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巴西歷史 [打印本頁]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5     標題: 巴西歷史

歐洲人移民前的巴西
  在歐洲人於1500年發現後稱作巴西的大片陸地時,那裡人煙稀少,只有約200萬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多住在小的部落中,一般分為兩個部族——熱帶森林部族和邊際文化部族。前者主要住在亞馬遜盆地,文化比較先進,掌握了一些耕種和捕魚的技術。邊際部族則住在比較乾燥的大草原地區,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為生。

  熱帶森林部族中比較重要的是圖皮人,他們住在沿海地區,是印第安人中在巴西殖民時期的早期和隨後有所發展的巴西文化中最有影響的一支。然而這一成就並未使他們在歐洲人的統治下受到的粗暴待遇有所減輕。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5

早期
發現和定居
  伽馬(Vasco da Gama)於1498年由水路繞過好望角發現了東印度群島和香料群島,因而葡萄牙王室派出一支由卡布拉爾(Pedro Alvares Cabral)率領的龐大的艦隊到印度去,為了避開幾內亞灣岸外的無風區,卡布拉爾向西行駛,於1500年4月22日望見南美洲大陸,葡萄牙即宣稱現為巴西的這一地區為其所有。

  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斷斷續續進行了巴西蘇木交易,但由於未在巴西發現貴金屬,使葡萄牙人把重點放在和亞洲較有利可圖的貿易。葡萄牙的對手很快就利用了這種忽視態度乘虛而入。特別是法國人侵犯了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權利,把貴重的紅染色木運到歐洲。巴西成為一個無主之地,葡萄牙王室的控制形同虛設。在約翰三世(1521?1557年在位)即位後,這種冷漠態度有所改變,對殖民地事務的關切逐漸從亞洲移至美洲。


  1533年第一次作了制度上的努力,在巴西建立一個組織嚴密的政府。巴西被分成15個世襲的封地,分給有權勢的人,主要是朝臣,稱為領主(donatario)。只有兩個封地有所成就︰一是聖維森特,包括聖多斯(Santos)港和馬爾山脈肥沃的皮拉蒂寧加(Piratininga)高原上的聖保羅村;二是開發了可贏利的食糖出口工業的伯南布哥。然而使王室煩惱的是歐洲不斷侵犯,威脅著葡萄牙對新大陸的權利。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5

王室的控制
  國王約翰三世決定用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取代領主低效率的統治。為了加強王室的控制,他任命在印度有豐富經驗的一個葡萄牙貴族索薩(Tome de Sousa)為巴西總督。他在1549年就任,為殖民地建都巴伊亞(薩爾瓦多),在此後214年中幾屆總督在這裡進行治理。在封地上派駐對總督負責的當地官員,沿海岸一帶建立戰略要塞。在城市中建立與葡萄牙類似的市區機構。這時巴西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移民。到1600年,巴伊亞和伯南布哥(累西腓)各有2,000名白人,非洲黑人奴隸和改變信仰的印第安人的人數則是其兩倍以上。

  耶穌會傳教士的辛勤工作在該殖民地的進步中起了重大作用,他們把畢生貢獻於保護印第安人,使他們改變信仰,以及提高殖民者的道義水準。印第安人改變信仰後,立即在村莊中,或與西屬美洲中的傳教所相似的阿爾戴亞斯(aldeias)中定居,耶穌會控制了有價值的勞力供應,惹怒了殖民者,他們奴役印第安人是毫不猶豫的。耶穌會會員和殖民者之間在控制印第安人問題上的爭執在殖民地各處引起反響,雙方均向王室求助。1574年頒布的王室法令允許耶穌會會員完全控制阿爾戴亞斯中的印第安人,同時允許殖民者把在合法戰爭中俘獲的印第安人當作奴隸,耶穌會會員算是贏得了部分的勝利。由於對印第安人的勞力規定了限制,遂促使引入非洲黑人奴隸,在16世紀中葉以後,這種活動日益增多。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6

荷蘭人和法國人的入侵
  葡萄牙王室剛把巴西置於其管轄之下,法國人即決心努力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法國人在1555年占據了葡萄牙人未曾占領的里約熱內盧港。一支強大的葡萄牙軍隊封鎖了該港,迫使法國駐軍投降。里約熱內盧市建於1567年。

