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從考古發掘看古代香港
[打印本頁]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5-8-5 08:12
標題:
從考古發掘看古代香港
在本世紀,許多考古的專業人士曾在香港進行過多項發掘工作,
他們的考古成果豐富了人們對香港古代歷史的認識。大量出土文物和
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中國先民在香港地區的活動,大約已有六千年
歷史。
香港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大灣文化』(距今約
五 -- 六千年),遺址分佈在港島的舂坎灣,南丫島的大灣、深灣,
長洲的西灣,大嶼山的蟹地灣,和赤立角的深灣、虎地灣等地。大灣
文化的陶器中,圓底器和圈足器發達,夾砂陶為大宗,泥質陶較少。
石器方面,有樹皮布拍,錛、多孔石刀等。大灣文化分佈在珠江口二
十多個遺址中,說明大灣文化的文人已掌握一定的水上交通技術,能
夠克服江河及海洋的阻隔,與鄰近部落有著較多的文化交流。
一九八九年,香港中文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考古工作者在南丫島
大灣遺址,發現屬於商代的墓葬群。其中第六號墓出土的玉牙璋及完
整串飾,被譽為國寶級文物,對香港古代史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牙
璋是一種禮器,起源於黃河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大灣牙璋與
商代二里頭墓葬中的牙璋,微劇風格完全一致,是商代華北地區禮制
文明向南延伸的表現。
大量出土文物說明,香港地區和廣東大陸的古文化具有極其密切
的聯繫,同屬一個文化系統。從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看,香港大
灣、蟹地灣等地發現的彩陶,與一九六一年以來在增城金蘭寺,東莞
萬福庵,深圳大、小梅沙以及解放前在海豐沙坑發現的彩陶相似。一
是器形多數是圈足盤和碗(缽);二是花紋圖案基本是幾何圖案。此
外,香港遺址出土的有肩石釜、有段石錛,從造型、製作甚至有些石
料(靠細岩),都和廣東大陸特別是西樵山石器製作場的產品很相像
。再者,香港大灣、深灣、石壁、東灣時遺址出土的刻劃紋、繩紋的
粗砂陶器,以及年代較晚的幾何印紋軟陶器,和深圳大小梅沙、鶴地
山、赤灣、寶安蚌地山、增城金蘭寺、佛山河宕、南海灶崗、高要芧
崗及珠海拱北等遺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極其相似。
從青銅時代遺址出土文物看,香港的青銅器與廣東大陸的一樣,
特點之一是武器多,禮器、容器少。大灣出土的一件人面紋匕首,和
清遠三坑東周墓、曲江石峽遺址上層的幾乎一模一樣。這個時期香港
的夔紋、雲雷紋陶器(相當於春秋或稍早)和米字紋陶器(相當於戰
國時期),在廣東大陸己見於二百處以上的遺址和五、六十座墓葬。
在廣西、福建'湖南等省也有發現。
中國東南沿海在古代曾經是百越部族生活的區域。古代學者臣瓚
對《漢書.地理志》所作的註釋說:『自交阯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
雜處,各有種姓,……』香港地區與廣東大陸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
代文化具有同一性,是因為在這些地區居住生活的都是百越人。
一九五五年八月九日,在九龍深水(土步)的李鄭屋村發現古墓
一座,成為轟動整個香港地區的一件大事。香港大學林仰山教授
(Prof. F. S. Drake) 率領員生進行發掘,獲陶器61件、銅器八件
和許多文字或圖案花紋的墓磚。
李鄭屋村古墓墓室呈十字形,墓頂作穹窿形狀,甚圓整堅實,與
一六二一年在廣州東郊駟馬岡發現的漢墓,形制相同,只是規模稍小
。這種十字形穹窿狀屋的墓形,在東漢中期盛行於廣東地區。古墓出
土的陶器,有陶罐、陶尊、陶壼、陶盂、陶碗、陶勺、陶豆、陶奩、
陶缶、陶屋、陶倉等,皆與內地漢墓中發掘出之陶器相仿。其陶勺、
陶鼎、陶尊,尤與廣東山羊山橫路漢墓出土陶勺、陶鼎相似。李鄭屋
村古墓出土銅器雖少,但同樣有重要意義。例如銅鐸一個,較一九四
五年廣州市郊出土的一件稍小,但同為漢代遺物,亦同受吳越影響而
成。這種較銅鐘細小的樂器,曾盛行於吳越舊地。另外,出土銅鏡上
的鳥首紋飾,與廣州東山羊山橫路漢墓出土銅鏡的紋樣相似,其為漢
代遺物亦無疑問。該墓墓磚上有的刻有『番禺大治曆』、『大吉番禺
』等字樣,字體為隸書略帶篆筆;有的墓磚有動物形圖案形花紋。其
墓磚字體和圖案花紋與中國內地漢墓的字體和花紋也極為相似。『人
治曆』為漢代各地通行之吉語,『番禺』二字指明所葬地區歸番禺管
轄。番禺為秦漢時代南海邵的一個縣,也是邵治所在地,其地在今天
的廣州。墓磚上寫『番禺』,而不寫『寶安』、『東莞』或『新安』
,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綜合上述種種情況,學者們均斷定這座古墓
建造於東漢中期。該墓的發掘有力地說明香港地區與廣東大陸的文化
具有同一性,並且都受到中原文化強烈的影響。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