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近代泰國(暹羅)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英法殖民大國的「緩衝地帶」
內容摘要:關於近代暹羅未淪為殖民地的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各持己見,眾說紛紜。總結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一是暹羅處於英法兩國殖民東南亞的「緩衝地帶」,從而得以保持獨立。二是暹羅王朝及時改革並取得一定成效,使得暹羅保持其獨立地位。三是由於暹羅王朝在與英法外交上割讓了部分領土和屬地,滿足了英法殖民主義者一定的慾望,才得以保住其獨立。四是由於帝國主義集中亞洲力量角逐對中國利益的瓜分,轉移了英法對暹羅的侵略壓力。我個人認為,暹羅的獨立決定於英法兩國的利益妥協,而非其自身因素和中國因素!
正文:
1511年葡萄牙人對馬六甲王國的攻佔揭開了東南亞殖民地化歷史進程的帷幕。隨著英法等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相繼完成,東南亞國家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其政治上的獨立和主權日益喪失。緬甸、馬來亞為英國所屬,越南、老撾、柬埔寨走向法屬印度支那聯邦,唯有地處英法殖民地包圍之中的暹羅(泰國)成為殖民主義浪潮的「棄兒」。針對這一奇特現象,眾多學者專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發表了各異的觀點,而我個人人為,暹羅的獨立之主因應是英法兩國殖民地的「緩衝地帶」!
一、近代暹羅未淪為殖民地原因概述
關於近代暹羅未淪為殖民地的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各持己見,眾說紛紜。總結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一是暹羅處於英法兩國殖民東南亞的「緩衝地帶」,從而得以保持獨立。一些歐美學者支援這種觀點。美國著名地理學家道比在《東南亞》一書中提出:「在鄰近地區都受到歐洲人殖民奴役之際,泰國是東南亞地區唯一維持獨立的國家。但這個普遍遭受奴役的地區,泰國獨立的意義,表面大於實際,因為它原是作為在印度支那的法國殖民利益與在緬甸及馬來亞的英國殖民利益之間的緩衝國而存在,它的獨立是受到殖民者的『容忍』,而不是依賴自身力量的支撐。」(英國,E.H.G 道比《東南亞》,三聯書店1958年,中文版,第267頁)。英國的史學家布萊恩•哈里遜在《東南亞簡史》一書中說:「到19世紀末,英法兩國的統治區域已被明確劃分,因為暹羅在英法兩國的統治範圍之間起到了緩衝地帶的作用,才作為獨立國家而生存下來。」(Brian Harrison, South-East Asia, A Short History, 1996 New York, P.201-202)。又如前蘇聯的泰國史專家尼•瓦•烈勃里科娃在《泰國近代史綱》中也指出:「保持暹羅的形式上的獨立符合於法國,也符合於英國的利益,在兩國的殖民地之間建立緩衝帶。」(蘇 尼•瓦•烈勃里科娃《泰國近代史綱》下冊 商務印書館 1974年中文版,第330頁)。
二是暹羅王朝及時改革並取得一定成效,使得暹羅保持其獨立地位。泰國和我國一些學者多持這一觀點。泰國史學家姆•耳•馬尼奇•瓊賽在《人民的泰國史》一書中說:「由於朱拉隆功進行改革,把泰國變成一個現代國家,能更好地抵禦殖民主義,使泰國生存下來。」(泰,姆•耳•馬尼奇•瓊賽《人民的泰國史》,曼谷,1972年,第461頁)。研究東南亞歷史的中國學者,如黃煥宗先生在《試論泰國免於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的專題論文中,也明確提出:「拉瑪五世改革是暹羅免於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南洋問題》1985年第4期)。一些中國學者在評價拉瑪五世改革的成就與意義時,也紛紛指出,改革是「使暹羅得以始終保持其國家獨立地位」(陳建民《評曼谷王朝拉瑪五世的改革》,《世界歷史》1980年,第四期)。的主要原因。鄒啟宇等學者撰寫的《泰國》一書明確指出:「改革的結果,增強了泰國的力量,保住了泰國的獨立」。(鄒啟宇等,《泰國》,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第80頁)。
三是由於暹羅王朝在與英法外交上割讓了部分領土和屬地,滿足了英法殖民主義者一定的慾望,才得以保住其獨立。中國學者陳建敏等說:「泰國畢竟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因此,拉瑪五世不得不做出重大犧牲,忍辱割讓泰國中央政權鞭長莫及的邊遠屬地和藩屬土邦,才使泰國免於遭到淪為殖民地的悲慘命運。」(中國學者陳建敏、林謙:《拉瑪五世》,載《外國歷史名人傳》,近代部分,下冊,第451頁)。
四是由於帝國主義集中亞洲力量角逐對中國利益的瓜分,轉移了英法對暹羅的侵略壓力。王民同教授在《試論近代泰國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一文中對上述諸種觀點進行了評介,並認為:「19世紀中葉以後的中國,是帝國主義列強在亞洲爭奪的一個重要國家;19世紀90年代,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英法為了集中力量去參加瓜分中國的鬥爭,才有可能在侵略暹羅問題上達成妥協。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中國人民承受了帝國主義侵略重擔,轉移了英法對暹羅的侵略,這是近代時期泰國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王民同 《試論近代泰國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載《思想戰線》,1991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