  1580?1640年葡萄牙和西班牙聯合,巴西成為西班牙殖民帝國的一部分,自然會遭到西班牙敵人的進攻。其中包括剛剛獲得獨立的荷蘭人。他們占領了巴伊亞,從1624至1625年短暫地控制了這一地區,荷蘭西印度公司在1630年派出一支艦隊,占領北部富有的甘蔗種植區中心伯南布哥,一個富有的巴西種植園主維埃拉(Joao Fernandes Vieira)發動叛亂,於1654年擊敗和趕走了荷蘭人,這一成就激發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

巴西的擴張和統一
  殖民時期最重大的發展大概是巴西擴充到托德西利亞斯線(Tordesillas,維德角群島以西370里格處畫的一條垂直線)以外,這次擴張向西達到安地斯山麓,北和南分別至亞馬遜河流域和拉布拉他河流域。北部的這些行動由傳教士率領,他們努力使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17世紀在亞馬遜河沿岸建立了教會。在東北部,伯南布哥和巴伊亞甘蔗種植區的牧牛人向內陸推進,到達現在的皮奧伊(Piaui)、馬臘尼昂(Maranhao)和戈亞斯,尋找新牧埸。「向西推進」的主要力量為保利斯塔斯(Paulistas,人們對聖保羅移民的稱呼)。他們的目的是俘擄印第安奴隸和尋找黃金和寶石,因而組織了人數眾多的遠征隊(稱作旗隊),進入內地。旗隊的擴張對統一廣闊的巴西次大陸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6

其他一些因素也促進了統一。出現了一種獨特的盧索-非洲-印第安(Luso-Afro-Indian)文化。葡萄牙語成為種植園居民、牧牛人、礦工、奴隸(印第安人和黑人)、擄賣奴隸者和從亞馬遜流域到拉布拉他河流域的城市居民之間的共同聯繫,使他們同南美洲其他地方說西班牙語的這些人有所區別。巴西各地幾乎千篇一律的都是家長式的大家庭結構,這種結構也來自葡萄牙。這些家庭控制著土地、奴隸、牛,以後又控制生產殖民地財富的礦山,家長在各個地區行使權力。巴西各地都同葡萄牙保持聯繫,巴西同接壤的西班牙殖民地之間很少進行貿易和其他的正規聯繫。在19世紀的第二個25年巴西實現統一時,這些共同的因素的力量勝過了地區差別。

  巴西殖民經濟的發展明顯地表現為兩個時期,即蔗糖時期和黃金時期。兩者均反映出口在巴西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在東北部的蔗糖工業是16世紀初引入巴西的,200多年來這一工業一直是該殖民地財富的主要基礎。在葡萄牙控制巴西的全部時期中,蔗糖為王室帶來的收入超過任何其他出口產品,包括黃金在內。殖民時期結束以前,在蔗糖種植園周圍主要由獨立自由民從事的煙草種植和養牛業成為重要的工業。在18世紀,原來由小土地持有者生產的棉花和咖啡也成為重要的出口物品。

  巴西的殖民者在最初定居後一直在尋找黃金,直到1695年才在現在的米納斯吉拉斯州找到。其蘊藏量超過那一時期以前發現的任何地區的蘊藏量。來自蔗糖種植園和直接來自非洲產金地區的非洲奴隸採用了巴西礦工使用的許多技巧。金礦對巴西經濟有很大影響,這是1763年把殖民地首都從薩爾瓦多移到里約熱內盧的主要原因。尋找黃金又導政在18世紀初在米納斯吉拉斯、巴伊亞和馬托格羅索(Mato Grosso)發現鑽石。

殖民時期的改革
  同西班牙簽訂的《馬德里條約》(1750)、《帕爾杜條約》(1761)和《伊爾德豐索條約》(1777)使葡萄牙的權利要求具有一些合法性,包括旗隊征服的地方。在這一時期,約瑟夫國王的首相、蓬巴爾(Pombal)侯爵梅洛在巴西推行一些改革,對殖民地的社會、行政和宗教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王室收回領主最後的權利,首都從巴伊亞遷至里約熱內盧,印第安人和白人處於合法的平等地位,鼓勵從亞速和馬德拉群島移民到巴西,成立兩個有特權的公司,並確立對鑽石產地的壟斷權。蓬巴爾在1759年把耶穌會會員逐出巴西。由於耶穌會會員保護印第安人並採取種種商業冒險行動,煽起普遍的不滿情緒,當他們企圖反對蓬巴爾的某些改革時,這位有權有勢的首相粗暴地把他們趕出葡萄牙和巴西。由於中央更加集權並加強領導,在葡萄牙統治的最後幾十年,蓬巴爾逐漸實現了統一。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7

