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原正統---廣東話

中原正統---廣東話

中原正統---廣東話夏朝的中原語言,使不同的部族能夠對話,諸族可以交流通話,大大推動了經濟文
化的發展. 以後周朝諸侯會盟,都有共通的語言,這就是雅言,即古代中原的古代普通
話。用廣州話來讀古詩、先秦散文,基本是押韻的,很有節奏,抑揚頓挫, 因為廣州話
的九個音調,就是中原漢語的古音。(鐵土按: 據漢語音韻學家王力[王了一]的研究,
中原漢語語音經過2次大變, 可分為《詩經》時代的語音、唐朝時的語音、元朝至今的
語音; 廣州話屬唐朝時的中原語音. )戰國之際,不同的諸邦國,互相溝通,也用雅言.
特別上層貴族、士大夫,更通雅言。秦朝統一6國,怕中原的6國貴族謀反復辟,乃把北
方的各國貴族強行遷徙到廣東,人數先後達十萬人,開發南粵。粵即越,古代相通。當
時廣東仍是百越之地,先進的中原文化隨六國貴族傳到了廣東,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傳入
廣東,當時越人束髮紋身,與這些北方文化族群交流,也使用雅言。由于廣東的地理被
五嶺阻隔,又可通南洋,後來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因此形成了特殊的經濟
體系,歷代外族入侵,廣東文化上受衝擊甚微,基本保住了最原始的中原雅言詞彙和聲
韻發音,廣州話成了中原古音的活化石。

  反而,東漢末年和晉代,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五胡亂華,原中原地區的人民,
紛紛逃亡南遷,中原地區為少數民族所統治,游牧民族開始學習漢族文化,學習漢語,
他們由於原有語言之局限,只能發4個聲調,晉以後,中原已無古漢語的九聲雅言,只
有4聲之中原語言了。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
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準。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話
為標準音。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乃是北方游牧民族學習漢語的產物
,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漢族
知識分子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為建康
話為主。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因此,當時的揚州話由于接近建
康話和《切韻》,在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當時的揚州話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之一。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
須使用唐韻。此外,江南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蘇州話和當時的首都長
安話一道,也成為一種通行語。宋代在《唐韻》基礎上,制定《廣韻》。元代以首都大
都話為標準音。宋元中原通用語發音大變。

  明朝時,南京由于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
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北京話也在全國有一定通
行度。

  南京官話指的是以南京語音為基礎的中國官方標準語。南京春秋時期屬于吳地,本
土語音稱為吳語。晉代中原漢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後,中原雅音成為南京上層社會的
用語。清朝一開始,仍以南京官話為正統。公元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北京官話為官方
用語,其地位便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國初年,北京官話的影響已經超過南京官話,成
為在全國範圍內流通最廣的語言. 五四運動推行白話文,許多詞彙現代化,這演變為普
通話。反而廣東的廣州話,由于種種特殊原因,保持最原始的古代中原古音和詞彙。福
建話、潮州話也保持一些雅言,但基本是唐代的中原語言,同源而不同流也。

TOP

Support 廣東話!!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