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的經濟
曹魏經濟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穀百萬斛」。因此,曹操設置田官於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採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漢經濟
蜀自古以來已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質豐厚為根本o
但東漢末年,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因而減低稅收o
自劉備佔領益州後,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並曾採用 閉關息民,務農殖谷 ;又在都江堰設 堰官 ,管理農田水利工程,並推行屯田,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o
此外,孔明及法正對治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o 以上一連串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條件o
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討伐東吳敗亡,使蜀國面臨崩潰邊沿,故孔明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範圍,提高蜀綿生產量,以助加快恢復國力之步伐o
東吳經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地方殘破,北方人民攜家渡江以避難o 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o 原本東吳農耕技術十分落後,尚未懂得牛耕o 及後生產技術注入,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o
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耗費成為國家支出其中一大部份,為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制,並設置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o 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o 兵屯下之耕者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為屯田客o
東吳位於長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興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資源和作軍事防備