巴西的獨立
  早在1789年巴西就爆發了反對葡萄牙統治的起義,但是卻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取得獨立。1807年拿破崙入侵英國傳統盟國葡萄牙,主要目的是加緊歐洲對英國的封鎖。葡萄牙攝政王唐約翰(Dom John)於1808年在英國艦隊保護下逃往巴西(這是唯一的一次將殖民地當作其宗主國政府的所在地)。

  殖民者深信巴西已出現一個新紀元,對他們的君主表示歡迎。攝政王很快下令實施一些改革,改變殖民地的地位。1808年取消葡萄牙對巴西貿易的商業壟斷,巴西港口對所有友好國家的商界開放。同年中止禁止巴西製造物品的規定。

  1815年12月16日頒布的一項法令說明了巴西的政治地位,根據這一法令,葡萄牙人統治地區已成為葡萄牙、巴西和阿爾加維(Algarves)聯合王國,從而使巴西和葡萄牙處於平等地位。女王瑪麗亞一世於1816年去世,攝政王繼承王位。

  如果王室想要維護其在葡萄牙的權威,約翰六世在葡萄牙露面已變得十分緊迫。他於1821年4月22日任命其子唐佩德羅(Dom Pedro)為攝政王,兩天後他乘船返回里斯本。里斯本的葡萄牙科特(即議會)主張巴西回復以前從屬殖民地的地位。他們沒等巴西議員開會就逕自取消約翰六世在巴西實施的大部分改革措施。科特擔心唐佩德羅會發起爭取獨立的運動,遂命令他返回歐洲。

  這些行動在巴西激起憤慨情緒。唐佩德羅在大多數巴西人的支持下,違抗科特的命令,拒絕返回里斯本。唐佩德羅於6月3日召開立法制憲國會。9月7日在聖保羅城附近的伊皮蘭加平原上,宣布巴西獨立,1822年12月1日加冕稱帝。

巴西帝國(1822?1889)
  獨立後的最初幾年困難重重。國家在自治方面毫無經驗,皇帝獨裁專制。當制憲國民議會無法控制時,佩德羅一世於1823年解散了制憲國民議會。他於1831年4月7日正式退位,讓位於年僅5歲的兒子唐佩德羅•德阿拉坎塔拉(Dom Pedro de Alcantara)。1840年7月23日國會兩院宣布唐佩德羅•德阿拉坎塔拉已經成年。

佩德羅二世
  佩德羅二世執政半個世紀,這段時期或許是巴西歷史上最令人感興趣和最有成效的時期。由於統治者開明的政治家風度,國家名聲大振,進展迅速。在皇帝的監督下,議會制政府行使職能。

  巴西帝國同美國和歐洲保持友好關係。佩德羅於1871、1876和1888年訪問歐洲,1876年訪問美國。

  帝國主要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與以奴隸為基礎的種植園農業息息相關的。真正的政治權力仍然掌握在鄉村大地主手中,他們構成巴西社會和經濟精英的核心。農業是巴西最主要的財富來源。棉花和蔗糖競為主要的出口作物,1840年以後咖啡的競爭力日益加強。鄉村的地主基本上沒有捲入當時反奴的潮流。雖然解放奴隸已是常事,在巴西獲得解放的人及其後裔的人數遠超過奴隸的人數,但是奴隸主集體抗拒完全廢除奴隸制度。佩德羅反對奴隸制度,但是他必須顧慮到奴隸主。最後終於在1888年5月13日下令徹底解放奴隸,對奴隸主不給補償。70萬左右的奴隸獲得自由。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7

