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亡國
孔子有幾句說話,在下忘記了,只記得大概意思是本國能聲平,外國人自然會佩服歸依中國,唐代李世民似乎都很成功運用當中的意義,但不知宋代趙氏在國策上有否參考使用而招損呢。
由於宋太祖本為武將,亦因他成功篡後周自立宋代,故深明武人干政之害的他,絕不信任武將,所以故意讓文人知軍事,令軍人遭到社會的貶視,其素質及社會地位也日益下降之同時,其實行更戍法所造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更使軍隊的戰力及素質都大為下降。
當北宋之禁軍及廂軍的戰爭力亦日益下降,但的外患入侵卻非常之多,北有遼、西北有西夏等外患,可是燕雲十六州早於石敬塘時代已經失去,長城的保護佚失。太祖為了實行天子戍邊,以鞏固國防,便定都於汴京。為了彌補汴京在地理上的失利,唯有大量養兵以鞏固國防,但朝廷卻對軍人既不信任亦不重用,而軍人素質下降更大大降低戰爭力,結果造成愈養愈多不得用之兵。冗兵的問題,不僅使國防支出大增,更由於不斷戰敗求和,到宋真宗時更開了歲幣的先例,使日後北宋繳付龐大而沉重的歲幣開支。始終因為汴京是四野平曠,全無天然屏障保護,一旦外族大舉入侵,中央失缺,地方亦無力抵抗,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便是最佳例子。
北宋為了維持一貫政策,透過不斷開科取士的方法,提高文人之地位。政府不斷讓文人出仕,又造成冗員的問題。北宋的國家支出,給予官吏的薪俸便佔其中三分之二,又經常賞賜,使國庫空虛,入不敷支。過多的官吏,使行政架構架床疊屋,政出多門,官員權責不清,往往推卸責任,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政治腐敗。
北宋為了籠絡仕子,除了以開科取士的手法外,更提高文人的社會地位,明確指出「刑不上大夫」,文人亦從此沉醉於追求功名,考取科舉為畢生志願,官員絕大多為文官,而且往往因政見不同而分別結黨,黨與黨之間互相攻擊,形成北宋中葉黨爭激烈,引致朝廷上下未能齊心一致對抗外患,當時有言「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可見國策上的確是出了根本的矛盾。
而汴京常有水患,每次水患皆勞民傷財,對北宋之經濟影響甚大。
以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加上外憂內患,能保持國祚之長,可說是史上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