的過程中對貂袖產生興趣. 參照貂袖創造出富有中原特色的寬袖短衫。 到了南宋,「衷甲」的寬袖短衫變成了廣袖、大翻領、右衽,長及腳背,無帶扣以腰帶系束的一種類似公服的寬大長袍。


由四川大足窟毗盧道場金剛像與安定毗盧洞第六號龕天王像,我們可以總結出甲外所穿之衣的共同特點:衣身寬鬆,袖子寬廣。 從功能上來說,衣身寬鬆、袖子寬廣是不便於戰場上作戰的,容易拉扯和阻礙手臂運動。 將領在袖子上打了一個結,可見袖子寬大實不方便。 寬袖短衫遠不及合體、窄袖的貂袖合理。 由此可見穿這種衣身寬鬆、袖子寬廣的衣服不是出於功能的考慮。 以下試從服裝符號學的角度分析。


▲身著繡衫的武人,繡衫的消費者一般多為職位低的武官或衛士
作者: zoomam    時間: 2016-12-16 04:44

由於「以文制武」的政策。 當時具有軍隊指揮權的大多是文臣,而武將受其節制且地位較低. 如前敘,一些所謂殿侍、大將、將軍等,其實只是無品的下級武官。 封建社會是十分強調等級觀念的,要維護封建社會統治的正常社會秩序,就必須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中分出主從. 樹立權威。 北宋的寬袖短衫到了南宋. 已演變成了廣袖,大翻領,右衽,長及腳背,無帶扣,以腰帶系束的寬大長袍,與公服——交領,大袖,一側開衩,袍長至腳背有著不少共通點。

可見南宋將領甲外所穿寬大長袍借用了公服許多符號特徵。 因為只有高級將領才可以穿公服上朝參議政事,所以類似公服的寬大長袍,極可能使得人們聯想到具有權力和地位的文武官,為著裝者帶來榮譽感。 還有一點就是可以作為一種服飾符號來區分高級將領與下級武官,這也許是宋朝的「衷甲」人物不是唐朝的大將薛仁貴(宋人繪),就是象徵著權力與力量的天王和金剛的原因。



▲另一種全身戰袍,多為有較高職位的武官使用。 穿著時習慣扯下右邊袖子,露出一片鎧甲,這是衷甲制度規定的



▲宋代御林軍武士,個個同樣是半文半武的裝扮,顯得不倫不類,威武之氣蕩然無存。 宋代的衷甲制度,嚴重扭曲武人的榮譽感,使之為自己的武職感到羞愧,扼殺武人的尚武意識,與兩宋一貫的重文抑武國策一樣,對宋代的軍隊造成嚴重的摧殘,造成軍隊的怯懦不堪


而當時「武隨文服」的特殊服制,使得類似公服寬大長袍有著明顯的文臣儒士服飾特點——衣身寬鬆,袖子寬廣。 從整個文明體系從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為宋朝社會風尚,文人雅士通過科舉考試可以得到權力、地位、財富,再加上「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政策實施,文人甚至可以得到指揮國家軍隊的權力。

這種特殊社會環境造就出文武雙全的「儒將」,無疑成為一種新的審美風範,再加上掌握軍隊指揮權的大多是文臣,而武將地位較低,使得對將領的審美標準也如宋朝政策變得「重文輕武」,由猛將變成儒將。 如果將鎧甲看作是「武」的符號(鎧甲一直以來是戰鬥必穿的),甲外所穿之衣則是「文」的服飾符號(甲外所穿之衣不管是寬袖短衫還是寬大長袍都帶有文臣儒士服飾特點),那麼「衷甲」則彰顯著裝者「文武雙全」,也就是說宋高級將領「衷甲」以示文武雙全。



▲宋代衷甲制度被明代繼承,同時也傳到日本,同樣成為武士的軍武服飾制度,但是日本也由此作出日本化的演化,最終成為陣羽織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