帝國的崩潰
  在佩德羅二世的英明領導下,巴西取得相當大的進展,然而仍存在不滿情緒的嚴重根源。君主制垮台的原因常是難以駕馭的軍人、逼壓而至的地主貴族和憤慨的神職人員。這3種有權勢的人經常表示不滿。城市中等階級、軍人和咖啡種植業者認為君主同傳統的地主階級關係過於密切。君主代表過去,而共和國較符合新興的咖啡和工業資本主義的利益。希望巴西更加現代化的人們陰謀靠軍人使皇帝退位,軍官們在1889年11月15日實現了他們的目的。佩德羅二世退位,乘船流亡歐洲。1888年解放奴隸和1889年推翻君主政體,結束了形成巴西過去歷史的兩大體制,開始了一個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革的時期,加速了現代化,因而在1888?1922年間,出現一個「新巴西」。

1889年後的巴西
  豐塞卡(Manuel Deodoro da Fonseca)將軍在軍人、新興的中產階級和富有的咖啡種植主的支持下統治巴西。他於1891年2月24日建立共和國,使教會和國家分開,頒布一個新憲法,其特點是總統制、聯邦制、民主和共和國政體。

  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已從舊日的東北部蔗糖種植區轉到東南部新興的咖啡地區。經濟的活力顯然依賴出口,咖啡是主要出口貨物,在1901年占出口額的40%,1908年占53%。1906年在聯邦政府支持下訂立協議,開始實施穩定咖啡價格的計畫,即收購過剩的咖啡,使之退出市場以保持價格穩定。

  移居入境和城市化的趨勢加速。邊遠的亞馬遜盆地的橡膠熱把與外界很少接觸的馬瑙斯變成一個國際性都市,有電力、電車、電影院、一座宏偉的歌劇院和一個國際性上流社會。里約熱內盧已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由於消滅了黃熱病,也是比較健康的城市之一。咖啡業的繁榮改變了聖保羅,其人口從1883年的35,000人增至1907年的35萬人,成為該國繁忙的商業中心。聖多斯(Santos)已變成世界上一個繁忙的港口,出口咖啡至歐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城市。

反抗咖啡業財團
  日益增長的城市中產階級對於有利於咖啡種植者的政治和經濟體制表示憤慨,竭力要求改革。軍人也有此要求,特別是低階軍官。在1922年的選舉中,城市人士和軍人聯合一致,企圖從咖啡業財團手中把總統職位奪過來,但未成功。此後巴西一再爆發激烈的抗爭。1922年7月,在咖啡業財團再次把他們選中的人推上總統職位之後不久,一些低階軍官在里約熱內盧發動叛變,企圖推翻垂死的共和國,但是計畫很不周密。這次叛亂像徵8年動亂時期的開始,1930年達到高峰,舊共和國被推翻。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7

到1926年,低階軍官發起的一次名為「中尉」的運動,已經有了某種確定但欠明晰的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民族主義哲學。他們主要的考慮不是民主,而是改革和發展。「中尉」運動流露出社會民主趨勢,建議政府承認工會和合作社、確定最低工資、最長工作時間、有關童工的法律、土地改革、自然資源歸國家所有和增加教育機會。最後,兩個相互有關的事件結束了咖啡業財團對政治權利的壟斷。第一個事件是1929?1930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咖啡價格猛跌;第二個事件是聖保羅的政治家們在1930年挑任一個他們集團外的人出任國家總統。這些運動和事件結合一起,結束了舊的共和國,像徵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瓦加斯時代
  當正式宣布政府支持的總統候選人在1930年選舉中獲勝時,爆發了一次起義。這次成功的起義領袖是南里約格蘭德州長瓦加斯(Getulio Vargas),他在1954年自殺前,一直是中間派。

  瓦加斯兩度任國家元首(1930?1945和1951?1954年),1934年頒布新憲法,賦予中央政府更大的權力。3年後,瓦加斯掌握絕對的實權,他又頒布一個憲法,使自己連任。新政府稱為「新國家」,瓦加斯大權獨攬,可以任意壓制民意。

  1945年10月29日軍人迫使瓦加斯總統下台,因為他看來要企圖繼續掌權。他下台後,開始了一個民主試驗時期。

民主插曲
  瓦加斯親自挑選的杜特拉(Eurico Gaspar Dutra)將軍在1945年12月的總統選舉中獲勝。1946年9月頒布了新憲法。雖然總統職務仍然是主要的體制,但是這一職位受到許多限制,使今後的領袖不能濫用權力。新憲法建立了政府三權鼎立制度,保證國會在選舉議員方面的獨立和自由。

