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亂世梟雄 [打印本頁]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6-22 07:51     標題: 亂世梟雄

美國學者任達在《新政革命與日本》一書中認為,“清末新政十年是中日關係的黃金十年”,這個觀點雖顯突兀,但以庚子年後中國人留學日本的人數來看,也不能說沒有事實根據。歷史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中日兩國在甲午年中是勢不兩立的敵國,庚子年後卻突然成為“朋友”甚至有過一段“蜜月期”,日本士官學校接受大批的中國學員即為其中的一個例證。
創立於1874年的日本士官學校係明治維新的產物,日本陸軍中的各級軍官,無論將軍還是少尉,幾乎都在這裡學習過。除就讀預備學校及聯隊實習外,士官學校的學制通常為一年,其主要課程包括:戰術學、戰史、軍制學、兵器學、射擊學、築城學、交通學、測圖學等。 1945年戰敗投降後,日本士官學校被撤銷,期間共開辦61期,培養軍官36900名,其中有6人擔任過內閣首相。
中國第一批留日士官生於1898年底到達日本後,先進入成城學校(日本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學習兩年,之後按各自的科目(步兵科、騎兵科、砲兵科、工兵科)進入日本陸軍各聯隊實習(分別為日本近衛步兵第四聯隊、日本近衛野戰砲兵聯隊、日本近衛騎兵聯隊、日本近衛工兵聯隊)。經半年的入伍鍛煉後,學員才能進入士官學校。一年的學習結​​束後,首批中國士官生於1902年畢業,其中包括了吳祿貞、張紹曾等知名人物。
按清廷的規定,留日士官生須由官方保送,官費就讀,但其中也有例外,如辛亥革命及護國戰爭中的風雲人物、第3期學員蔡鍔,他最初系梁啟超的私人關係進入成城學校自費就讀,後進入士官學校後方轉為官費。值得一提的是,第3期也是名人最多的一期,如被稱為“士官三傑”的蔣方震(蔣百里)、張孝準與蔡鍔,而日方學員則有岡村寧次、土肥原賢二、板垣徵四郎等人,他們可算是同學關係。據說,蔣方震在畢業考試中奪得第一名而獲得日本天皇所賜軍刀,日方感到顏面盡失而決定從第四期開始,中日學員分開授課。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不過從第4期開始,日方為中國留日士官生專門設立了一所預備學校即振武學校,其中的主要原因恐怕是中國留日士官生的數量大為增加的緣故。
辛亥革命爆發前,共有8期留日士官生畢業回國,第九期於1910年12月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後因革命爆發而退學。另外,還有一批在振武學校就讀或已進入日本軍隊實習的學員也大多回國,蔣介石即為其中之一。 1908年,蔣介石(時名蔣志清)進入振武學校,兩年後入高田陸軍第十三師團野砲兵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據其日記所載,“初入聯隊,已在冬季,雪深丈餘,朝操刷馬,夕歸刷鞋,勞苦一如新兵。……日本兵營階級之嚴,待下之凶,營內之清潔整齊,餘皆於此見之” 。正常的話,蔣介石應隨後升入士官學校,但後因回國參加革命而失去了這個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蔣介石只能算半個“士官生”。
編練新軍是清末新政的重中之重,而新軍中嚴重缺乏中上級的軍事幹部,留日士官生由此受到極大的重視,這些人回國後立刻成為各省督撫爭相延攬的對象,可謂是軍途燦爛、官運亨通。以第一期學員陳其採為例(即陳其美之三弟,陳果夫、陳立夫之三叔),其在1902年畢業回國後先在湖南等地編練新軍,後赴京擔任軍諮府(相當於參謀本部)第三廳廳長(正參領,相當於上校級別),時年不過30出頭。
相比而言,前幾期的留日士官生往往佔據軍中高位,一些人在短短幾年間就做上了標統(團長)、協統(旅長)甚至統制(師長),如一期生吳祿貞、張紹曾分別為第六鎮統制、第二十鎮統制;二期生良弼為禁衛軍協統;三期生藍天蔚、蔡鍔、潘矩楹分別為第二混成協協統、第十九鎮協統及第二十鎮協統。至於任標統的就更多了,如第六期的閻錫山、羅佩金等等。
弔詭的是,儘管留日士官生回國後待遇優渥,但這些人最終卻走到了清廷的反面。原來,很多留日士官生在日本期間即接觸了革命思想,一些人甚至加入了革命組織同盟會。辛亥革命中,這些人也成為了領導各省獨立的風雲人物。據統計,民國初年以革命起家而擔任各省都督的留日士官生有8人之多,包括江西都督李烈鈞、雲南都督蔡鍔、陝西都督張鳳翽、山西都督閻錫山、四川都督尹昌衡及胡景伊、貴州都督楊藎誠及唐繼堯。當時這些人大多三十出頭甚至未滿三十,可謂是風雲際會,乘亂而起,一時獨領風騷。但是,除唐繼堯及閻錫山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統治外,這些亂世梟雄在民國後大多因年齡及閱歷等方面的欠缺而曇花一現,有些人甚至在軍閥混戰中死於非命。
大體上說,日本士官學校只培養中下級軍官,與之相銜接的日本陸軍大學則不招收中國學員。因此,除個別人外(如民國後擔任保定軍校校長的蔣百里,但他後來又赴德國留學),留日士官生在軍事上未必出色,當時的北洋軍就很少選用留日士官生。機緣巧合的是,這些分派到南方新軍的士官生們正好成了清廷的掘墓人。
1914年後,日本士官學校繼續接受中國留學生,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止,共開辦到第22期。這批士官生雖不能與清末的前輩們相提並論,但其中也出了一些名人,如張群、何應欽、朱紹良、錢大鈞、湯恩伯等。民國後,在保定係及黃埔系的擠壓下,留日士官生也就逐漸淡出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舞台。 (注:“偽滿洲國”繼續派到第29期,清末到民國的士官生總人數大約1600人)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