  1950年的大選使瓦加斯再次當政。雖然1945年逼他下台的軍界領袖持很大的保留態度,他仍在1951年1月31日再次出任總統。一派人主張國家可以干預更多的經濟,另一些人又堅持主張為國內外私人投資創造有利的環境,瓦加斯夾在這兩派中間保持著不穩定的平衡。把國家自然資源收歸國有的運動使局勢更為複雜化。這一運動的頂點是1953年成立了國營的巴西石油公司,這是國家主義者的一次大勝了。

  瓦加斯的聲望維持了3年使他免遭政治對手的抨擊,他們的批評針對他政府中的成員。政府內部貪污腐敗公諸於世後,這位前獨裁者遭人痛恨。一批軍官要求瓦加斯辭職,瓦加斯於1954年8月24日被迫辭職,當天自殺。

庫比契克政府
  副總統費爾侯(Joao Cafe Filho)接替瓦加斯完成他的任期。費爾侯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為1955年10月3日的總統選舉做準備。1955年總統選舉有3個候選人,公認是瓦加斯的政治接班人的庫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 de Oliveira)獲得略超過1/3的選票而獲勝;在分開的副總統選舉中,古拉特(Joao Goulart)獲得大多數選票。普遍認為這次選舉是人民為瓦加斯的處境辯白。庫比契克和古拉特於1956年1月31日就職。

  庫比契克在任職期間,鼓勵廣泛的國家主義精神,支持人們對經濟發展的要求,並宣揚這一信念︰巴西一定會成為一個世界大國。庫比契克認為,國民政府應該在對私人資本沒有吸引力的經濟領域起重要作用。因而,他的政府推行宏偉的發展計畫,修築高速公路和水力發電站,擴大鋼、鐵、石油和煤的生產,並協助私營工業部門。或許他的傑出成就是在里約熱內盧西北933公里(580哩)建設巴西里亞。1960年4月21日建都巴西里亞。此舉的目的是使人們關注內地,加速人民在這一地區定居,開發尚未開採的資源。里約熱內盧居民反對新首都,但是其他地區的巴西人普遍認為巴西里亞是國家未來偉大的像徵。

  庫比契克任職期間在物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通貨膨脹和多次外國貸款方面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國民生產毛額達到空前的水準,但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水準仍然止步不前,或實際上有所下降。與此同時,政府中貪污腐敗和任人唯親之風盛行,甚至通常容忍度很大的巴西選民也感到不安。

政治動亂
  在1960年那次爭議很大的選舉中,最大的保守黨全國民主聯盟提名誇德羅斯(Janio Quadros)。他在選舉中獲勝,同時瓦加斯的巴西勞工黨的副總統候選人、瓦加斯的政派接班人古拉特獲勝。這兩位在政治上對立的政治家於1961年1月31日就職。

  誇德羅斯當選總統被視作選舉中的革命。30年中,反瓦加斯的政治派別第一次獲得總統職位。1961年8月25日誇德羅斯在執政不滿7個月後突然辭職。國會立即任命眾議院議長馬濟利(Pascoal Ranieri Mazzilli)為臨時總統。當時法定的繼任者——副總統古拉特在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後,正在返國途中。

  巴西瀕於內戰的危機,許多軍方將領和保守派認為古拉特過於激進,不能身居國家最高職位,而大多數文職政界領袖認為根據憲法,他有權擔任總統。面對著可能發生武裝衝突的危機,國會和軍中反對古拉特的人商定一個折衷解決辦法︰允許古拉特任職,但只能充當名義上的元首。1961年9月2日實行了議會治理制度,設立總理職位,把大部分總統權力轉移給總理,後就議會制訂的試行方案進行全國公民投票,古拉特就任總統。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8

1963年1月6日,全國公民投票以超過5: 1的差額票數授予古拉特全部總統權力。然而古拉特的立法計畫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新制訂的經濟社會計畫未能抑制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已達驚人程度。在古拉特執政期間,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已完全停滯。

軍事干預
  由於情況日益危急,政府及其批評者之間的合作更為困難。政府越來越支持極端民族主義的左派,而大多數軍官同情溫和及保守的反對派。1964年3月31日米納斯吉拉斯州長平托(Magalhaes Pinto)率領文職人員和軍隊發動反聯邦政府的叛變;全國和其他地區主要政界領袖和大部分軍隊都支持他。4月2日古拉特逃走,流亡國外,國會宣布他的職位空缺,再次任命馬濟利為臨時總統。

  (1)軍事獨裁。古拉特下台後,反叛的領袖們掌握了實權,他們推行全面的政治改革。軍官們著手恢復經濟和金融秩序,消除將軍們所謂的「共產主義滲透」,以及清除腐敗和顛覆分子;他們希望保留修改式的代議制政府。國會仍是立法機構,有權進行辯論和修改,但無權拒絕行政元首向國會提交的建議。1964年4月11日國會選舉布朗庫(Castelo Branco)為總統。

  軍界認為,布朗庫經過延長的任期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應該實行全面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然後國家才能有一個民選的政府。新的軍事領袖在一些目標上意見一致,如取消眾多的政黨,但在達到目標的最佳手段問題上意見分歧。

  1965年10月27日布朗庫頒布《第二號制度法》,取締一切現有政黨,在他的任期內恢復總統的緊急權力,並規定1966年10月3日為舉行新的總統選舉的日期。政府提出的候選人——國防部長科斯塔-席爾瓦(Costa e Silva)當選總統,預定在1967年取代布朗庫。

  布朗庫政府實施空前的經濟規畫,限制通貨膨脹,振興蕭條的經濟,並運用緊急權力限制和調節信貸來源,改革稅收體系、控制工資。政府投資於電力和運輸,保證經濟繼續正常發展。雖然政府並未完全實現這些目標,但巴西已穩定地恢復了在國外的信貸等級,生活費用逐年增長的比率已下降,國民生產毛額大幅成長。

  (2)科斯塔-席爾瓦、梅迪西(Emilio Garrastazu Medici)和蓋澤爾(Ernesto Geisel)的政府。雖然科斯塔-席爾瓦保證使軍人政府實施仁政,但他並未明顯背離幾位前任的路線。

  面對群眾和國會再度掀起的批評浪潮,科斯塔-席爾瓦行使緊急權力。1968年12月13日頒布的《第五號制度法》無限期地取締一切立法機構,授權行政元首用命令進行統治,為再次清除異議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據。

  科斯塔-席爾瓦1969年8月中風,武裝部隊的3位部長管理政府,10月政府指定梅迪西將軍繼任總統。

  梅迪西1971年提出第一個全國發展計畫,目標朝著年經濟成長率8?10%,透過修建公路和重新分配土地未開發東北地區、亞馬遜地區。1973年成立了選舉團,1974年1月15日蓋澤爾當選總統。

  1977年4月蓋澤爾總統解散國會,因為國會未能通過他要求的司法改革。他隨後運用《第五號制度法》的緊急權力實行這些改革和其他的選舉和憲法改革。改革包括延長總統任期至6年,眾議員數人的依據各州的總人口,而不是登記的選民人數。修改憲法需經國會絕對多數通過,而不是以前規定的接連兩次會議的2/3票數。

  (3)過渡到民主。1978年11月蓋澤爾親自挑選的接班人菲格雷多(Joao Baptista de Oliveira Figueiredo)將軍在選舉中獲勝當選總統。蓋澤爾在離職前廢除了一切緊急事件時適用的法律(1978年10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廢除了《第五號制度法》)。1979年國會宣布大赦,恢復1961年以來喪失政治權利者的這些權利。恢復了政治自由,重新活躍的言論自由導致熱烈的政治辯論。

作者: 中女情人    時間: 2014-1-7 06:58

文人政府再次執政
  在1985年1月的間接選舉中,選舉團選舉內維斯(Tancredo de Almeida Neves)為總統,薩爾內(Jose Sarney)為副總統,摒棄了軍人支持的候選人。內維斯本應在1985年3月中旬就任,但未就任即因病去世。副總統薩爾內就任,成為1964年以後巴西的第一任文職總統。他面臨著再次民主化的政治危機︰債務、通貨膨脹、蕭條和失業等經濟危機;貧困、不公正的社會危機。更廣義地說,這些危機向新興的民主挑戰。

  薩爾內就任後,經濟迅速發展,農業產量上升,國家支持新的經濟和政治政策。政府逐漸採取一些步驟,頒布新法律使所有政黨合法化,為直接總統選舉鋪平道路。

  1988年10月5日頒布了巴西第八個憲法,文件規定了一些新的公眾自由,如公務員(軍人除外)有罷工的權利,廢除政府對藝術和文學的檢查。選舉年齡降低到16歲。總統任期5年。憲法還規定1989年11月舉行總統選舉,禁止總統藉政令制訂法律。

  90年代初期,巴西的政局仍然不穩定。原因有很多︰選民漠不關心、失望和冷嘲熱諷;舊政權中的名流和軍人起消極作用;政黨軟弱無力,例如它們倚靠個人而不是政綱,沒有辦法解決國家面臨的基本社會經濟問題。在1985年總統選舉中曾占支配地位的一些政黨於1989年12月的選舉中甚至沒有進入最後決選。在這次最後決選中,人數很少的民族復興黨的科洛爾(Fernando Collor de Mello)同勞工黨的達席爾瓦(Luis Inacio da Silva)競爭總統職位,勞工黨提出了結構嚴密的政綱和理論。科洛爾的競選政綱是主張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反對政府貪污腐敗和效率低下。結果是科洛爾贏得43%的選票,達席爾瓦贏得38%的選票,19%的選票為棄權或無效票。

  科洛爾在1990年3月15日就職。經濟狀況繼續下滑,1992年中期爆發了政治災難。高層官員貪污的醜聞直接涉及總統府。因出賣手中權力而取得的無數錢財流入了總統的祕密銀行賬戶。眾議院於1992年9月29日以絕大多數票停止總統職務,並向他提起控訴。參議院在1992年12月29日,開始彈劾後幾分鐘,科洛爾即辭職。副總統佛朗哥(Itamar Franco)就任總統。

  貪污腐敗、醜聞和彈劾使共和國遍體鱗傷。在幾屆政府中,第二次由副總統就任總統。1993年4月21日舉行一次特別的公民投票,巴西人民表示贊同目前的政府形式——共和國制,總統握有實權。公民投票雖然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形式,但並未解決困擾巴西的一些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1997年卡多佐(Fernando Henqriue Cardoso)推行一項法律,允許重新選舉總統和省長。他的巴西社會民主黨與自由陣線黨、巴西民主運動黨、進步革新黨以及若干較小的實體組成聯盟來制訂頒布重大的財政和行政改革,著名的有將政府所有企業如多奇河谷公司(Rio Doce Valley Company)私有化的決定。1998年亞洲和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使巴西經濟的發展慢了下來,但是卡多佐的聲望不減,再次當選總統(又一次擊敗達席爾瓦),並且他的聯盟仍然是具決定性的國會多數。

  政府後來獲得了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支援,實行另外的財政和行政改革,允許它的貨幣匯率浮動而不再與美元近乎等比值,從而使巴西的貨幣貶值。儘管有人擔心,但通貨膨脹繼續得到控制,近期內軍方也不像會干預內政。卡多佐任命一位平民文人部長,其職責取代了若干分立的軍事首長的職責。然而,在2000年市級選舉中,各黨派和政客們為爭奪利益各施伎倆,管理階層的聯盟分裂了。不過,創紀錄的豐收以及堅實的經濟成長還是讓卡多佐繼續朝著他占優先的計畫方向前進。

  進入21世紀時,人口方面的較大移動繼續影響著巴西,包括增長的人口日益集中到了城市。然而,巴西的各個城市都準備不足,不能滿足大量增加的服務需求,而且,儘管各地區的成長不斷,但巴西的經濟機會以及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東南部和南部。同時,農業和礦業的邊界版圖不斷地擴張,巴西一直捲入國內和國際的紛爭中,爭論有關對亞馬遜雨林以及對居住在森林裡的印第安族群如揚諾馬米人(Yanomami)的威脅。另外,無地的族群繼續吵嚷著要求耕地改革。儘管巴西有諸多問題,外國投資者及主要的貿易夥伴對這個國家還是重新燃起興趣。                                          





歡迎光臨 桑拿街論壇 (http://sauna-88.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